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围龙屋:成名的烦恼

[复制链接] 0
收藏
7
回复
93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6-17 12:0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宁十大古民居叶塘磐安围。何森垚 摄

兴宁十大古民居黄畿村大王屋。何森垚 摄
   作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客家围龙屋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造型、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吸引着众多人关注。兴宁是围龙屋兴盛时期的客家名系成熟地。据兴宁市普查的数据显示,兴宁现存较好的围龙屋有3000多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兴宁曾是最早提出围龙屋保护的地区之一,并制定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措施。但在对围龙屋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难题,致使兴宁围龙屋的保护陷入“僵局”。如何突围,守住这一客家文化的精髓?相关人士建议,围龙屋的保护应与开发相结合,在政府积极作为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多方合力让围龙屋摆脱“花瓶”的角色。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通讯员 钟思婷
   盛状
   平均每平方公里14座围龙屋
   走进兴宁,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围龙屋,或气势恢宏,或古朴典雅。作为曾经粤闽赣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地区商品集散地,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的兴宁曾是客家居住腹地。围龙屋遍布、以盆地为主要地形的兴宁,被人们称为“围龙屋盆地”和“围龙屋王国”。
   “经过普查,兴宁现存较好的客家围屋,包括围楼、四角楼和围龙屋共有4800多座,其中围龙屋有3000多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兴宁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颂阳介绍,兴宁不仅是梅州市境内现存围龙屋数量最多的地区,且围龙屋在兴宁的分布十分密集。据微型电子地图显示,在兴宁县城附近24.0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围龙屋342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4.21座。“其中兴宁市福兴街道神光山前2.53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52座围龙屋、宁中镇李和美屋附近2.53平方公里就有44座围龙屋。”
   客家民居有多种样式,其中围龙屋以其层层叠叠的宏大结构,被称为“民间宫殿”。梅州市民间协会主席黄红亮介绍,兴宁所存的围龙屋数量不仅为梅州之最,在全国客家地区都较为罕见。“像开平碉楼和福建永定土楼,数量不算多。兴宁现存的围龙屋数量多而密集。”
   除了数量多且分布密集,兴宁围龙屋建筑面积也十分庞大,在南粤客家围屋中堪称第一。在兴宁市普查的结果中,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44座,占兴宁围龙屋总数的51%;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也有15座。“面积最大的有2万平方米。”杨颂阳介绍,这座面积达2.2平方米的超大围龙屋位于坭陂镇汤一村,名叫进士第。人还未走进汤一村,远远便可见到这座庞大宏伟的建筑。
   建筑形式多样也是兴宁围龙屋的特点之一。兴宁围龙屋主要有七大类型,除了标准的半圆形横堂式围龙屋,如宁新的东升围、长兴围,福兴的黄畿塘大王屋等,还有棋盘式走马廊的围楼式围龙屋,以坭陂的进士第、福公屋等为代表;四角带碉楼的城堡式围龙屋,以刁坊的棣华围、新陂的馨梓围、兴田的凤翔围等为代表;“四点金”式围龙屋,以罗岗的善述围、翼宁围等为代表;杠式围龙屋,以福兴的瑞征围、宁中的宝庆围等为代表;椭圆形围龙屋,以罗岗的恒丰围等为代表以及并蒂莲式围龙屋,以永和大成村张屋为代表。“真可谓‘围龙屋’博物馆。”黄红亮说。
   这些围龙屋中,大多存在年份久远。其中建筑时间在400年以上的有331座,500年以上的有89座。其中建筑历史最长的是东升围,始建至今超过800年。“兴宁围龙屋集中展现了宋代至民国时期800多年来客家梅州客家民居的建筑文化。”杨颂阳说。
   2012年兴宁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黄红亮认为,兴宁围龙屋无论在数量、建筑规模或类型上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集中展现了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内涵。
   困境
   资金缺乏靠屋主自行组织维修
   位于宁新街道东风村的东升围是兴宁为数不多仍有村民居住的围龙屋之一。走进东升围,屋子简介告诉人们它曾经有4层围屋,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但在时间的流逝中,围屋原来的面貌已消失,现今只剩下一层围屋,周边被新建钢混结构民居包裹得严严实实。围屋内侧供人们居住,仅有几户人家仍住里面,外侧饲养牲畜。部分屋子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被改造成棋牌室、图书室等活动室。大部分屋子被闲置,内部堆满了杂物,蜘蛛网遍布。
