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及其蕴涵的伦理思想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21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2-12 10: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婚姻之礼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在夏代,中国婚礼便已有了雏形;周代具备了完整的“六礼”,初步奠定传统婚礼的基础。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婚礼由来;仪程;伦理思想
婚姻关系是宗族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没有婚姻关系也就无所谓宗族的延续和宗族关系的延伸与扩展。在周代宗法社会中,对宗法家族来说,婚礼是家族关系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礼仪标志。
一、婚姻之礼的由来


人类在迈入文明时代之前,曾经经历过杂交乱婚、“知母而不知父”的阶段,男女的结合相当随便,甚至不需要区别辈份、血缘。随着民智的开化,人们发现,乱婚的结果,不仅出现了很多弱智或病态儿童,还造成了人们伦常关系的混乱。《礼记·曲礼》说,当时人类的行为与禽兽并无太大的区别,甚至是到了父子拥有同一个配偶的地步,所以,当时有明事理的人就对男女的结合作出种种的限定,使人类远离于禽兽。
俗话说:“礼缘人情而作。”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地把握男女之情,儒家制订了婚姻之礼。男女只有经过了婚姻之礼,才能成为被人们所承认的配偶,从而才具备了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条件。否则,就会被人们所不齿,甚至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为什么古人把男女结合的礼称作“婚姻”之礼呢?这与古代走婚习俗有关。这种走婚习俗是如果男子看中某个未婚女子,女方也有爱慕之意,该男子在黄昏时刻可以到女方家拜访留宿,女方父母一般不加干涉。所以,人们就把迎娶女方定在了黄昏的时候,这种方式就叫作“昏”。此时,男子到女家迎亲,女方就因之而去,所以称之为“因”。为了更清楚地表示这个词的词义,都加上了女子旁,于是就有了“婚姻”二字。
自古以来,“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四大喜事,其中“四喜”之一的婚姻关系到家族的繁衍和家风的传承,所以,婚礼也成为了非常郑重的仪式。男女之间不能草率地结合,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道程序,两人的关系才算确立。
民谚常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古代男女方接受了成人礼后,就到了适婚的年龄,男女双方的结合从议婚、订婚到完婚全过程都需要有媒人参与。媒人扮演着牵线塔桥,撮合姻缘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男女情爱素来不自由,女子待字闺中,深居简出,少有结识男子的机会,没办法挑选心上人,也不便抛头露面,更不好打听男方个人及家庭情况,所以不得不仰仗父母代劳,请出媒人协办,委定终身。所以婚姻就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说。
众所周知,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久远,婚礼样式犹如缤纷的万花筒,让人目不暇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婚礼形式,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婚礼特色,从峨冠博带到长衫马褂,再到垂地婚纱;从骑马坐轿到步行单车,再到宝马香车;从拜堂成亲到教堂行礼,再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个性婚礼,上下数千载,中国婚礼依然轰轰烈烈、丰富多彩。
虽然中国时代不断更替,但是婚礼的演化基本上传承了古代六礼的程序,大致上脱不开几大步骤:提亲、订婚、迎娶、成礼、回门等。尽管仪式几经变换,但是婚礼上所采用的服装、礼器及其祝辞一直非常讲究。纵使人们费尽心思让自己的婚礼办的更具时代或地方特色,但都深深镌刻着对新人的美好寄托和希望,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婚礼所赋予它的伦理思想,仔细品读,回味悠长!
二、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仪程


