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avert 于 2012-1-5 22:27 编辑
雁下村位于雁洋镇的西面,其中心地区与叶剑英纪念园不足500米远。梅溪从东向西穿村而过,面积约20多公顷,良田400来亩,住户有200多农户,人口800多人,省道S223线剑英绿道从村南通过,离市区仅23千米。
雁下村现保存了30多座清朝康熙年间至清朝末年由李氏十三世祖李伯龙公裔所建造的土木结构的古民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古民居建筑风格大都较为淳朴简约,富有独特的客家特色,值得探讨研究和开发利用。
自古雁洋镇有“三形”,叶剑英故居所在的雁上村为虎形,雁中村为象形,而雁下村称作为蛇形。这个强恕堂由十三世祖伯龙公父十二世祖敬昭公延请江西兴国县赞明曾先师选定基址所创建,名曰“英裕公祠”,因建造如蛇形,也称“蛇形堂”。从1682年至今,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熏洗,英裕公祠的子孙后裔已开枝散叶,繁荣昌盛!
走近一点有4组8个石旗杆夹,为李氏祖四人中举人时所造,这四个举人为乾隆年间2个,嘉庆时期和道光时期各一个,他们后来均在当时朝廷任高官。旗杆夹上刻有文字,所对应的为哪个举人的旗帜。
存异庄由雁洋李氏十五世祖中庐公建于乾隆十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即1745年至1775年,占地8000多平方米,房间四百余间,整座建筑为“蜂厨式”结构,坐南朝北,土木建造的三堂四栋房屋,屋内厅堂、天井、回廊众多,如同迷宫一样,外人进来很难出去。因存异庄子孙甚多,所以厨房均为共用,即一个厨房四个角都有灶头,连屋檐下也灶头林立。走进大门有一向上走的台阶,古代寓意为步步高升。左边那栋有一古井,从不干涸。从古至今附近有谁家的小孩感冒发烧的,打此井的水喝下,马上药到病除,甚为神奇,因此被本地人称为神井。
敦叙堂由李氏十四世祖景庄公建于康熙年间,坐南朝北,三堂四横结构,占地3500平方米左右。门前有独家门庭,为本地少有的建筑方式。屋内屋檐唇下为大长石条砌成,这也是当时大户人家能有能力这样建造。屋顶上砖瓦横梁排布紧密,人在屋顶上没有梯子是很难爬下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防盗功能。上堂摆放着十八世祖勤创公李梦庚官位牌。勤创公当时官居三品,旨赏戴花翎三品,有前五品布政司经历i,其配有夫人程氏、成氏。其后裔今在苏州。
强恕堂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为祠宅合一的平民建筑,有二堂四横一围屋,由十三世祖李伯龙公所建于1682年。强恕堂,即英裕公祠为单层式建筑,传为当时先师选址的时候叮嘱只能建平房,不能建楼房。建成以后李氏后裔人才辈出。强恕堂占地约5000平方米,有房间60余间。强恕堂进门之后可在中堂天井看到两侧有两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浅井,里面永远不会干燥,传说为蛇形的两只眼睛。中堂梁架上雕花描彩,栩栩如生。上堂天井中间高四边低,四周常年积水,永不干涸,内有大家小虾螃蟹生活,悠然自得。无论下多大的雨,上堂天井和强恕堂外的池塘都不会因为水太多而溢出来,此现象至今未有解释。上堂设有神龛,供奉着李氏列祖列宗的排位。站在神龛前面向西看,站着是看不到墙外的景色的,只有蹲下到一定角度时,方能看见远处的山与建筑相映成趣,形状如同古代的元宝。
应峰楼为骑马式楼,因大门正对着粤东第一高峰五指峰,故取名为“应峰楼”。楼为李氏十五世祖秀玉公建造与清乾隆嘉庆年间,坐北朝南,为二堂回廊式结构,大门外有石砌高磡保护门坪的安全。
应峰楼门前走下的梅溪边有两株神仙鸳鸯布惊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祖上遗训不能砍伐这两棵树,所以村民一直保护这它们,布惊树现在仍花繁叶茂。
梅溪旁的三俊楼,为李氏十五世祖贞山公于1740年左右所建,是坐北朝南的三堂屋。靠梅溪的屋边两百多米均有高石磡保护,石磡经历两百多年依然完好无损。三俊楼正堂中排有十七氏祖绍淑公李焕猷中式恩科经元时所赐的“文魁牌匾”及十八世祖九皋公李九皋中恩科武举时所赐的“武魁”牌匾。另楼内还保存着绍淑公夫妇七十一双寿时门生所贺的锦制祝寿文。
此外雁下村还有尊敬堂、居易楼、敬慎堂,慎德楼、公王宫等等古建筑,穿村而过的梅溪上有三座明朝所建的“三板桥”,即用三条长青石板砌成。在梅溪的出水口的古码头河唇边上,有几棵很大的古榕树,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树龄,见证着古村落的兴衰荣辱。在眼下村到处都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原生态田园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极有研究价值,值得向外界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