   东升围因其建筑特色,又被称为“九厅十八井”,是兴宁境内最老的围龙屋。它始建于南宋元年(1127年),于元代元年(1279年)完全建成,始建时间距今已有889年。2009年,东升围与叶塘镇河西村磐安围、罗岗镇柿子坪村善述围、福兴街道黄畿村大王屋等一同被评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为传承和保护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唤醒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2009年、2010年、2015年,兴宁市开展了第一、二、三批客家古民居调查及特色古民居评选活动。评选出十大古民居10座,特色古民居135座,极大唤醒了社会各界保护古民居的意识。
   2013年以来,兴宁市也利用东升围、磐安围、胜公围等古民居建成“三多三促”模式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提高古民居利用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同时,兴宁制定了为期五年(2012—2017年)的围龙屋保护、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和相关措施,成立围龙屋文化研究保护会,并计划将围龙屋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利用。
   “兴宁对围龙屋的保护属于较早行动,也算是做得比较好的。”黄红亮说,围龙屋是客家祖先智慧的结晶,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客家人建围龙屋取材因地制宜,科学的建筑结构让其通风、采光好,视野宽阔,私密性好,被认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独有的建筑风格,有很高的建筑历史价值,兴宁有众多围龙屋如今已被破坏,需要引起重视将其保护起来。”
   虽然兴宁对围龙屋的保护起步早,也在早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费欠缺是最大的问题。”黄红亮说,兴宁市现存围龙屋多,但政府投入的经费有限,只能靠各屋主自行组织维修,造成很多古民居已破塌严重。“前期特色古民居的评选,对唤醒群众的保护意识作用明显,许多乡贤回到家乡捐资修筑,但热潮很快就过去了。”黄红亮认为,热潮的退散与捐资人无法正确认识其保护价值有关。
   对围龙屋的开发利用需建立在其修缮完成的基础上,修复围龙屋这第一步尚未做好,开发更遥遥无期。虽说目前政府将部分古民居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打造农村文化俱乐部,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文化活动室实际使用率较低,围龙屋未能发挥其真正效用。围龙屋的开发与保护陷入“僵局”。
   建议
   多方合力推动保护开发并举
   作为不可再生文物资源,围龙屋是客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兴宁是客家围龙屋“博物馆”,有不少学者认为,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兴宁围龙屋的保护和开发是重要一环。
   “围龙屋被拆毁,它的木窗、房梁木雕就像垃圾一样被人丢弃了。”兴宁市收藏协会主席李云庄对围龙屋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一名围龙屋建筑材料收藏爱好者,他的收藏馆里有许多做工精美的围龙屋门、窗、房梁木雕等。“围龙屋可说是客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客家文化的记载,被人当废物丢弃实在令人心痛。”
   资金缺乏是兴宁围龙屋保护过程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黄红亮认为,政府出资的同时,还可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修缮和开发。此外,鼓励围龙屋屋主集资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围龙屋进行维修。“兴宁有许多在外小有成就的乡贤,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
   同时,黄红亮建议加大对围龙屋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以免现有的围龙屋一步步被推倒盖现代化建筑。
   对围龙屋的修缮是保护和开发的第一步。在修复工作完成后,黄红亮建议可招商引资对围龙屋进行作用上的改造。“比如说,在围龙屋内添置现代化家具,处理好下水道,将其变成宾馆。让游客体验古民居居住。”黄红亮说,还可全面征集客家生产、生活用具,将其改造成展览馆,并在展览馆现场设置游客体验互动处,例如可摆放石磨,让游客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现场制作豆腐。
   围龙屋前的禾坪空地可做成客家文化宣传舞台,为游客表演客家山歌、小戏、小品,既可为游客提供娱乐,又可宣传客家文化。屋前池塘则可做成钓鱼基地,供游客钓鱼放松。“同时,围龙屋周围闲置的田地也可以利用起来。可以供游客体验种菜摘果的乐趣。也可长期认购果树,收获果树产生的价值。”黄红亮说,对于长期认购果树的游客,景区开发企业可利用互联网实时向他们展示果树的生产状况,待果实成熟期,可由游客邀请亲朋好友体验摘果的乐趣。
   李云庄则建议可以通过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对交通条件好、分布较为密集的围龙屋,结合美丽村落进行连片开发,打造大型有影响力的围龙屋文化旅游景区。
   “只有文物保护开发并举,才能实现文物保护良性发展。”黄红亮说,兴宁应坚持以传承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为主线,以政府引导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为基础,把围龙屋保护和利用起来。“这样才能放大‘中国围龙屋之乡’品牌效应,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长效之路,实现文物保护良性发展。
   ■链接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为传承和保护客家文化历史遗产,兴宁市委、市政府根据古民居的历史价值、保存完好度的标准,通过实地调查和组织评选等方式,从该市4800多座古民居中评选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这十大古民居分别有哪些?他们又有哪些历史价值呢?
