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div>
<div class=item-label> </div>
<div class=item-body>
<div class=item-content><span id=tagsBox></span></div>
<div class=item-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div id=blog_message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p><font size=4><strong>客家围屋:不倒的文化载体</strong></font></p>
<p><font size=4> 建筑,是刻录历史的物象表征,是千年不倒的文化载体。集科学、实用、观赏于一体的客家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橄榄屋”、云南“一墩屋”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至今保留完好的仍有不少,广东梅州的南华又庐、温公祠、光禄第、花萼楼、泰安楼;福建永定土楼;江西关西围屋等均为客家大围屋的典型代表,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风格独特、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br /> 粤闽赣三省相交的大三角区域,是全球客家人最为密集的地区,不乏形态各异的客家古民居、古村落,而“世界客都”梅州,更是客家建筑的集大成者。在茂密的山林里,隐逸着一片片客家大围屋建筑群,白墙黛瓦,错落有致,被时间剥离的斑驳墙面影射着岁月流过的痕迹。在这一座座大围屋、大土楼里,淳朴而勤劳的客家人代代生息,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些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客家建筑群,既是维系客家这个小社会的永恒家园,又凝聚了客家人千百年的历史温度和精华的文化载体。<br /> 客家人崇尚自然,笃信风水,以水聚财,所以,客家大围屋前都有一个风水池塘。房屋依山傍水,在正堂后面围着一至几道半圆或全圆的建筑,叫作“围龙”,与屋前的风水池塘、宅屋主体建筑共同组合成一个太极圈。其宅基以山脉衬托气势雄壮,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四周绿水环绕,左右山峦如案,远处山峰成笔形者为佳。在客家文化里,这是财丁两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br /> 5000年的中国文化里,一直都少不了异于西方海洋文明扩张、冒险精神的“向心力”元素,而这种文化特质,在客家大围屋中体现得更为显著。客家围屋以祖宗牌位上堂为中心,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对称,前低后高,稳坐山中,成向心之势。客家人源自中原,因此客家民居亦带有北方四合院的影子,处于屋宅心脏位置的祠堂,便是四合院的精致缩影。围龙屋高耸的弧形后围顺山势平缓而下,显现着平稳的力感。其中间的主体建筑——方形堂屋分上、中、下三厅,厅堂左右横屋相对,由天井、走廊隔开,分布其间的牌位祠堂、花厅、厢房、书斋、上下廊侧等功能各异,主次分明,纵横交错。风水池塘位于围龙屋前最低处,一塘半圆形的碧水,既守护风水,又作防旱、防火、养鱼等生产之用。<br /> 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围屋占地面积最大者近8000平方米,家族鼎盛时期居住人口近千人,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姓氏的小社会。这样的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br />在这一座座号称“东方古罗马城堡”的古老建筑中,梅州坐拥土围屋、土圆楼、围龙屋、四角楼、走马楼、中西合璧楼等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构成一幅幅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花萼楼和泰安楼了。<br /> 位于梅州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土圆楼,距今400年的历史,形似花萼的精妙建构,堪称客家围屋世界的奇葩。占地2300平方米的大楼,高三层,全为夯土板筑的土木结构,由两个同心圆的环状建筑组成,共有210间房,二环相套,富于奇趣。如今,这个曾经几世同堂的地方,仅剩十几户原楼主的林姓人家仍在守候,但依然人影绰绰。不同的是,以前那是几百个屋主的身影,而现在,往来不绝的却是游人墨客。<br /> 大埔县堪称梅州的“客家古民居大观园”,与花萼楼齐名的泰安楼亦在此地。建于乾隆年间的泰安楼是国内罕见的方石楼,其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门楼原来是镶嵌在墙壁上的。相传,泰安楼的主人由做生意起家,按古律无功名不能建门楼,楼主遂想一妙招做一假门楼整个嵌于墙壁之上,足以乱真。<br /> 整座泰安楼为方形土木砖石结构,楼中有屋,楼内房舍、通廊、水井、天井所用的木石材料大部分不经任何艺术处理,简单质朴,保持自然本色,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全然一幅和谐静谧的客家民俗风情画卷。<br /> 另外,客家建筑如同军事堡垒一样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比如,梅州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光禄第客家围屋,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居。这座超大型的围龙屋,建筑面积达4180平方米。在其最外层的墙壁上,均匀而有规律地分布着多处枪眼,屋内还陈列有已发锈的旧式***。据说,这些防御设施在历史上曾多次保卫宅居族人的安全。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土楼,其防御功能则更为完备。所有的楼都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墙厚达1.3米;大门则由10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外墙有双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亦便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最高层处还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均为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br /> 不了解客家文化的游客经常认为,这种“围”起来的客家民居是客家人封闭自守的文化体现。这显然是对客家文化的错误解读。当你沿着客家迁徙古道,聆听那些早已远去的悲壮岁月时,会情不自禁地被召示着勤劳与勇敢闯荡的客家精神文化所震撼。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在建国前多为深山老林。正如台湾著名的客家学研究者陈运栋先生在其作品中强调的,“因为自然条件的不足,反而激励了他们奋勇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客家人有了自已的耕读文化:客家妇女不辞辛劳,家中事务、田间重活一肩挑;客家男子或悬梁刺股、潜心求学,或横渡南洋、另谋生计。历经这千百年的苦心孤诣,才有了今天客家地区茶田飘香、梯田满山的淳美画面。<br /> 在千百年风雨中,几百乃至上千的族人聚居于这样的“古堡”中,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如今,这些客家典型民居中,仅剩少数老人、妇女和儿童“驻守”,当年整个家族人头攒动的画面已成烟云,只有来来往往的游人时常驻足聆听这些大围屋的历史沧桑。曾历经风云岁月的建筑,已成为“东方古罗马城堡的活化石”,辉映着梅州的千年古韵与傲梅风骨,静待游人一探风采。<br /></font></p></div></td></tr></tbody></table></div></div></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