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王府”,那一抹淡淡的梅香源自何方?
时逢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之际,如果朋友们参观过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一定会想起梅派最经典的《贵妃醉酒》和《霸王别姬》这位颇有中华风骨的京剧大师!我们只能在纪念馆存留的“一草一木”中寻觅追忆一代大师的身影,只是,斯人已逝,但那一抹淡淡的兰芳梅香,宁静幽远,至今还尚存在国人的世界里。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劻府邸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修缮。梅先生逝世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朱漆大门上首悬挂着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馆名匾额。
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仿佛再现了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度过近60个春秋的大师缩影。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吉祥平安”之意。
纵观前后几百年才出了个一代京剧宗师,读过梅兰芳传纪后才让人茅塞顿开,梅兰芳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京剧大师?看过北京梅兰芳的“王府”故居后不禁让人感慨,一个唱京剧的为什么会享受“王府”的待遇呢?
若翻开梅兰芳的书籍可看到,在抗日时期梅兰芳蓄须铭志,罢歌罢舞,威武不屈,不为日寇和汉奸卖国贼唱戏的爱国故事广为流传。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梅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梅兰芳的父亲有慈悲德行,行善积德。正如《了凡四训》所讲,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当年在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一般的戏班子相继都被迫解散。然而,那些靠唱戏维持生活的都是劳苦大众,吃不上饭,甚至被饿死。然而,梅家的戏班子就是不解散,不演戏,照样养活着这班人,道义在,情义在。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梅兰芳的父亲有位老朋友去世了,在生前借梅家很多的钱,可哪想得了重病人走了。剩下孤儿寡母。梅兰芳的父亲拿着厚厚的一打老朋友的借据参加出殡葬礼。梅兰芳的父亲到那,往那一跪,把所有的借据都放在火盆里烧了,告诉老朋友那娘俩,你们两人以后的生活我们梅家养着,当年你们借的这些钱就不用再还了,就当纸钱烧了。
读了梅家故事之后颇受感染和启发,梅兰芳父子的人格品德、内心世界太高尚了,德行扎德太深厚了,所以才不愧有一代大师的美称。不言而喻,梅兰芳故居不逊色于古代的王侯将相的府地就不难懂了。《大学》里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根是德行,厚德载物,积善之家,余香幽远。根扎越深,枝干越强,花开越香,硕果越美。(文/宋丞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