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不去梅州,是个遗憾。

[复制链接] 0
收藏
5
回复
17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5-23 19:25: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广东多少次,记不清了,但从未去过梅州。梅州地处粤东北一隅,多是山地,远离广州、深圳、珠海这些热闹都会,珠三角一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数十年改革开放滋养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和脚步,而梅州距这些流光溢彩风姿摇曳地带五、六小时车程,就像一般人游览了一个大公园,不会绕一圈再去看后墙外的景致,去广东,梅州往往就被错过了。
不去梅州,是个遗憾。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9:25:5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出席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第一次到梅州。此前对梅州的了解,只有泛泛几点印象:侨乡,客家人主要集中聚居地,球王李惠堂、元帅叶剑英的家乡。到了梅州,才知梅州是一本大书,值得细细阅读,深深体味。
       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史料记载,自东晋始,在跨越1500年的岁月里,中原汉民因躲避战乱等原因,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南迁,他们在赣、闽、粤、川等地落脚定居,形成了中华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世称客家人。梅州是一处客家人主要集中聚居地,客家文化在梅州表现得又最为突出鲜明,所以来到梅州,客家文化所展示的独特魅力,格外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9:27:15 | 只看该作者
         客家人主要标志之一,是他们的居所。福建永定土楼的名气很大,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梅州的围屋、围龙屋,与永定土楼一样,是客家人留在世上的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据统计,梅州现存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地,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历史。这些别具风格的建筑,以静默的方式,向来访者叙说着一个独特社会的历史话本。
这些围屋、围龙屋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一个“围”字。他们一重重、一叠叠包围环绕,构成严整的封闭格局。这种封闭格局的首要功能是防御。不难想象,当客家人山重水复地从中原迁徙而来,在一块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创立家业后,首先要保护自己。山鬼猛兽要防,兵匪盗贼要防,因利益冲突可能结下的仇人冤家要防,他们忐忑不安,高度警惕,戒备心极重。在大山野里,由这些围屋构成的一个个小的社会聚落,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支撑起属于他们的一片空间。
          围屋围起来的是同心同德、生死相依、休戚与共、荣损一体的生存理念,是一种向心力。毫无疑问,这利于稳定,利于管理。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对外戒备森严的社会聚落,对内,一定却是极其开放的。在我的家乡陕西关中,那些以宗族为构架形成的村落,就有这样的特点,对外很保守,耕读传家是理想,出门为官做生意的人并不多,在他们看来,守住自家一片土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比在外强多了,不到迫不得已,绝不出门一步,外边的东南西北风在村口就被阻绝。但在内,村东谁家来了客人,村西各家马上知道;谁家媳妇茶饭好,谁家婆婆针线差,张三家的老鐝沉,李四家的风箱轻,村人尽知。家家户户之间,很少能有相互隐瞒的事情。这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文化形态,构成一种超稳定的聚落构架,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的一个坚实的基本单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9:28:19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客家民居,也在告诉我们梅州人这种观念悄然又强烈的转变。
梅州客家民居包括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等等。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主要功能是便于防守自卫。那时客家人势单力薄,但到了后来,随着中原汉族多次大批南迁,客家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当地土著人户,而他们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客家民居建筑的变化——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再到后来,又有了殿堂式、中西合璧式等更为开放的新型民居建筑。
       位于阴那山五指峰西麓的桥溪村,让全国文学院院长们惊讶不已。我们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流连忘返,在落日熔金的霞辉里欣赏梅州人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创造。当地陪同参观的人员介绍说,桥溪村于明万历年间开村,主要有陈、朱两姓,经历数百年艰苦创业,营造了一个风光秀丽、别有洞天的桥溪村庄。村落布局为狭长东西走向,东水西流。村内客家民居建筑林立,有世德楼、宝善楼、世安居、继善楼、燕诒楼、仕德堂等,其代表性建筑继善楼,由印尼侨商朱汀源等五兄弟于清末联合兴建,前后历时12年,耗洋12万建成。继善楼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多轴线横向长方形,中轴对称。正立面为硬山式,侧立面和后立面为悬山式,凹式轩廊大门,披檐式小门,门额悬“继善楼”木制横匾。石砌高台基,绿色琉璃瓷饰门坪通栏,灰瓦面,夯筑土木石结构。共有房间64个,大小厅堂32个,天井5个。陪同人员介绍,这是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二层六合杠式楼房。
         相对于早期那些围屋、围龙屋,桥溪村民居的变化已经很大了。在我看来,这种变化,是“收”与“放”、“守”与“取”的变化。早先的围屋、围龙屋,内敛,收束,重藏重纳,而眼前的继善楼,通放,豁达,开合有致。这种变化,应归于处世观念和文化姿态的变化。由收到放,由守到取,于此可以看出,愈往后,梅州人是愈开放,愈自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发表于 2013-5-23 20:36: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得反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6#
发表于 2013-5-23 21:05:49 | 只看该作者
紫燕双飞 发表于 2013-5-23 19:28
那些客家民居,也在告诉我们梅州人这种观念悄然又强烈的转变。
梅州客家民居包括围楼式、围龙式、殿 ...

上几幅梅州乡村祖屋图点缀一下

_DSC8191_副本.jpg (231.4 KB, 下载次数: )

_DSC8191_副本.jpg

_DSC8195_副本.jpg (207.25 KB, 下载次数: )

_DSC8195_副本.jpg

_DSC8085.JPG (610.5 KB, 下载次数: )

_DSC8085.JPG

_DSC8005_副本.jpg (257.28 KB, 下载次数: )

_DSC8005_副本.jpg

_DSC4596_副本.jpg (320.67 KB, 下载次数: )

_DSC4596_副本.jpg

_DSC4600_副本.jpg (315.64 KB, 下载次数: )

_DSC4600_副本.jpg

_DSC6039_副本.jpg (178.57 KB, 下载次数: )

_DSC6039_副本.jpg

_DSC4822_副本.jpg (288.15 KB, 下载次数: )

_DSC4822_副本.jpg

_DSC9580_副本.jpg (239.07 KB, 下载次数: )

_DSC9580_副本.jpg

_DSC4739_副本.jpg (248.18 KB, 下载次数: )

_DSC4739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