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34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6-22 10:34: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3 09:39 编辑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6月17日,正值张太雷同志诞辰126周年,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常州三杰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帅府红色人物系列展”之《潮起羊城 烽火寻光——常州三杰的广州印记》图片展在大元帅府北楼一楼回廊正式开展。

  展期截至10月31日。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展览海报


  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杰出代表。2009年,他们一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员参观展览


  广州是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常州三杰”在此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革命足迹。从“团一大”召开,到“北伐战争”的胜利;从早期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到“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从“八七会议”正确决策,到“广州起义”的大胆尝试……“常州三杰”以卓越的才华,高昂的革命热情,奉献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员参观展览


  本次展览以“常州三杰”在广州革命根据地工作与战斗的事迹为脉络,通过大量图文史料,展现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勇于担当作为、甘于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与市民游客一同感受杰出共产党人的青春热血、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展览现场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是大元帅府重要的红色人物,他们为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作出了卓越贡献。广州大元帅府旧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成功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革命法宝并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地。为挖掘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近年来着力打造帅府红色人物系列展览,已推出陈独秀、李大钊、杨殷、叶挺等红色人物展览,让市民游客于展览中感知、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0:3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0:39 编辑

   【附】“常州三杰”简介


   一、瞿秋白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瞿秋白像(主办方供图)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6月,起草中共党纲,修正党章,出席中共三大,力促中共与国民党合作。10月,任鲍罗廷助手和翻译,参加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参与起草国共合作纲领性文件。1927年8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9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被推选为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整顿和恢复各地党组织,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瞿秋白的革命名言:“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二、张太雷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张太雷像(主办方供图)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后改名为“张太雷”,寓意“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

  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2月赴苏联,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成为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共使者。1922年5月,主持召开团一大。1925年任团中央书记,主持团中央工作。曾担任马林和鲍罗廷的翻译。1927年8月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组织临时南方局。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

  

   三、恽代英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恽代英像(主办方供图)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常州,生于湖北武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5月,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1927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恽代英在狱中创作的一首七绝《狱中诗》。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0:41: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0:43 编辑

国宝瓷器“孩儿枕”即将登上舞台!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再现宋韵民俗

   故宫博物院最著名的藏品之一,北宋定窑名器“孩儿枕”即将登上现代舞台!

  记者获悉,6月19日,宋韵国风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将在河北保定关汉卿大剧院盛大首演。该舞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曲阳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以北宋白釉“孩儿枕”为切入点,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全新展示宋朝时期定瓷繁荣昌盛的风俗、风情、风貌,展现出古代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剧照


  一览宋代雅致生活

  该舞剧聚焦北宋市井生活、诗酒人家,该剧以写实的笔墨,围绕灵动可爱的瓷娃娃形象,以及制瓷工匠“曲三杰”和窑官之女“谢白花”少男少女间的情感纠葛与人生起伏,生动讲述了一段跌宕而和乐的家庭故事。

  主创团队通过舞台艺术探究“孩儿枕”这一经典工艺美术形象背后的古代民俗文化意义,全新展示宋朝时期定瓷繁荣昌盛的风俗、风情、风貌,彰显“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试图通过“生活”这一窗口,展现一幅雅俗并举的宋代美学画卷。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剧照


  宏伟的大宅府邸、珍贵的官窑瓷器林立、热闹的街头瓦巷、繁忙的水旱码头、熙攘的酒楼茶肆,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井与穿梭其间的马车……

  在舞台上,观众可从挂画中窥见宋代雅致生活的“四艺”,从对《百子迎福图》的生动演绎中,感受深藏其中的喜庆与祝福。舞剧将宋代人的娱乐生活、精神审美深切传递到当下,河北梆子、河北秧歌的戏味十足、张弛有度,为地域文化特色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剧照


  彰显“家文化”的深厚内涵

  “家和兴”,是始终贯穿《孩儿枕·家和兴》的情感主脉。在这里,民俗已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化为有血有肉、鲜活亲切的生活写照。

