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本帖最后由 唔想睡目 于 2012-2-17 18:21 编辑
王寿山耸立于闽粤边境的万山丛中,海拔一千多米。东西侧分别是闽西永定县洪山乡和粤东梅州市的松源和桃尧两镇。滔滔汀江流经东麓,汇入韩江奔向南海。自古相传,站立山巅极目远眺,若是晴好天气,“上看汀洲八角楼,下看潮洲湘子桥”,可把闽粤两省边境方圆数百里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地理位置
王寿山(1张)
从东麓永定县洪山乡柘林村登王寿山,自古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一年前,当地政府出资数十万元并组织当地村民出劳力,在这条古道的基础上整修拓展成一条全程五六公里直通顶峰的爬山嶝道,大大缓解了游客攀援高山大岭的艰辛。 自半山腰起,直至顶峰棋盘石景区,沿途的路边或透过密林遥望对面山峰,可看到出米石、船首岩、仙人桥、天炉峰与阳持笔(一石二景。此岩峭立千仞,遇云雾天气如一座高入云端的焚香铜炉。从侧面看恰似一支饱蘸墨水的如椽巨笔,雅称“阳持笔”)、斗笠岽、双龟奔月、螳螂爬壁、卧佛山、岗甲湖、棋盘石、仙人脚印、三将军石、帝子岩等诸多岩或峰峦景点,无不惟妙惟肖,令人惊叹。有的景点还伴生有趣的民间故事。棋盘石上就有个民间传说,八仙常云游到王寿山。有一回,铁拐李同吕洞宾在棋盘石对弈。铁拐李输了棋,一怒之下,挥杖把身旁巨石劈成了两半,此石至今仍耸立峰巅。
路牌石刻
王寿山风景(15张)
行程过半,到达一处山沟口,立有旧时指路牌一座,石刻明示:“右过荷畲黄沙,直下洪山圩,左上王寿山”。路牌边直立一块省界碑石,厚重的花岗岩两侧分别篆刻“福建”、“广东”、“15”、“国务院”、“1997”等大字,髹以朱红,分外醒目。此乃王寿山上闽粤分水岭也。
登祥光寺 沿嶝道再上走数百米,一个转弯,眼前便出现深藏山中的一座千年古刹---祥光寺,可供游人歇脚或食宿。据悉,该寺早年鼎盛年代曾有过大小和尚200余人。清朝末年,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回闽西上杭县时,曾登临王寿山入寺考察,欲择地安营、重振复台大业,但事与愿违,壮志未酬。只留下游“祥光寺”时的亲笔长联:
“此山处闽粤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灶冷,帝子岩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残世界空花,万柄青莲,九品台高开宝座。
我佛以慈悲为念,何惜津梁!幸西竺经遗,南宗砵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龛黄叶,三生石古证情禅。”
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留下的革命火种壮大为刘永生将军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活跃于闽粤边区,曾以王寿山祥光寺作为联络中心、宣传革命真理、发展武装力量。 战争年代,祥光寺曾遭兵燹废坏,自80年代起陆续修复。眼下,有老尼释普君一人领养三个女童在寺中学习文化课和操持佛事。
景点概况]王寿山 [1]
素有“九峰十八景”美誉的王寿山,地处闽粤边界,坐落在永定县洪山乡境内,由多座山峰连绵20多公里联结而成,最高海拔为1148米,因她鬼斧神工般的天然禀赋和厚重神秘的人文历史给人无穷的魅力和想象空间。古人曾对王寿山风景用一首诗来概括:“寿山风景古来稀,朱武寒婆左右围,岗甲日沉红一洞,天炉仙跃白云飞。手持扬笔描星斗,直至棋盘决是非。风髻下垂仙井饮,佛岩隆武咏如归。”
位于峰顶壮丽雄奇的棋盘石,因巨石上刻有象棋盘而得名。在棋盘石下的左侧,有几块奇石,状如螳螂,锲而不舍地向山顶爬去,这就是王寿山名胜之一“螳螂爬壁”。还有仙桃献佛、千年神龟、蛤蟆出洞、通天蜡烛等栩栩如生,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构成了千奇百怪、天然成趣的景物,令人称奇叫绝。站在棋盘石上抬头远望,位于永定县境内的千岛湖碧波万顷,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与王寿山相互辉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王寿山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而且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色彩。王寿山有两座千年古寺,一叫老庵,名华光寺,建于唐朝永贞年间,高僧王岐在此寺隐迹修炼过;另一寺叫新庵,名祥光寺,建于宋朝。山间有个太子洞,传说是明末李二何携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粮潜遁归里,住在此洞,后因清朝势力日大,只得携太子到灵光寺削发为僧。王寿山的雄奇秀丽风景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造访,如抗元英雄蔡蒙吉、保台抗倭志士丘逢甲等都曾登临该山并留下了诗文笔迹。 连绵20多公里的王寿山,随处可见古藤盘错攀缘,百态千姿;满耳可闻山涧清泉潺潺,伴和鸟啼虫鸣。古树、异木、山花、芳草点缀着山间古道,争妍斗胜,令人流连忘返。
棉花滩水电站
前几年,装机60万千瓦的闽粤边境棉花滩水电站建成发电。大坝以上区汀江水域形成64平方公里的双龙湖,成为王寿山麓一大景区。
在漫长的岁月里,王寿山因交通不便鲜为外人知晓。近年来,洪山圩已有公路通往邻近闽粤两省的各个县乡(镇)。距洪山圩数十公里的永定县城已是福(州)---龙(岩)---深(圳)旅客列车运行线路的一个大站,把当地同全国铁路网紧密相连。粤东一侧的梅县桃尧镇也已将公路推进到了王寿山麓,正在开辟方便游客登山之嶝道。今日之王寿山,终于冲破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困境,迎来一批又一批八方游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