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为何惧怕“下课”?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28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5-13 12:0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呼吁开始,于丹从来没有做过实质性的检讨和反省。她把人们的反对和抵制当成了简单的“嫉妒”。这是于丹对《论语》等经典思想著作的本质错误认识。孔孟等诸子百家之所以能够并行不悖就在于包容和谦虚。不贪图名利和个人得失是过去中国百家思想家们的处世之道。于丹滔滔不绝的向别人大谈“论语”和做人处世之道,自己却一门心思钻进了“贪名图利”的名利市场。标准是一个“文化商人”。
于丹把《论语》等经典著作当成了一本文学作品解读,这是于丹对民众的第一个误导。《论语》等百家著作更多的是哲学思想、国家管理理念和做人处世的原则、道义等。“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论语》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不是人们简单的对《论语》的尊敬心态,而是《论语》确实成为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思想。正如今天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一样。
当然,《论语》的经典之处还不仅仅是对国家治理的政治说教,它更多的是劝民众如何待人处事,为政者要如何坚持道义。也就是说,《论语》通过浅显的文字来说明深厚的国家管理思想和个人的为人之道;通过思想教化来指导人们的言行;以文化和礼仪的方式代替了刻板的制度约束。
于丹和她的部分支持者简单的认为人们的抵制是“嫉妒”那就错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难!“于丹下课”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人讲“不同的观点”吗,于丹为何这么惧怕“下课”呢?没有任何一个人永远把持“讲台”不下课的。
   “激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不要等到民众都普遍唾弃时才落幕是古代圣贤一贯的主张。于丹说需要“上课”的人多了,这表现了于丹惧怕“下课”的本质意图。于丹也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中央电视台频繁的“讲课”,就会名扬四海,名利双收!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一个思想文化讲台变成了少数人“发财致富”的捷径,而且是一旦占住就下不来了!这是何等的“不文化”。十足的文化“奸商”。
多数的民众反对于丹不是因为反对个人对《论语》的解读,而是反对少数人借《论语》等经典思想著作炒作“渔利”。“《论语》”的作者们是如何的淡薄名利,如何的教人们“重义轻利”。而今于丹却拿着《论语》大话“心得”从中博取“名利”,孔孟在地下作何感想呢?
我们不反对任何人对《论语》和《庄子》发表读书“心得”,但是不要把任何一个人的“心得”当成比经典还经典的“著作”!《论语》不是言情小说,也不是散文或者杂文,更不是教科书,它是横穿多个学科的哲学启蒙思想经典著作。
问题的关键是于丹担心更多的人到中央电视台讲《论语》心得,因而惧怕“下课”,声嘶竭力的为自己辩护,把学术的“争鸣”曲解为反对者的“人身攻击”,并煽动自己的读者一起为自己辩护、鼓吹!“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谦君子”等经典思想于丹不能虚心的领悟和接受。退一步浩阔天空,于丹做个道歉姿态并不能说明自己错了,反而彰显了大度和大家风范。而于丹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
于丹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所有的刚刚获得名利的人一样,排斥竞争对手,打击报复是必然的。而于丹“不下课”就是要把可能的竞争对手“杀死”在萌芽状态。对于央视来说,如果继续坚持凭自身优势和主观好恶来长期推崇一个人,而拒绝多样化和不同声音的话,央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被民众所厌恶!郭德刚虚假广告的事实是众人皆知,然而很多人和地方媒体还是和央视对着干,为郭德刚鸣不平。这不是这些地方媒体和民众反对批评郭德刚的错误,而是对央视很多节目不公正的集中体现。
于丹“下课”不是反对她对《论语》的个人见解如何,而是反对不能给更多的人让出讲自己《论语》心得的机会。有人说,于丹的《论语》心得使经典著作得到通俗化推广,这是于丹文传统文化的贡献。这种说法是典型的误导民众,很多人早就学习拜读了《论语》等经典著作。而今天排队买书的人不是因为《论语》的内容,而是于丹作为“文化娱乐明星或名人”的偶像推崇。这不是在推广经典著作,这是在“歪读”。于丹有没有勇气“下课”是检验于丹真才实学和人品的判断尺度。
作者:董正伟     来源:光明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