   ●叶塘磐安围
   坐落在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的大型围龙屋磐安围,始建于1895年,建成于1911年,占地面积5183平方米,建筑面积4836平方米。磐安围历经百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无损,而且周围300米之外都是绿色的田野,无其他建筑,实属罕见。
   磐安围百年来人才辈出,如曾任国民党少将、桂林专署司令的刘奕贤;原台湾航空学院副院长刘晓辉等。
   ●罗岗善述围
   善述围,坐落于罗岗镇柿子坪村,是方方正正,十分讲究对称的四角楼。由罗岗袁氏十八世祖述初主建于1884年,于1897年竣工。占地面积7157平方米,建筑占地5834平方米,有354个房间。
   该屋人才辈出,在国内外有知名学者、博士、教授、艺人等300多人,县长2人。
   ●宁新东升围
   该屋位于宁新街道办东风村,是兴宁年代最久远的围龙屋,自建屋至今已有889年。该屋坐北朝南,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190多个房间,故又被称为“九厅十八井”。
   该屋是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典型客家围龙屋,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赏灯节开展多项活动,热闹非凡。
   ●坭陂进士第
   进士第位于坭陂镇汤一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50载建成。建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有2个大禾坪,是兴宁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围龙屋。
   该屋原名“荣秩第”,因其第二代五子柳公中武进士后,更名为“进士第”。
   ●宁新长兴围
   长兴围位于宁新街道办大圳村花螺墩,是建筑面积庞大,历史悠久,典型的客家半圆形围龙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35年),距今370多年历史。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共有315间住房。上世纪70年代,该屋同时居住2000余人。
   该屋保存完整,屋内布局合理,采光条件好,两侧围屋仍保留很好。中厅栋梁雕花镶金,古香古色。
   ●黄畿塘大王屋
   大王屋位于神光山前的福兴街道办黄畿村,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时10多年建成。该屋外观雄伟,规模宏大,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该屋内功能齐全,外有安全护墙,护墙内左右建有文、武学校和私塾各一见。电影《客家女》在此屋取景拍摄,日本、香港和省文化厅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到此调研。
   ●宁新李和美
   该屋位于宁新街道办佛岭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1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斗门很有特色,是双套式二进斗门。
   该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出了“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和二品官资政史等。
   ●刁坊刁萃丰
   该屋坐落在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始建于1914年,为三塘四横一围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共274个房间。
   该屋耗资18万两白银建成,由于整座屋宇房间较多(楼上楼下均有房间),群众向来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
   ●新陂馨梓围
   馨梓围又名康记,俗称解放围,坐落于兴城西北4公里的新陂圩。是一座有百年历史、以豪华宏大著称的四角围龙屋。该屋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1929年开工建造,历时13年完工。