婚礼是人生大礼,是家族繁衍生息的标志。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孟子》中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诗经》有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传伏羲时,男女双方以成对的鹿皮为订婚礼,夏商“亲迎于堂”,周代具备完整的“六礼”,初步奠定传统婚礼的基础。男女之间,不能草率地结合,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即“六礼”。按照“六礼”依次举行的时间顺序又可以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1.婚前礼
婚前礼是婚姻筹划、准备阶段举行的仪式礼节。婚前礼要完成“六礼”中的前五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纳采,指男方请媒人带礼提亲。很多人有这样的误会,是不是纳采就是我们常说的送财礼?这里的“采”讲的是采择、选择的意思。只是男家一厢情愿地看中了女方,至于女方同不同意还未知。当男家看中了某家的女孩,就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家去提亲。纳采通常用雁作礼。之所以选择雁,是有一定的讲究的。雁是候鸟,飞行时排列有序,预示嫁娶长幼有序。雁又名随阳鸟,用它作礼物,意为妇女服从丈夫;雁仅婚配一次,用它提亲,希望婚姻忠贞。纳采这天,媒人捧着活雁,女家与媒人互相寒暄行礼后,媒人送纳采礼,女方如果同意议婚,就把雁收下。
问名,指在女方家长允许提亲后,男方询问女家的姓氏。问其祖上原来住在哪里?跟哪些姓氏有过婚姻关系?目的是弄清彼此在血缘上是否有联系。古人对血缘关系区别很严,要求“同姓百世不婚”,即不得同姓相结合。另外,男方正式询问年龄、品貌、家产、健康等。问名多以书信的方式,女方家以书面形式告知。后来,发展为交换写有姓名、八字及家庭的庚帖,即龙凤帖,看双方是否般配。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年龄相当。以男方长二三岁为宜。注意属相,如果没有问题,就合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如公元1986年3月31日3时10分出生所对应的八字是丙寅、辛卯、甲戌、丙寅),如果双方八字不相克,就继续商议。
纳吉,指如果对方的姓氏没有问题,男家就要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定亲。如果得到吉利的卦兆,就要请媒人通知女方吉兆。女家依然要非常谦虚地说:“我家的女儿不堪教育,哪里配得上你家的公子!但既然你们得到吉兆了,那我们也感到十分荣幸,这是我们所不敢推辞的。”“纳吉”后,婚姻关系初步确定。
纳征,其中“征”是成的意思。指男女婚事确定,相当于今人说的订婚。男方正式将聘礼(俗称彩礼)送到女方家。汉代的聘礼很简单,就是玄色的和纁色、宽二尺二的丝帛五匹。魏晋以后,仪式变得隆重,男家借此炫耀门第和财势。备礼单,礼品装在箱笼内,或挑或抬,走街串巷,燃放鞭炮,吹奏鼓乐,在媒人护送下到女家。
请期,指男方家选吉日,定婚期后,备礼物,请媒人告诉女方家并征得同意的礼仪。女家收下聘礼后,男方要挑选娶妻的日子。古代女子15岁就可以许嫁,而结婚的时间则要另外决定。一般情况下,婚期也是要通过占卜来决定的。日子选好以后,请媒人到女家通报,征得对方的同意,以示尊重。
以上五礼为婚前准备的礼节,主要由男方准备。另外,五礼举行完之后,迎亲之前,女家要为女儿准备嫁妆。
2.正婚礼
亲迎,即迎亲,是新郎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迎亲是婚礼中最繁缛隆重的仪节,也是“六礼”中最核心的内容。男家迎亲前要祭拜祖先,万事俱备后待到一定时辰去女家迎亲,女方早早起来要精心梳妆打扮。
到了提前选择好的时辰,新郎驾着车子前往女家迎亲,随从驾着车子紧跟其后。车子到达女家门口,由新娘的父亲带领新郎入门,新娘在房内等待。此时,新娘的母亲在堂屋端坐好,等到新郎上堂后,先给岳父、岳母行跪拜礼,感谢二老对新娘的养育之恩。之后,新郎进屋去接新娘。
新娘紧跟新郎出门后,母亲要对即将出家的女儿叮嘱。母亲在女儿的衣服上别了一块丝巾,并且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女儿,到了丈夫家里,要跟公公婆婆、妯娌们好好相处。每天要勤垦地做事,要让家里和和睦睦,千万要记住我的叮嘱!”新娘的父亲站在堂屋东面的台阶上,等女儿走过来,父亲也要对女儿进行循循教导,希望女儿到了夫家以后要温厚贤德、顾全大局,处理好夫家上下关系,并给女儿一些小物品带在身上,一方面留作纪念,另一方面用来时刻提醒她父母临行前的教导。
