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12-1 17:58 编辑
路过“梅州天主教堂”一景拍 天主教在梅除传教工作外, 也为梅州做过一些有益的福利事业:一、建造梅江桥,是法籍神甫龚善传设计绘图,教会还捐助了建造一个桥墩的资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香港沦陷,很多难民到梅州,时值灾荒,天主教为难民施粥,每天有600多人到天主教堂排队食粥,同时为一些逃难的妇女儿童解决住宿问题,组织难民做纸扇、鸡毛扫、织竹篮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
据1950年调查,梅州地区天主教仍有外籍神职人员29人(美籍27人、法籍2人),中国籍神甫、修女22人,教堂29间以及祈祷公所20多处,教徒15693人。还设有圣若瑟修院1间,女修道院6间,教会附设中学1间,小学6间识字班4个,并开办施药处7个,织布厂1间,单车店1间。
建国后,外国传教士多数离梅返国。梅州地区天主教逐步脱离了外国教会的控制,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在中国天主教的领导下开展宗教活动。教务由张一之、蓝国荣神甫负责。1959年,省、地、县联合在蕉岭叟乐圣堂村对天主教徒进行全民性总路线教育运动。 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全部天主教活动点被关闭,直到197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