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div class=bt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 size=5>农民作家给我们带来的的启示?<br />~~~~~~~~~~~~~~~~~~~~~~~~~~~~~~~~~~~~~<br /><br /><font color=#000000 size=4> 江西丰城,一位72岁农民,自学创作,笔耕20余年,作品远播数国;湖北襄阳,一位农家妇女,农忙种地,农闲写作,虽屡遭嘲笑,却一如既往……“犁落田间,笔耕春秋”,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一个地道的农民作家群,日前经媒体披露,浮出“水面”。</font>
<p><font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000000 size=4> 与其说他们是作家,不如说是田间地头的文学爱好者。“这不是冲动,而是一种源自灵魂的热爱。”一位农民诗人如是说。他们中间,有小学即辍学的,有重病之后残疾的,有卖猪换钱打书架、置笔墨的,但对文学的坚持和热爱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困苦的,却又是富有的。文学给予了他们穿越现实的力量,他们也赋予文学来自大地的温度。</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000000 size=4> 当人们都在感叹,在商品经济的侵袭下,文学精神日益式微,人文理想日渐消融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再次有力地印证了文学之不死、文学精神之永恒。他们的写作,可能思想是稚嫩的,技巧是陈旧的,但却保存着文学最原生态的生长方式,代表着文学最本原的动力,延续着中国乡土文学朴实无华的特质。</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000000 size=4> 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坚守,他们的被发现,也源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源于文化事业的拓展。比如,湖北作协就专门制定了农民作家扶持计划,云南祥云县也将之列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过去,一些纯文学刊物,也开始设立“新农村”专栏,为这些田间地头的文学爱好者们,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000000 size=4> 有文学的农村与没有文学的农村,其精神面貌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甚至还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他们的声音虽然弱小,但却已成为一支有别于精英化写作、市场化写作的重要力量。</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000000 size=4> 我们不乏写乡村的作家作品,缺的是有农民立场,有农村生活经验,立足农村现实,表达农民心声,反映农村现代化转型阵痛或喜悦的作家作品。从这一角度说,扶持农民作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让他们能长驻乡村,更好地去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表达乡村和农民的文化诉求,意义非凡。</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000000 size=4> 同时,当我们不满于一些城市文学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无奈于市场化写作的浅薄与功利时,不妨向这些农民作家学习,从他们的生命传奇中,感受来自田野的脉动,丰富自我的体验与创作。事实上,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都来自广袤的农村大地,来自田间地头。只有脚踏大地,根植人民,才能开出最动人、最温暖的艺术之花。也只有这样,个体文学生命,才不至于陷入“不可承受之轻”的尴尬,才不至于枯萎凋零。这正是农民作家群体给我们的重要启示。</font></p></font></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