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侨批参与申报并入选世界记忆遗产摭拾

[复制链接] 0
收藏
7
回复
243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7-31 10:5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客家语”侨批参与申报并入选世界记忆遗产摭拾——海邦剩馥飞跃关山 百年侨批情怀家园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松口中山公园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松口古镇全貌(图片由本报资料室提供)
银信到·水客来(雕塑)
本文作者(右一)出席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工程国际研讨会,与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瑞·埃德蒙森(左一)、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茹佳亚·阿布哈孔(左二)合影。




导读:今年6月19日,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上传来喜讯:由广东、福建联合申报的中国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广东从而拥有首个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而世界记忆名录里的中国项目增至9项。

    据悉,侨批档案申遗工程前后经过6年的努力:2010年初入选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去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区名录》,今年终于完成三级跳。这次申报的侨批档案分布在广东省梅州、潮汕、江门五邑地区以及福建南部沿海地区。而梅州提交的近2万件“客家语”侨批,成为这次申遗成功的一大功臣。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0:56:13 | 只看该作者
□梅州市侨批档案馆 魏金华



    广东华侨华人主要由粤语、潮语、客家语三大语系组成,客家语系的华侨主要分布在闽粤赣周边。而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现有人口520万,却拥有360多万的海外华侨华人,足以证明清末至民国时期客家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量已经令人叹为观止。

    客家族群保留了千年中原汉文化的传统特点: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忠孝诚信,有着强烈的“根”意识,客家华侨继承了客家人传统精神,不管走到哪里,家国情怀、父母妻儿牢记心中。

    侨批详实记录了清末以来客家人与各国族群交流发展的历史,特别在经济、文化、民俗交流上互为影响,是近现代华侨史、移民史、邮政史、金融汇兑、国际外交、民俗民风等研究的重要史料,它具有原始实物的“稀”、“珍”性,“亲”、“孝”、“家”、“国”草根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显现了侨批档案与社会变迁的实物存在和文献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而梅州的“客家语”侨批是广东侨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侨批档案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特色,在全程参与申遗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色彩扮演了重要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0:56:31 | 只看该作者
◎吉光片羽“稀”和“珍”的文物
    早年的客家华侨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出外谋生,有着强烈的“根”的意识,渴望将自己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并与亲人互通信息。由于当时海内外的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不完善,汇款与家书“合二而一”的侨批,便成为了华侨与侨属之间理想的传递载体。

    据有关史料记载,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后来侨批的递送逐步发展为信局借助于邮政而进行,启用侨批专用邮戳。1979年,侨批信局归并中国银行,侨批的汇款功能由中国银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渠道则由发达的电讯及邮政局所替代,至此国内侨批业终止,前后历时150多年。

    由于侨批历经数百年,且目前客家居住区内完整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所以非常珍贵。它们散落在千家万户的侨属侨眷家中,能保存至今的已相当稀少,挖掘收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近二十年来,笔者走遍了梅州市的各个乡镇村落,经常扮演“收破烂”的角色,请求他人提供信息,花钱不少,所得无多。侨批文物已历经一百多年的天灾战乱、改朝换代、人为遗失,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侨乡生活的改变、旧房改造、农村城市化建设,使得遗存下来的侨批档案损失不少。又由于它们是纸质品,难保存,虫蛀、受潮、遭遇水灾等现象很普遍,很多未能保存下来,再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一辈己经不知道什么是侨批,不了解侨批的意义,往往把它当废品处理掉,致使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侨批档案越来越少,近十年来偶有收获,都是吉光片羽、视同宝贝。

