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宏海 于 2012-1-11 11:24 编辑
让我们聆听青春文学成长的声音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深圳两个特殊的文学创作群体,一个是打工文学作家群,一个是青春文学作家群。如果说,打工文学最能体现文学的草根精神,那么,青春文学则最能代表文学的未来发展。10多年前,我见证了《花季雨季》由一个文学女孩郁秀稚嫩的习作,到最后出版并引起轰动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李梦、妞妞、张悉妮、赵荔、袁博等一批深圳少年作家的成长。近年来,我参加了很多以文学少年为主体的文学活动,也作为评委参加了两届十佳文学少年评比,我浏览了李墨白、韩淑娴等同学的长篇小说或作品集,阅读了罗曼、杨荔雅等同学的不少作品,对这些作品展示出昂扬的格调与丰盈的才情,感到由衷的欣喜。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曾经称赞深圳青春文学是“小丫扛大旗”,我很赞同。 我以为,深圳这群文学少年的作品,以其鲜活、独特的文艺形象,至少颠覆了人们对时下青春文学的几种观念:一是“坏孩子”和残酷青春写作,这也是一些人给“80后”“90后”作家贴上的标签。在深圳文学少年的笔下,我们很少看到那种颓废、残酷和死亡。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对生活的感动、对生命的感恩、对民生的关怀、对文化的参与,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姿态和话语方式;二是深圳的孩子不读书,不读名著,缺少人文关怀精神。事实上,本届十佳文学少年获奖作品,都呈现出一种比较深厚的阅读积累和人文关怀,这应该和我们这座城市多年来举办“读书月”、倡导阅读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三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次深圳十佳文学少年评比活动,主办方特别安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和湘西自然与民俗采风活动,表现了本届大赛鲜明的精神指向。当我带着饶荣发、何穗生、张梅珍、赖达兴、支慧等客家山歌词作家、演唱家到论坛现场演唱时,受到现场近500名同学热烈欢迎,出现了以前我们只在流行音乐表演中见到的那种火爆场面。我有幸阅读了本届十佳文学少年采风作品,他们在思考如何保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深圳推出大型客家文化电视连续剧,发出“一个民族只要守住自己的民俗文化,就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呼吁,我为深圳这批文学少年的文化担当精神感动,这应该与我们这座移民城市的特质有关,这恰恰是我们的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所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 时至今日,深圳已经形成青春文学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早在5年前,市教育局、市文联共同组织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学生文联,旗帜鲜明地提出“阳光写作”理念。深圳青少年报社、特区教育杂志社以满腔的热情,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搭建了深圳十佳文学少年评比这样一个平台,就是要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引领青春文学的发展方向。我高兴地看到,在深圳,有一批学校,有一批校长,有一批文学社指导教师,在积极扶持和耕耘着青春文学事业。我见到很多精美的校园文学社刊,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文学社团活动,也接受了一些文学社员的专题采访,我深知,在这批校长和老师眼里,更看重的是文学活动所赋予深圳孩子们的人生体验和文化养成;我们的很多文学少年,并没有将文学作为终生的职业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成长记录、审美积淀与精神需要。这恰巧体现了文学的终极目标。我相信,在中学时期,孩子们与文学的这段美丽情缘,必将赋予其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精神,提升其人生成长高度,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学后备军也必将产生在他们中间。正因为如此,深圳的文学少年都能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开阔的视野、兼容的胸怀、创新的意识;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深圳这座城市所赋予他们的文学土壤和成长环境。 深圳的文学少年,新的世纪属于你们,文学的理想在召唤你们,文学的未来寄厚望于你们! 我期待着你们——向全国青春文学传达出更多的声音; 我期待着你们——阳光写作,阳光成长; 我更期待着你们——在文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成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 我将永远聆听——深圳青春文学成长的声音! (原载于《特区教育》2009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