  舞剧总导演靳苗苗谈到,在舞剧的创排中,团队着重提炼了“家文化”这一核心主题,“作品将宋代文明的时代风貌一览无遗地呈现给广大观众。期待观众在剧中既可以欣赏到‘琴棋书画诗酒花’,也能感受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蕴含的人间烟火气”。

  该剧艺术总监李丽表示,《孩儿枕·家和兴》这部舞剧深植人文情感,强调“家和万事兴”的核心理念。舞剧中融合民族、民间、民俗等多种元素进行创作,展现跨界、幽默、情感的和谐统一。艺术创作兼容并蓄,全剧诙谐幽默,笑中藏泪。演员阵容多元且充满塑造力,表演中既展现个性又融入民族共性。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舞剧《孩儿枕·家和兴》排练现场


  据介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深度挖掘“孩儿枕”的故乡——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风貌,主创团队两度赴曲阳实地采风,历时近一年创排。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表示,舞剧《孩儿枕·家和兴》以传奇的故事、写实的风格诠释中国人的人伦传统和生活写照,彰显着民族特色和大众取向,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之作。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0:4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0:48 编辑

广东省非遗馆上新!华章锦绣——粤黔两地非遗服饰交流展亮相

   6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联合主办的《华章锦绣——粤黔两地非遗服饰交流展》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楼专题展厅正式开展。展览将持续至7月26日。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展览序厅

  百套华裳映照粤黔风采

  展览聚焦广东和贵州两地服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非遗为索引,凝聚现代审美、创意设计和生活艺术,通过静态陈列和场景化展示,让大众领略不同地域与民族所孕育的服饰文化。

  融合展厅空间条件,展览划分为“锦衣华服·多姿岭南”广东省传统服饰精品展区、“天工匠心·美与天时”贵州省民族服饰精品展区两个板块展开,活态呈现华服精彩。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锦衣华服·多姿岭南”广东省传统服饰精品展区


  在广东展区,粤绣的雅致、瑶绣的古朴、香云纱的轻盈、墩头蓝的自然……每一件服饰背后都凝聚了岭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他们用针线、熨斗、剪刀、卷尺,丈量出南粤大地的无限风光。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香云纱染整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组合展示


  而贵州展区侧重展示布依族、苗族等民族的斑斓服饰、华丽银饰以及纹样绣片。从服饰的剪裁到纹样的绣制,从银饰的打磨到配件的搭配,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贵州人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天工匠心·美与天时”贵州省民族服饰精品展区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苗族银饰

  传统新造诠释现代生活美学

  为了让古老的非遗以灵动的姿态融入生活,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多位时装设计师的非遗创意服饰作品,它们或华丽,或朴素、或庄重、或轻盈,以时尚为媒,促成非遗与现代生活浪漫邂逅。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瑶魂》系列服饰 成晓琴


  同时,贵州充分提炼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精髓,创造出飘带、帆布袋、编织手机包等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展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

  展览从两地不同的地域符号与独特视角出发,深度展示两地服饰在织、染、绣、裁等技艺上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发展,将“传统元素”与“时代表达”的巧妙结合,让非遗基因融入生活,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构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盛景。

  粤黔协作,聚焦发展推进深度合作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发点,本次展览是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23年双方合作“寻迹东方:贵州布依族服饰文化艺术展”以及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的具体体现,旨在进一步加强粤黔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探索非遗领域合作新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0:56:44 | 只看该作者
将帅根植百年名校,丰碑无愧岁月峥嵘

   20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迎来建校100周年。17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


  为了迎接建校百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筹划了一系列新动作,包括推出全新校史展“国共合作的不朽丰碑——大革命中的黄埔军校(1924-1927)”、开放校本部和俱乐部更新后的原状陈列、新设立黄埔同学录查询室等,既为“广州城标”带来新气象,也为黄埔军校揭开了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英勇奋战。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6月16日,观众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 许建梅 摄