    笔者收藏的侨批档案最早的为清代咸丰八年,距今已有155年历史。普通的家信能保存150多年,实属不易。各个时期的侨批档案实物,反映了清代、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阶层最草根的生活场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心境记录。有的反映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民不聊生、栉风沐雨、灾害频仍的历史;有的见证了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人捐款捐物支持革命的爱国义举;有的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人抵御侵略、浴血抗战的悲壮事迹;还有很多记录了当时邮政历史的现状等。笔者收藏的抗日战争时期从印度经中国昆明航挂梅县雁洋的侨批,是珍贵的“驼峰航线”实物证据,信件贴有战时检查封条,并加盖有当时英联邦八角形检查通过放行戳 (PASSEDDHF/04)和检查戳(DHF/11),同时加盖有三个少见的印度检查火漆封印。“驼峰航线”是抗战爆发后,中美共同开辟的空中战略物资供应“生命线”,更被飞行员称为“死亡航线”,是世界战争史上条件最艰苦、付岀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空线。侨批信件经过“死亡航线”的洗礼,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足以见证其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早期侨批封还是反映当时珍贵的华侨邮政历史的实物。如1933年3月8日印尼戒布禄寄梅县“谢集成”宝号转交的批信,到达梅县加贴国内4分欠资邮票2枚,盖销梅县邮戳,批封上盖有表示欠资的“T”戳1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国外信件上加贴国内邮票的很少见,而加贴欠资邮票并销邮戳的更是罕见,可见侨批封也是研究近现代世界邮政历史的珍贵物证。再如清朝末年印尼勿里洞林九兴先生保家汇兑带送回镇平县(今蕉岭县)新铺圩林崇兴先生收的侨批信件,邮路清楚,印章清晰,且多达九枚,品相完好,是清代邮递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侨批封实物原件。

    总之,侨批档案作为一门地方史学科的研究,它的历史文献内容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邮史、伦理、习俗、道德等方方面面,是典型而纯粹的原始档案文件,是珍贵且稀少的历史文物。

    ◎跪禀反哺“孝”和“亲”的物证

    近现代历史上,客籍乡民或为追寻梦想,或因生活所迫,先后一批批地告别父母、妻儿下南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社会,寻找一条生财之道,一旦生计有所着落,手头有点积蓄时,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回远在唐山故里的双亲及妻儿,尽孝尽责。据资料显示,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下半叶,梅州各县市区有40%左右的人口依赖侨批为生,水客、侨批员成了国内侨眷的生命线,并逐渐让成千上万的侨批、回批搭起了国内外亲人间感情的桥梁,把天涯拉成咫尺。阅读批信我们会发现,一批批客家华侨虽然远走异国他乡,谋生的路径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对家乡都怀有一种深刻浓烈的爱,把故乡的山水亲情融入血脉,从一封封批信中,除了可窥见浓浓的亲情外,还蕴含了远渡重洋那种背井离乡的无奈心境。那种上对双亲及妻儿子女的思念,下盼早日归乡的心态,全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

    每一封侨批都记录了客家华侨吃苦耐劳、奋斗拼搏、朴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 回家乡,尽赡养父母、养妻活儿之责任。笔者收藏的梅州市侨批实物年代跨度,从清朝咸丰八年 (公元1858年)至公元1993年,时间跨度长达一百三十五年。其中清朝的邱森彬、李赞博家族;民国的廖远定、杨路义家族;新中国的张息专、张赛花等家庭,侨批封存量较多,平安批使用年代跨度每家族都在30—40年之间,每个家族都可整理成一个侨批文物的故事,也可以从侨批封所承载的信息中了解侨批对侨属家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中国初期的张息专家族,现存侨批封共145封,从1955年至1985年时间长达30年,批款每年从未间断;计有在南洋各国的亲属12人,汇有侨款兑换港 币共计26840元,平均每封批款港币达185元;每年计有批款港币约900元,平均每月75元港币,按当时中国银行折实兑换人民币约30元。可以想象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人民币30元约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侨款对张息专家庭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及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侨批档案是客家人“孝”、“亲”传统文化的有力佐证。

