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里邮缘 于 2014-6-18 12:12 编辑
先读一回进入外围后正大门的对联吧:「保世滋太,明德惟馨」。 森森世德堂:天井七十二、厅堂三十六,门楼十二座、房间二百九十九,门厅、中堂和上堂均用木板封闭,所谓「三堂不见瓦」。
威严殿堂的背面是温磬而富于脂粉气的后花园,这无疑是娘娘嫔妃的居所。这是一个皇家威风皇家气派的系统工程呵!虽秘而不宣,却心事昭然。
《太子迷踪》专题节目的解说对此持保留看法,认为仓惶失措、朝不保夕的太子那来这等好受用呵?笔者以为不然:“朝廷心理”与现实处境是两码事。既然二何家族(当然极可能是朝廷的后方转移委员会作后撑)把太子宫都建成了,与此同时进行配套建设可谓顺理成章,至于有无相应指标的娘娘嫔妃则另当别论。
传说李二何携皇太子朱慈烺南下经华东“由闽入粤”折转至老家松口。大约在公元1645年,二何的侄子李直简着手在老家松口建世德堂。(李直简的身份有多种说法:有福建的一个将军、有安徽解粮官、有财政部长等,总之是明朝的朝廷命官。)李二何回乡后将世德堂按皇宫模式打造,为使朱慈烺称帝复明时有座行宫。同时在世德堂附近还建有花园楼、仁寿楼等共九座大屋,这都是打前站的侄子回来建造的。
既然太子成了地下党领导人,二何老先生只好舍命相陪。他利用老关系给太子披上阴那山灵光寺“奯山和尚”(奯,音豁)的袈裟,作为应变之举。然后着手开展系列活动。
有一则资料是这样介绍的,现摘要转贴如下:
“李二何与明朝遗臣潮州郭之奇、丰顺罗万杰、镇平(今蕉岭)赖其肖、平远谢上逵和澄海谢元汴积极联络,并争取吴六奇,徐图大举。1645年乙酉,庸王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封二何为詹事府詹事,命其练兵筹饷,二何与子李梗、李梓来往于兴、长、平、镇之间,沿门托钵,有如乞丐,向大户募捐金钱粮食和募集乡兵,又在松口拦河架设铁链,过往商贾之船一律抽税,被人骂为“李秤桄”(即盘剥客商之意),但二何也是为国不得已得罪乡亲,所抽钱粮二万,全部上交南明小朝廷,当时兵科给事中张家玉上疏称其忠劳,赠诗有云:“灞上劳军如见郭,关中转饷不推萧。”就是明证。二何命各乡择老练生员为长,练丁守险,松口为闽粤水路枢纽,凡遗民志士来往经过者,由二何负责接待联络,类似近代交通站。” 有关李二何与皇太子的故事和传说数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有一点基本一致,认为他俩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松口铜琶村—雁洋阴那山灵光寺—梅城东郊金丰的祥云庵一带。 时至公元一九三二年,李二何的书楼因年久失修坍塌。他的后裔整理废墟时意外发现乃翁藏匿的刻石遗诗《元魁塔书愤》: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从中可以读到当年梅江河畔、元魁塔旁慷慨激昂的场景和李老先生的心跳— 东山何处最崔嵬?狮象滩头滚滚雷。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王又重回。 “奯客”不就是悄悄往还于铜琶村与灵光寺之间的奯山和尚么?!这里不再过多解释,由读者领悟吧。
. 笔者的初步结论:
李二何、李直简是明朝铁杆保皇派,他们在世德堂等九座大屋的建设中是前台的工头、监工角色。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怀亡国之痛的二何、直简叔侄,即使家族有此大钱,在这时节为“光宗耀祖”大肆显摆?实在不合逻辑和不可思议。而且以世德堂、仁寿楼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表明,它并不具备客家民间“衣锦还乡、安居乐业”的色彩。
继续上图…
世德堂里沉寂寂,世德堂后静悄悄。这是世德堂附属配套建筑「花园楼」。
“里面有人么?”没有应答。我们只好做不速之客,沿通道走进后楼深处,至尽处与厅堂里独自编织竹器的男主人迎面相照。
男主人是直简公后裔,他对于我们的造访并不觉意外。由此可见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主人好造化,皇子皇孙娘娘嫔妃的居所尽归自家享用; 主人好无奈,规模可观的古老后花园如今只能作局部的小修小补。 主人好洒脱,一杯清茶溶入如烟往事。他说这个幽静的后花园只有我住得将军住不得─
话说公元1865年,清将左宗棠率兵由闽入粤驻扎松口,着手围剿游击于嘉应州的大平军残部康王(汪海洋)。其先遣部队将司令部设在“世德堂”,尾随而至的左宗棠见状急令撤点,部属询问何故?他同样秘而不宣。左宗棠是饱学之士,他深知闽粤赣边区当年活跃着“反清复明”的大小部落和队伍,他当然知道松口乃明朝铁杆遗臣李二何故里。左宗棠是汉人血统并“戴着镣铐跳舞”的清廷命官,他怎能不多留一份心眼?
(待续三、三柏似龙留圣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