  黄埔军校在长期发展和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一代代黄埔校友的薪火赓续中不断发扬光大。直到今天,这一精神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0:58:52 | 只看该作者

       国共合作 积极酝酿创校


  沿着长洲岛军校路,一直走到珠江边,便可见到黄埔军校旧址的大门,门额上挂着“陆军军官学校”横匾。一百年前,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这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在此诞生,走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却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为挽救革命,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屡遭挫折。


  1923年后,为寻求新的革命力量和出路,孙中山开始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惨痛教训,孙中山在筹划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也在积极酝酿创办一所军官学校。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纪要》


  黄埔军校展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纪要》显示,该会议决定创立“国民军军官学校”,并决定校长、教练长、政治部主任人选。后来在组织军校筹委会时,军官学校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


  这标志着黄埔军校正式开始筹建。黄埔军校在广州时期用过不同的校名,包括: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利用原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旧址为校舍,但这两间学堂已停办多年,校园破败不堪。1924年2月,筹备委员会组织对校园进行勘测、设计、修缮,历时两个多月紧张施工,校园基本整修完成,于当年5月开始办学。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办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地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


  当年,时年20岁的曹利生得知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毅然放弃正就读的上海大学学业,投笔从戎,在上海大学教授朱叔痴等人的推荐下,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曹利生回忆黄埔军校1924年的开学典礼


  1985年,曹利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庆祝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在手稿里回忆了61年前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


  “记得开学典礼那天,孙中山先生教导我们这些学生,革命是非常的事业,不是寻常的事业。如果没有革命理想,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有满腹学问,也是没有用处的。孙中山又说:所以今天在这里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1:0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1:05 编辑

      文武并重的军校教育

  

   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俗称“走马楼”,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也是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目前,校本部复原了政治部、官长饭厅(大会议室)、教授部、顾问室、入伍生部、自习室、学生宿舍、教练部、战术总教官室等二十余个场景空间。100年前,军校学生们正是在这里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徐向前填写的《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


  当时,要想成为黄埔军校的学生,必须要经过多重考选,甚为严格。后来成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徐向前,在入读黄埔军校一期时,曾认真填写《陆军军官学校详细调查表》。在“何以要入本校”那项,时年24岁的他写下了“为求军事知识,作将来为本党工作,改进国家之准备”的内容。


  据校友回忆,黄埔军校举行入学考试的广州复试,第一场考作文,题目是“论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接着考了算术、历史、地理,并加考几何、三角和代数。


  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并完善了教育体系,明确提出“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的教学方针,既注重军事理论教学与实战技能训练,又重视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与政治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观众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全新校史展


  在此次全新校史展的现场,展出了“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使用的名片”,名片显示,当时周恩来的头衔之一是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924年9月,周恩来从欧洲归国,初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随即被派往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


  同年11月,周恩来出任军校的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到任后,他雷厉风行地扩大和健全组织机构,政治部增设指导、编纂、秘书3个股。在他的主持下,政治部重新制定了政治教育计划,把政治教育提升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卓有成效的政治部工作,使军校的面目一新。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使用的名片


  “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很有特色。设立政治部是黄埔军校的首创之举。”著名党史专家、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曾庆榴介绍。这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结合中国实际,在参加黄埔军校工作时开拓的新领域,是思想建校、政治建军的起步之作,具有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校政治部担任第一至第六期主任、副主任的9人中,就有6人为中共党员,任职先后依次为:张申府、周恩来、包惠僧、邵力子、鲁易、熊雄。中共党员在黄埔军校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黄埔军校政治部第一至第六期主任、副主任


  1926年3月,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增设政治科,以培养军队政治工作干部。政治科(第四期)招收学生将近500人,政治部职员多达70多人,政治教育的分量大大加重。


  同年,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西柏山村人裘树凯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工兵大队学生。赴黄埔军校求学,是他一生难忘的经历。“一进校门,抬头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两边对联是早已传闻的‘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几天来,我都处于精神兴奋状态。”