    ◎踊跃输将“家”和“国”的情怀

    侨批,除记录了客家华侨在外生存状况和对家人的爱,还见证了华侨爱乡爱国的壮举。据统计,民国时期梅州地区要集资兴办较大型的企业或公共福利事业,都是由一些热心人士在国内外向侨眷集资,或派人到海外发动捐助的。如梅州最先创办的电力企业——光耀电灯公司,就是由华侨集资兴办。梅县的梅江桥、锦江桥、梅东桥、松口中山公园等比较大型的公共设施,也主要由华侨捐资兴建。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农村的桥梁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由华侨资助捐建的更是数不胜数,如梅县松口镇1000多间店宇中60%左右,是由侨资兴建或购买的。华侨、侨眷还踊跃入股,集资兴办了挂历纸厂(即梅县造纸厂)、黄石仑水电站、侨光玻璃墨水厂、松香厂,兴建了梅县华侨大厦、华侨戏院、华侨水电站、松口影剧院等,大大促进了地方工业和城乡建设的发展。而在辛亥革命期间,众多华侨如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通过侨批将钱捎回国内支持孙中山先生;抗日战争时期,祖籍梅县丙村的印尼华侨张国荣回国参加抗战,家人通过侨批送钱给予支持;抗美援朝时期,梅县水客工会捐了很多钱,加上华侨托带回来的捐款,买了几架飞机支援前线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侨批业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私人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梅州市的钱庄业,大部分是由侨批业发展而成。至民国初年,由于旅外华侨不断增加,梅州各县的水客随之增多,侨汇继续增加,侨批业逐渐兴盛,银庄、汇兑庄也逐步发展。如民国初期,大埔县的6间钱庄,全部经营存、放、汇款及侨汇,在汕头、漳州、厦门等地设分庄,业务有一定的发展。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爱国华侨邓树南从印尼回梅州,创办了梅州首个银庄——大生银庄,并在香港、汕头、兴宁、荷属东印度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生意一度红火。尔后陈富源汇兑庄、宏通银庄等亦相继开业。据统计,至1941年正式登记的银钱庄号有12家,其他金银找换兼汇兑店号有126家,水客800多人,挂牌侨批业有57家。

    新中国成立后,侨批业带来的爱国、爱乡热潮不减。梅州市历届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保障华侨的合法权益和尽最大努力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鼓励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办实业和捐资公益事业。海外侨胞的捐助项目从水利水电、购置农用机械、车辆、造桥修路、发展养殖到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其中捐资兴建学校教学大楼、宿舍、科学馆、图书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设立奖学基金等热潮经久不息。据统计,2003年底,全市共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各项公益事业金额达人民币21亿元。他们在梅州捐资和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梅州地方工业的发展,既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侨属的收入。

    ◎海邦剩馥“世界遗产”的价值

    遗存的侨批实物是反映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华侨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的真实见证,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枚枚侨批已渐渐被人淡忘,但它们仍然生动地记录着一百多年来华侨前辈在异国他邦历尽艰辛的移民史、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也是那个年代金融史、邮政史的重要载体。它们虽然渐渐远去,但文化魅力依然存在。

    灯光下手写家书的温情,熟悉的笔体、甚至思念的泪迹产生的恒久不失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对于今天成长中的年轻一代而言,同样是一部既现实又深刻的中华传统教育好教材。为此,作为华侨祖居国和侨居国的共同记忆,“侨批档案”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认为可媲美“徽州契约”,赞誉它为“侨史敦煌”、“海邦剩馥”,很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入研究。

    客家华侨在海外寄回给家乡亲人的书信中,很多会描述侨居国的社会百态,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行为观念等,很多还重点介绍侨居国的民间建筑式样和居住环境,并推荐给家乡亲人参考选用,从而在客家地区遗存了众多中西合璧的建筑遗产。如梅县西洋镇印尼华侨丘家祯先生,侨批信中并附“屋宇改格图式记”一份,希望在家乡的亲人主持老房改造或改建,银钱由他从海外托带回家使用,他在批信中说“缘而我之住屋,乃地盘低甚,如坐井观天······又以房间阴湿,居人不安,恐家人有久居不迪之实,吾深处之久矣······”客家华侨身在海外情系家乡亲人的心境,累累可见;甚至更多客家华侨在海外事业有成时,衣锦还乡,回到家乡投巨资建造大屋,他们在建筑大屋时除遵循客家围龙屋的主体建筑布局和吉利尺寸外,很多外形和装饰上选用外国某某式样建筑模式,达到了洋为中用的特色建筑效果,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中西合璧的文化遗产,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梅县西阳镇的联芳楼、梅城的万秋楼、城北的联辉楼等。这些建筑很多是华侨通过侨批带回银钱,少则三年五年,多则八年十年才完成建屋大业。如今保存完好的特色大屋,凝聚了客家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人文理想、开创精神,这些建筑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 “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目前抢救保护、收集整理、研读研究侨批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历史责任。“有批就有钱”、“批一封,银二元”,这些早年流传民间的俗语和歌谣,唱出了侨批这种银、信合体的民间汇款凭证的独特性。笔者投重资抢救保护侨批文物,建立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将客家侨批文物妥善保存,深入研究,修文存史,服务社会,为我国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使客家华侨的历史得以历代延续,发扬光大。可以说,侨批档案是一部展示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华侨历史的百科全书,是华侨、华人历史见证的精髓,更是历代华侨、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名词解释】

