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方言标准音词典》 --- 张维耿编著 ---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直以来,都想用客家话来写帖子,但很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白水字一大堆,每每让人贻笑大方。等问老米鸽和天伯公吧,菜都凉了。而且人家也是大忙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教我看图识字啊。问咩咩版主吧,佢兴宁话溜啊来,涯听啊脉懵。真所谓,人家吊颈,佢话打枞重。买过几本客家话字典,但都不满意。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外岗人编的,用词习惯和发音和我们梅县的客家人有很大出入。第二,编者大多是业余爱好者,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学教育,很多写出来客家话字凭空想象,没有历史或者是学术根据,没有说服力。真真麽嘎杀。
元旦前的一天,在梅州。无聊之极,散步。。。。 从东山大道,沿着侨新路,穿过文化公园门口,一路数有多少间狗肉店。在公园门口,观摩了一会老妇人家跳舞,无聊,继续走。经过电视台门口,蹲了一伙,期待和小哈偶遇,然后请她在我大腿上签名留念。但是等了半天,只见门卫和打扫卫生的阿姨。冻得无奈,只好继续往前走。穿过梅江桥脚下,认真的对那几间百年老店进行了市场调查,有卖菜籽的,有卖老鼠药的,有卖寿衣的,有卖藤椅竹器的,还有卖按斤秤的三无牌糖果饼干的(怀疑论坛里的那个请版主吃糖的橄榄MM是不是这里的老板娘)。上了梅江桥,看到了久违的梅江水,(去年12月,我也在梅江桥上过,只有一片的淤泥和杂草丛生)情不自禁的捡了几块小石头,狠狠往水里扔。结果差点没把老骨头也一起扔到水里去了。过了梅江桥,大冬天的,也买了一杯凉茶,好像叫何其修的牌子吧?我很喜欢的味道。每次经过都要来一杯。这毛病,估计是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的单相思落下的后遗症。刚在广州工作的时候,有个厂花名叫何其hiu。所以一见到“何其修”凉茶,就浮想联翩,浑身骚动,口干舌燥。来杯凉茶,自然可以消痰祛火,神清气爽。
沿着梅江大道,两旁的高级时装店一间接一间,看那架势,不是我等能够消受得起的,无论里面的小妹如何弄姿搔首,也假装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半步。过了顺梅步行街,大白天的,也不敢去斯蔚时间打扰阿鲁妹,人家昨晚一定数钱数得困了,说不定还在店了做春秋大梦呢。经过幸运儿的大门口,想起去年和时空公益的一帮人在这里摆摊义卖时人头涌涌的情景。真希望那次的义卖,能够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听过今年的义卖,挪到华侨城那边去了。华侨城?听过无数多次了,但具体在哪里?我还真的不知道呢。不然也可以散步到那里去瞧瞧的。
前面就是梅江大道和江南路交界的交通灯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每次经过这个交通灯的时候,都回特别留意周围的人和事。看到这里的汽车,摩托车,三轮车,单车和行人,甚至那些出没的哈密瓜人(好像改叫切糕人了吧?)似乎特别有回到了梅州的感觉。过了交通灯,终于来到了我每次回家必到的“朝圣之地”---
每次在这里,我都能找到一些喜欢的客家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好书。这次的收获,就是这本《客方言标准音词典》。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首先是它对我有一种亲切感。一个由真正的梅县人编的梅县客家话词典,里面的每个词,读起来都很亲切,有时候,不禁会意而笑,余音袅袅之余,乡情扑面而来。当然有些外地的客家朋友可能对梅县客家话是不是标准音有异议,但作为梅州的论坛,毕竟认同这个的会占大多数。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编者张维耿,是一位著名的汉语言学者,教授。从其所用的字来看,每个选出来的字,都经过了认真的研究,论证,推敲。所以用起来,很顺手,也很放心,不必再担心满行不堪入目的白水字。第三个原因嘛,呵呵,张大教授是梅县东郊人,可能和我家不出百米之遥呢。虽然我不敢高攀认识他,但对于梅城东校场背出来的人,百年招牌老字号了,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喔。。。。。
和其他任何作者所著的书一样,该书还是有些不足。按我个人的观点, 1.
1。词汇量还是不够丰富。还有很多常用词找不到。比如“闲展”(很舒服)等。。 2.
2。没有普通话注音。客家话里有很多偏僻字,即使找得到了字,不会拼音,也打不出来。 3.
3。书名用《客方言》有待斟酌。个人觉得老米鸽说得有道理,客家话不是方言,而是使用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犹如日本语,朝鲜语。把其称作方言,是因为普通话一家独大的打压的其它地方语言的结果。张教授作为一个语言学学者,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以正视听。大可叫《客家话标准音词典》嘛。。。
以上几点,如果有人是张教授的朋友,可以转告他。
不要让客家话继续衰亡下去。大家一起来学客家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