  “黄埔军校原定的训练计划是以三年为一期,由于当时军情紧迫,急需用人,所以缩短为六个月一期,采用军事和政治并重,理学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同为黄埔军校四期生的郭化若也在《我的黄埔生涯》里回忆了上军事理论课、实操练习、演习和参战等情况。


  黄埔军校政治教育除进行课堂讲授外,还设有特别讲演,定期邀请各界著名人士来校宣讲形势、任务和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情况,提高政治觉悟。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彭湃、邓中夏等都应邀到军校演讲。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鲁迅被邀请到黄埔军校作《革命时代底文学》的演讲


  此外,鲁迅也于1927年4月8日被邀请到黄埔军校作《革命时代底文学》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能杀人,受压迫的人开口讲几句,就要被杀……一首诗吓不走(北洋军阀)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1:07:14 | 只看该作者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被誉为“将帅的摇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二期显示,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时期,第一至第五期学生毕业人数合计为7399人;此外,1926年10月黄埔军校还招收了第六期入伍生4400余人。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全体官长学生摄影


  用革命思想和先进军事科学武装起来的黄埔军校师生,一登上历史舞台,便披坚执锐,所向披靡。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培育出的“爱国、革命”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发起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力的革命军,纵横驰骋于东征、北伐战场,为国民革命立下不朽功勋。1927年8月,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生冯德实参加北伐时在龙潭战役中牺牲。如今,他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在校本部的纪念馆中展出,向后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和黄埔师生又挺身而出,英勇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


  曾庆榴教授认为:“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有其特色,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学用结合,以战场为课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工作,从各地选送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工作和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查的前六期黄埔军校师生中,为共产党员的有近800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组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批黄埔军校教官和学生,加入了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各个起义。其中,周恩来、恽代英、聂荣臻等参加南昌起义;卢德铭、伍中豪、陈毅安等参加秋收起义;叶剑英、徐向前、陶铸等参加广州起义。


  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后,黄埔军校笼罩于恐怖之中,国共合作在广州举办军事政治学校的历史,至此终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1:09:24 | 只看该作者

   修缮故址 赓续“黄埔精神”

  

   悠悠百年,珠水滔滔。走过百年的黄埔军校,其校本部历经被炸毁、被复建,又多次被修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1938年,侵华日军轰炸黄埔军校,致使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被炸毁。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张治中、陶铸的陪同下视察了黄埔军校旧址。后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努力下,黄埔军校旧址逐步得到恢复和保护。

  

   1984年6月,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是国内唯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建筑,展示黄埔军校发展历程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提升后重新亮相的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复原陈列 李剑锋 摄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后,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负责管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介绍,40年来,该馆严格遵循革命旧址保护要求,对黄埔军校旧址进行了多次妥善复原维修保护。


  其中,1996年,经过全面考古勘探发掘,明确旧址的建筑布局后,按照“原方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重建军校校本部,建筑面积为10600平方米;2004年至2006年,又对旧址进行全面大维修保护。


  黄埔军校旧址现包括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


  近年来,黄埔军校旧址每年的参观人数都超过200万人次,是广东省参观人数最多、受关注度最高的文博场馆之一。2023年,黄埔军校旧址获评AAAA级旅游景区,彰显出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到2020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转由辛亥革命纪念馆具体管理。“接管以来,我们已征集到700多件与黄埔军校相关的文物。其中,1924年-1927年期间的黄埔军校证章很有代表性,蕴藏着丰富内涵。”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馆长欧阳旦霓介绍,这些证章上有斧头、镰刀等元素,是那段时间国共合作的明显体现。此外,这些证章上基本都有一个地球仪,上面写着“亲爱精诚”,“它代表了黄埔军校的定位,不仅仅是着眼于统一中国,而是着眼于世界革命”。


  而“黄埔精神”更被赋予时代的内涵,继续发扬光大。在2024年6月2日举行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指出,黄埔军校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百年之后仍具有特殊的价值,“黄埔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1:1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1:15 编辑

   ——访谈——

  

   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有诸多贡献

  

   曾庆榴(著名党史专家、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曾庆榴


  羊城晚报:回望历史,百年前黄埔军校为何会诞生在广州?