随后,新娘跟着新郎从西边的台阶下堂。出门之后,新娘上车,新郎亲自驾车,在车轮转了三圈之后,新郎下车。根据当时的习俗,新郎的父母要第二天才能见新娘,当天不能出面迎接。所以新郎必须另外驾驶一辆车提前赶到家,以便迎接新娘。为什么新郎要亲自驾车轮转三圈呢?这是表示迎亲的车是由新郎亲自启动的。新娘的车随后又由新郎的随从来接手,把她送到目的地。
新娘到达夫家后,夫妇要在房内一起吃新婚的第一顿饭。夫妇对席而坐。新郎、新娘的席前,有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腌制的冬葵菜)、醢(螺酱)、湆(肉汤)都是各有一份,并且是对称摆放的。
但是新婚的第一餐还有些特意的安排,例如,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单独的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郎、新娘一起食用,这一安排称为“共牢而食”,“牢”指动物的肉,“俎”指古代盛肉食的餐具。在这里为什么要安排两人同吃一份食物呢?因为在古代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更不用说同吃一份食物了,如今共吃一份食物,就是为了表明新郎、新娘成婚之后已经成为一家人了,从此两人就要不离不弃,共同享受食物,共同分担困苦。今天的婚礼上,总是会出现新郎、新娘一起咬苹果的一幕,就是古代“共牢而食”的遗意。
新婚第一餐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但不是像我们平时只是单单吃饱了就行的。首先,要吃“三饭”。即先吃一口饭,吃一点菜,再蘸一点酱吃,然后喝一口汤,这是一饭。如此再重复两次,则分别是二饭、三饭。这就称为“三饭告饱”,也就是说三饭后,就意味着新郎、新娘吃饱了。其次,饭后要喝一点酒,漱漱口,即可以清洁口腔,也可以定气安神,这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方法。最后,主事的人将一个葫芦剖开,新郎、新娘各拿一半,添上酒后,同时喝下去,这称为“合卺而饮”,这里的“卺”(jin)就是葫芦剖开的瓢。今天的婚礼上,我们所见的喝交杯酒,就是这个意思。“共牢而食,合卺而饮”用来表示夫妇合为一体。
3.婚后礼
前面我们提到,新婚当天,新娘是不能见到新郎的父母(公公婆婆)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新郎的父母是一家的长辈,在家庭中地位较高,新郎、新娘凡事都要尊敬、听从公公婆婆的。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新嫁娘》一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里的“姑”指婆婆,“小姑”指新郎的姐妹。读了这首诗,我们能明显地体会到新娘内心充满了对公公、婆婆的敬畏。
为了郑重起见,新娘要在婚后第二天专门去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内心的尊重。初次见面,第一印象最为重要,这也是新娘取得公公婆婆欢喜的大好时机。第二天,新娘就要早早起床,精心梳洗、沐浴、装扮。之后,细步走到堂屋拜见公婆。此时,公公婆婆已在堂屋正座端坐好。首先,新娘拎着一个装有枣、栗的篮子上前,恭敬地献给公公,公公用手抚摸一下篮子,表示收下。其次,新娘拿起另外一个装有肉干的篮子献给婆婆,婆婆象征性地抚摸一下,表示收下。然后,公公婆婆让人给新娘倒一杯酒,新娘喝下,表示已接纳她为家庭正式成员,新娘已具有了参与家事的资格。最后,新娘开始伺候公婆,剖开一只乳猪的一半献给公公,另一半献给婆婆,公婆回敬,拿出礼物犒劳女家送亲的人。此时,婚礼才算正式结束。
见礼完毕,公婆下堂。以往,公公婆婆都是从东面的台阶上下的,因为那是主人专用的台阶。婚礼结束后,公公婆婆则要从西面的台阶下堂了,新娘要从东面的台阶下堂。因为,婚礼过后,家庭内事主管的权利已经传承给了新娘,公婆把家里所有的事情交代给新娘,交接完毕,从此以后可以颐养天年。
拜见公婆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如果公婆已经去世,新娘无法拜见,则就要去家庙拜祭,以告知。中国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也就是说对待逝去的先人要像对待在世的人一样恭敬。古代家庙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要祭祀一次,告知先人以后,新娘就被接纳为本宗族的人,以后才有了参与家族各种祭祀的资格。
三、中国传统婚礼中所蕴涵的伦理思想