    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名录”又称“世界记忆遗产”或世界档案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评选。目前中国已入选9项: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大金榜、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清朝“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0:5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客家女子 于 2013-7-31 10:58 编辑

◎跪禀反哺“孝”和“亲”的物证
    近现代历史上,客籍乡民或为追寻梦想,或因生活所迫,先后一批批地告别父母、妻儿下南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社会,寻找一条生财之道,一旦生计有所着落,手头有点积蓄时,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回远在唐山故里的双亲及妻儿,尽孝尽责。据资料显示,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下半叶,梅州各县市区有40%左右的人口依赖侨批为生,水客、侨批员成了国内侨眷的生命线,并逐渐让成千上万的侨批、回批搭起了国内外亲人间感情的桥梁,把天涯拉成咫尺。阅读批信我们会发现,一批批客家华侨虽然远走异国他乡,谋生的路径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对家乡都怀有一种深刻浓烈的爱,把故乡的山水亲情融入血脉,从一封封批信中,除了可窥见浓浓的亲情外,还蕴含了远渡重洋那种背井离乡的无奈心境。那种上对双亲及妻儿子女的思念,下盼早日归乡的心态,全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

    每一封侨批都记录了客家华侨吃苦耐劳、奋斗拼搏、朴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他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 回家乡,尽赡养父母、养妻活儿之责任。笔者收藏的梅州市侨批实物年代跨度,从清朝咸丰八年 (公元1858年)至公元1993年,时间跨度长达一百三十五年。其中清朝的邱森彬、李赞博家族;民国的廖远定、杨路义家族;新中国的张息专、张赛花等家庭,侨批封存量较多,平安批使用年代跨度每家族都在30—40年之间,每个家族都可整理成一个侨批文物的故事,也可以从侨批封所承载的信息中了解侨批对侨属家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中国初期的张息专家族,现存侨批封共145封,从1955年至1985年时间长达30年,批款每年从未间断;计有在南洋各国的亲属12人,汇有侨款兑换港 币共计26840元,平均每封批款港币达185元;每年计有批款港币约900元,平均每月75元港币,按当时中国银行折实兑换人民币约30元。可以想象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人民币30元约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侨款对张息专家庭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及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侨批档案是客家人“孝”、“亲”传统文化的有力佐证。

    ◎踊跃输将“家”和“国”的情怀

    侨批,除记录了客家华侨在外生存状况和对家人的爱,还见证了华侨爱乡爱国的壮举。据统计,民国时期梅州地区要集资兴办较大型的企业或公共福利事业,都是由一些热心人士在国内外向侨眷集资,或派人到海外发动捐助的。如梅州最先创办的电力企业——光耀电灯公司,就是由华侨集资兴办。梅县的梅江桥、锦江桥、梅东桥、松口中山公园等比较大型的公共设施,也主要由华侨捐资兴建。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农村的桥梁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由华侨资助捐建的更是数不胜数,如梅县松口镇1000多间店宇中60%左右,是由侨资兴建或购买的。华侨、侨眷还踊跃入股,集资兴办了挂历纸厂(即梅县造纸厂)、黄石仑水电站、侨光玻璃墨水厂、松香厂,兴建了梅县华侨大厦、华侨戏院、华侨水电站、松口影剧院等,大大促进了地方工业和城乡建设的发展。而在辛亥革命期间,众多华侨如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通过侨批将钱捎回国内支持孙中山先生;抗日战争时期,祖籍梅县丙村的印尼华侨张国荣回国参加抗战,家人通过侨批送钱给予支持;抗美援朝时期,梅县水客工会捐了很多钱,加上华侨托带回来的捐款,买了几架飞机支援前线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侨批业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私人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梅州市的钱庄业,大部分是由侨批业发展而成。至民国初年,由于旅外华侨不断增加,梅州各县的水客随之增多,侨汇继续增加,侨批业逐渐兴盛,银庄、汇兑庄也逐步发展。如民国初期,大埔县的6间钱庄,全部经营存、放、汇款及侨汇,在汕头、漳州、厦门等地设分庄,业务有一定的发展。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爱国华侨邓树南从印尼回梅州,创办了梅州首个银庄——大生银庄,并在香港、汕头、兴宁、荷属东印度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生意一度红火。尔后陈富源汇兑庄、宏通银庄等亦相继开业。据统计,至1941年正式登记的银钱庄号有12家,其他金银找换兼汇兑店号有126家,水客800多人,挂牌侨批业有57家。