  曾庆榴:黄埔军校是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一所学校,它落地于广州黄埔岛(又称长洲岛),绝非偶然。


  首先,广州是一座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是大革命运动的发祥地。其次,黄埔军校诞生前三十多年,黄埔岛上已办过陆军、海军学校。此外,在地理位置上,黄埔岛是广州的门户,地势险要,适宜于练兵。


  羊城晚报:黄埔军校在广州的筹建、开办,共产党人作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庆榴: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有诸多贡献,包括:人才投入,当时不足6万人的中国共产党,前后有1000多人加入了黄埔军校,为该校注入新质,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思想投入,主要体现于主持该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在思想建校、政治建军方面,作了意义深远的开拓;积极参加黄埔军校各项建设,充当教导团、党军、国民革命军骨干,在课堂、操场和战场上起先锋、表率作用,为统一广东、北伐战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共产党人积极参加黄埔军校各项建设


  羊城晚报: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共产党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


  曾庆榴:“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合作建立以来,也是黄埔军校创建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宗反共、分裂事件。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共产党人大力维护并继续推进了黄埔军校建设。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在中共广东区委的统一领导之下,黄埔军校共产党组织开展了大量破解危局与积极开拓的工作。主要措施有:

  第一,成立中共“黄埔党团”。“党团”是广东区委为应对“中山舰事件”而授权成立的,是黄埔军校党的“核心组织”,统领军校党的工作,吸收新党员,发展了党组织。


  第二,维护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大局。“中山舰事件”后,广东区委对军校党组织作了多次重要指示,总的精神是要举孙中山之旗,坚持国民革命,继续实行“党内合作”。在处于弱势、横遭打压的情况下,顾全大局,积极维护黄埔军校的统战大局。


  第三,坚守和加强黄埔军校政治部。政治部是共产党人主持的一个部,在黄埔军校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坚守并加强了政治部,致力于办好政治科,有力地打破了黄埔军校政治低迷的局面,并激活了整个军校的教育。


  第四,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引领思想政治工作。“中山舰事件”后,军校党组织加大办报、办刊力度。其中《黄埔日刊》尤为引人注目,该报的主编、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多为共产党员。《黄埔日刊》发行量达三四万份,对驱散“中山舰事件”的阴云,掌握舆论导向,加强革命思想、文化、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


  “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通过化解危局,积极开拓,维护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军校办学的热潮持续高涨,“到黄埔去”,依然是各方热血青年的衷心向往。


   ——延伸——

  

   俱乐部——黄埔军校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之一

  

   黄埔军校俱乐部建于1926年,是军校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共两层高,也是最高规格的典礼建筑,用于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同时也是师生娱乐放松的场所。其主体空间是一个大礼堂,面积达1020平方米。俱乐部生动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也经历其后的合作破裂。

  

   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黄埔军校时,俱乐部楼房多处被炸毁,但并未像校本部那样被夷为平地。因此,它成为了黄埔军校旧址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遗留建筑之一。

帅府上新展,带领观众寻觅“常州三杰”在广州的革命足迹

黄埔军校俱乐部礼堂


  欧阳旦霓馆长介绍,2021年,馆方对俱乐部屋顶和地面进行补修,复原大堂场景,布设了关于俱乐部历史的展览。进入百年校庆的工作周期后,馆方又对俱乐部从一楼大堂至二楼“阅览室”“音乐室”“弹子游艺室”“化妆室”等空间进行了复原,立体细致展现军校师生在军事训练课程之余的校园生活。


  2024年6月16日,俱乐部对外开放。这是俱乐部首次以场景复原后的面貌向公众开放。


  来源: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羊城晚报联合主办《岭南文史》专栏刊发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