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1日03:44|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中央电视台曝光广东东莞市多家娱乐场所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引发互联网上部分对抗性舆论。一些人9日通过微博高呼“东莞挺住”,同情卖淫女的声音亦很集中。僵持之际,广东传出出动六千余警察查封涉事娱乐场所、抓捕嫌犯的消息,广东省主要领导表达了对色情业“治标治本”的坚定决心,互联网上的负面舆情遂遭瓦解,声势逆转。 扫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频率最高、效果也最难保持的社会治理项目,由于发动这次曝光的央视受到网上一些人嫉恨,对央视的质疑同对扫黄本身的不满混在一起。但结果是,央视报道的客观性和它对现实的强大干预能力都得到验证,广东对媒体曝光的快速反应相当正面,央视挑战东莞色情业获初步“胜利”。 扫黄艰难有非常深层的原因,其中之一是民间实际舆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分裂。网上“挺东莞”的声音有一定社会基础,一是色情业总有绵延不绝的市场需求,二是有一些人认为色情业“有益无害”,甚至主张中国应学习一些国家的样子,搞合法红灯区。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围绕“性”的社会治理逐渐去意识形态化,基本成为纯治安层面的问题,但在“黄赌毒”这一范畴里,“毒”被打得最狠、争议最少,“黄”的情况相对最复杂。在今天中国的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里,“黄”大概都有不同程度的地下存在,对“黄”能够最终禁绝,民间并不看好。 官方治“黄”的真实目标是什么,是要搞1949年式的彻底取缔卖淫嫖娼,还是通过大规模行动控制色情活动的猖獗势头,民间并不清楚。不少人认为官方即使决心很大,完全取缔色情业在今天的中国也已经做不到。 正因如此,卖淫嫖娼活动随时都准备在中国各地卷土重来,东莞娱乐场所与扫黄半公开对着干,也是基于对扫黄有可能是“一阵风”的流行判断。 全世界的中华社会都对色情业管理较严,尽管有的地方也有合法红灯区,但社会对市场化性交易的总体看法是负面的,远达不到荷兰那样的“开放”程度。中国大陆社会的主流舆论对性交易更是抵触,这是中国当下围绕色情业治理的真实舆论环境。网上这两天的舆论掺杂了一些人对公权力的泛泛不满,他们对社会治“黄”态度的反应未必准确。 如何对待性交易,世界各国的做法差距很大,西方国家之间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不存在一个范本。中国应当选择最符合本国国情、也最有利于本国社会综合治理的做法。在这当中争辩“性自由”意义不大,因为它的含义相当广泛,而且“性自由”同“性交易自由”是两码事。 广东扫黄是一个重大信号,它意味着中国始于2010年的大规模扫黄运动并没有中断,色情业从非法向半合法灰色地带过渡的通道仍被牢牢堵死,卖淫嫖娼活动在中国继续具有高风险,参与这类活动或向它们提供保护,最坏的结果随时可能降临。 东莞的风波还显示,互联网上的舆论聚集如果同国家政策的方向相抵触,它尽管看上去很有声势,但有可能不堪一击。官方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已经丧失对舆论事态的掌控力。 东莞扫黄并非中国治理色情业的终结,社会的大量认识仍将继续积累,并有可能形成更多共识。共识越多,法治越完备,整治色情业也将越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