《礼记·昏义》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後代也,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也。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後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1.事奉宗庙,繁衍后代
《仪礼·士昏礼》的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都要在女方宗庙举行,据郑玄注这是因为“将以先祖之遗体许人,故受其礼于祢庙也。”《仪礼·士昏礼》的亲迎,男方又必须到女方宗庙中拜见岳父,由岳父亲自把女儿许给男方。“妇入三月,然后祭行”,也就是女方嫁到男方三个月后要举行祭祀,也是在宗庙里举行,此时不同的是“祭”男方宗庙。在宗法制度下,宗庙与宗族的繁衍息息相关。古人以为鬼神和活人一样,离不开宗族的关系,奉祀祖先就成为子孙应尽的责任。宗子继承着祖先的地位、权力和职司,就需要向祖先报恩,每逢遇到有关宗族发展的大事之前,都需要向祖先请示和报告,更希望得到祖先的帮助和保佑。如果宗庙绝祀,就代表着宗族即将或已经灭亡;如果宗庙香火旺盛,就意味着宗族繁荣昌盛。
《仪礼·士昏礼》中记载,经过纳彩之后要问名,问名的目的是夫家便于占卜吉凶,吉凶的首要前提就是看男女是否为两姓宗族。氏族制度阶段禁止族内通婚,周代还是保留有这种族外婚的传统,《礼记·大传》说:“系之以姓而弗别……虽百世而婚姻不相通者,周道然也。”春秋时有些贵族对这种族外婚有所解释。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叔詹和《昭公元年》子产的观点看,男女同姓会导致“不殖”或“生疾”;《国语·晋语四》中司空季子认为男女同姓会造成本族内乱甚至灭亡;而《礼记·坊记》认为,合二姓可以与外姓结好。尽管几家之言有所不同,但言外之意都认为“合二姓”的婚姻可以使宗族后世昌盛。
2.夫妇一体,尊卑等同
《仪礼·士昏礼》中记载,迎娶那天,男方的父亲亲自向儿子敬酒,而吩咐他去迎娶新娘,这样表示仪式的郑重。儿子禀承父命去迎娶,女方主人在家庙中铺席设几,并亲自在家门口迎拜男方,三揖三让才能进入正堂,这表明男方是亲自从女方父母手中迎受新娘的。新郎下堂,新娘跟随出来,这表示夫唱妇随,男先于女。新人来到男方家中,在室内吃饭时,分坐桌子的两边,二人同享食物,同喝一瓢共盛的酒水,即“御布对席”、“共牢而食”、 “合卺而饮”,这都是为了表示夫妇一体、尊卑等同的亲密。
3.妇拜公婆,接管家室
《仪礼·士昏礼》中的最后一个重要仪节是拜见公公、婆婆,这是涉及到家族内部管理权力交接的大事。婚后第二天,新娘沐浴更衣,等待拜见公婆。天亮后,由赞礼的司仪带领新娘去见公婆。经过新娘献礼、祭拜,以及公婆献酒等仪节后,公婆从西阶即客阶走下正堂,新娘从阼阶即主阶走下正堂,这是用以表示新娘有了将来代替婆婆管理室事、主持家务的资格。
4.教授夫妇礼节,内外和顺
新娘完成了作儿媳妇的一系列的礼节,表明了儿媳妇的孝顺,又申明她具有以后代替婆婆作主妇的资格。这些礼节都是为了郑重责求儿媳妇要恭顺。所谓媳妇的恭顺,首先就是顺从公婆,与家里人和睦相处,而后是善解丈夫的心意,完成日常的家务,谨慎保管家里所寄存、掩盖、聚藏的各种生活资料。因此,媳妇恭顺,然后家里才能和谐融洽,管理有方,从而家庭才会长久。所以,家庭中特别重视妇女的顺德完备。为此,古代有声望的家族都会请专人教授妇女的品德,妇女的言谈应对的技巧,妇女的容态举止,妇女的纺织、做饭等家务劳动。学成以后,祭告祖先,用鱼为祭牲,用水产的蔬菜、藻菜作菜羹,用这些阴性的食品来举行祭祀,为了表明妇女该有的柔顺品行已经学成。
同样,对家中男子的政教更是严格要求,使得社会外政和谐而国家大治。
男子的政教、女子的恭顺形成美俗,内外和顺、国家治理有方,这就叫作盛德。
经过庄重、恭谨、隆重、堂堂正正的一系列礼节之后两人才去相亲相爱,这符合道德的原则,从而用以形成了男女间的分限,并建立起夫妻间的道义。男女间有了分限,然后夫妇间才有了道义;夫妇间有了道义,然后父子间才有了亲情;父子间有了亲情,然后社会交往中便有了正确关系。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姚际恒.仪礼通论[m].北京:新华书店,1998.
【2】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4】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9.
【6】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王文锦.礼记解释[m].第2版. 北京:中华书局,2003.
英文摘要:

Conventional Wedding of China and Its Ethic Thought


LI  wen-juan


(Confucius Institute, Academic Research, Qufu 273100)


Abstract: Wedding is result along with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At the Xia dynasty, wedding of China had have rudiment . At the Zhou dynasty, it had have the whole etiquette—“liu ceremony”  ,as Conventional Wedding’s  foundation.  After changing times , conventional wedding of China accumulated plenty of ethic thoughts.
Key words: the origin of wedding; ceremony and process; ethic thoughts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