    新中国成立后,侨批业带来的爱国、爱乡热潮不减。梅州市历届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保障华侨的合法权益和尽最大努力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鼓励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办实业和捐资公益事业。海外侨胞的捐助项目从水利水电、购置农用机械、车辆、造桥修路、发展养殖到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其中捐资兴建学校教学大楼、宿舍、科学馆、图书馆,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设立奖学基金等热潮经久不息。据统计,2003年底,全市共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各项公益事业金额达人民币21亿元。他们在梅州捐资和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梅州地方工业的发展,既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侨属的收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0:57:41 | 只看该作者

    ◎海邦剩馥“世界遗产”的价值

    遗存的侨批实物是反映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华侨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的真实见证,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枚枚侨批已渐渐被人淡忘,但它们仍然生动地记录着一百多年来华侨前辈在异国他邦历尽艰辛的移民史、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也是那个年代金融史、邮政史的重要载体。它们虽然渐渐远去,但文化魅力依然存在。

    灯光下手写家书的温情,熟悉的笔体、甚至思念的泪迹产生的恒久不失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对于今天成长中的年轻一代而言,同样是一部既现实又深刻的中华传统教育好教材。为此,作为华侨祖居国和侨居国的共同记忆,“侨批档案”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认为可媲美“徽州契约”,赞誉它为“侨史敦煌”、“海邦剩馥”,很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深入研究。

    客家华侨在海外寄回给家乡亲人的书信中,很多会描述侨居国的社会百态,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行为观念等,很多还重点介绍侨居国的民间建筑式样和居住环境,并推荐给家乡亲人参考选用,从而在客家地区遗存了众多中西合璧的建筑遗产。如梅县西洋镇印尼华侨丘家祯先生,侨批信中并附“屋宇改格图式记”一份,希望在家乡的亲人主持老房改造或改建,银钱由他从海外托带回家使用,他在批信中说“缘而我之住屋,乃地盘低甚,如坐井观天······又以房间阴湿,居人不安,恐家人有久居不迪之实,吾深处之久矣······”客家华侨身在海外情系家乡亲人的心境,累累可见;甚至更多客家华侨在海外事业有成时,衣锦还乡,回到家乡投巨资建造大屋,他们在建筑大屋时除遵循客家围龙屋的主体建筑布局和吉利尺寸外,很多外形和装饰上选用外国某某式样建筑模式,达到了洋为中用的特色建筑效果,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中西合璧的文化遗产,有代表性的建筑如梅县西阳镇的联芳楼、梅城的万秋楼、城北的联辉楼等。这些建筑很多是华侨通过侨批带回银钱,少则三年五年,多则八年十年才完成建屋大业。如今保存完好的特色大屋,凝聚了客家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人文理想、开创精神,这些建筑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 “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目前抢救保护、收集整理、研读研究侨批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历史责任。“有批就有钱”、“批一封,银二元”,这些早年流传民间的俗语和歌谣,唱出了侨批这种银、信合体的民间汇款凭证的独特性。笔者投重资抢救保护侨批文物,建立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将客家侨批文物妥善保存,深入研究,修文存史,服务社会,为我国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使客家华侨的历史得以历代延续,发扬光大。可以说,侨批档案是一部展示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华侨历史的百科全书,是华侨、华人历史见证的精髓,更是历代华侨、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6#
发表于 2013-7-31 15:13:1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7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以坛为家II

7#
发表于 2013-7-31 16:13:01 | 只看该作者
侨批档案是一部展示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华侨历史的百科全书,是华侨、华人历史见证的精髓,更是历代华侨、华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8#
发表于 2013-8-1 09:03:20 | 只看该作者
上周开会与魏金华先生坐在一起.他是收藏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