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的豆蔻年华
二年前,我和35个初中同学在梅州搞了一次同学聚会。至今懊悔不已。 09年中秋节前两个多月,几个家住梅城的小学和初中的同学听说我已从北京“告老还乡”,“叶落归根”了。他们打听到我的电话联系上后,匆匆赶到我家,虽然我们都20多年没有见面了,但我们还是一见面便认出对方,拥抱着喊着对方的名字,喊得人心口烫乎乎的。 老同学见面,分外亲切。虽然我们都被岁月抹去了青春,但基本还是那个模样,只是苍老了。接着,我们喝酒、吃饭,互相倾诉那“离情别调”,诉说着两班同学中谁谁怎样,谁谁又到那里去了。最使我们觉得悲怆的是:120多个初中同学,竟然有30多个同学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天国”!这时,当时,一位同学提议我们搞个老同学聚会,纪念一下。 我立即和同学中最有“出息”的一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列强联系,说共同发起一个初中时的同学聚会,我们的动议立即得到他的回应:赞成,经商议,并把聚会时间定在中秋节的翌日,地点就在梅城。 经过一位同学的积极联系、落实,2009年中秋节的第二天,35位初中同学如约来到梅州。当年,我们在上初中同窗是在1958年,现在是2009年,足足半个半世纪的离合。那天,我们相聚在一起,互诉衷肠,逐个介绍这50多年来的往事。想当年,我们都正是恰同学少年,但随着时光流逝,如果现在走在大街上,也许都不认识了。只有我,大家异口同声说永远都不会忘记!我高兴得噙着热泪,感谢同学们还记得我。也许是当年我曾是我们班里最顽皮操蛋的一个。大家都记得我最喜欢给全班所有同学和老师起“花名”叫外号,而且我起的花名绝对形象,百分之百能叫成,甚至50年过去了,现在有的同学中的花名仍然还在叫。再也许是我没有上完初中就回去放牛了,而且我在改革开放以后又一次又一次地制造新闻,使我的名字成为一个符号,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故事,使大家都还记得我。 我们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当年正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几十年过去了,美貌和青春从她们脸上一点点地流失,一点点湮没,假如不是这次聚会,我脑海里的同学还是这些花季少女们的音容笑貌。 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应该的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