   ●兴田大刘屋
   大刘屋坐落于兴田街道办事处一联村,是典型的四角围龙屋。外观完整,禾坪与半月形池塘完好无损。该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约350年。属三栋两横,四角转围龙的客家民居。占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737平方米。
   该屋人文底蕴厚重。屋主人刘钦若祖孙三代,于康熙、雍正、乾隆三十五年间,共捐谷3000石赈灾于民,其仁风义举,获皇帝嘉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2:06:37 | 只看该作者
兴宁现存较好的围龙屋有3000多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2:09:46 | 只看该作者
惠州的客家民居  王宏宇    客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族群,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客家方言,其次就是客家民居。       早先,惠州是粤语系地区。明末人王仕性在其《广志释》一文中就曾说:“惠州诸邑皆于南支万山之中,其水西流入广城而出,则惠真广郡也”,明代成化年开始,惠州地方发生了数量多、规模大的“流民”及“贼乱”,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直至万历初,乱始平。大量“异邑民入县(归善县)界田”,“近有隔府异省流离人等蓦入境内(惠州府属地)”。此外还有大量的种蓝(一种染料)人,开锡、铜、银矿人,百十为群流入。这些客籍人以兴宁、长乐为主,亦有不少福建、潮州或海丰人。大量的外籍人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客强主弱”的状况,后来经过“立乡约”措施,渐渐地,这些移民成了本土居民。       这些移民主要是客家人,占据了荒僻之地或山乡林立之村落。张友仁《博罗县志》有记录:“博罗立县甚古,民族当之广州、南海大同„„”,“近山则为客家语系”。一、惠州城民居类别       早期(明代末年前)惠州(主要是指惠州城、博罗城)是广郡。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惠州城不断有客家人迁来居住,这些迁来客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和自己的喜爱,兴建了广式屋或客家屋。如都市巷裘屋,其祖于康熙初年从兴宁迁来后兴建了三堂屋;而秀水湖21号郭屋,从永安县(紫金县)迁三栋镇,清同治年间迁惠州城时则兴建了带前庭左从屋的上三下三屋。
     一些公共设施也根据不同情况建成广式屋或客家屋。如环城西黄氏书室,该书室为归善县黄氏宗祠。黄氏在农村多为客家人,在惠州城则是惠州人,但他们兴建了带庭院及右从屋有塾台的广式上三下三屋。同样是客家人与惠州人的公益性房屋有宾兴馆,采用了客家的门堂屋组合体,其布局为正三堂横双堂屋。      二、惠州客家民居的几种形式及布局    (一)基本结构布局:门堂屋,分为双堂屋与三堂屋。       1、双堂屋(似广式上三下三、潮式四点金)。面阔三间,一进正中为前堂;二进正中为后堂,左右有房,也有的不设。一、二两进之间有天井一个,天井两边是廊房。邓演达故居(清末建)和下角祝屋六巷罗屋老祠(清雍正年间建)均为此结构布局。       2、三堂屋(似潮式的三座落)。面阔三间一进正中为前堂,二进正中为中堂,三进正中为后堂;各堂左右大都有左右厢房,也有的不设;各进之间以廊房联接,有的也没有廊房。有厢房、廊房的三堂如都市巷裘屋、何屋;无厢房、廊房的三堂屋目前只发现博罗县罗阳镇大径村黄氏宗祠,据该族后人介绍,其上祖因为贫穷才建了如此无厢房、廊房的三堂屋。     (二)多栋门堂屋组合体      1、多栋横向门堂屋组合体       ⑴三栋三堂组合体。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些人家在原有的三堂屋两边增加建筑,形成了多栋三堂屋的组合体。这种屋的布局正中大门为主体建筑三堂屋,左右大门为另外的三堂屋,各栋三堂屋有横巷
相通,构成一座较封闭但又方便联系,各个支系又各自相对独立的院落。如铁炉湖18号至20号裘屋,正中为明末所建,两侧为乾隆初年所建。       ⑵七间过三堂屋。正中为主体三间过三堂屋,下廊房与上廊房各设一横巷通向左右两边的两排房。如柏子树下16号黄氏祖居,该族人于明后期从潼湖迁来。       2、正、横门堂屋及与边、后围屋组合体       ⑴正堂横二堂屋。其布局为正中为三间三堂屋,左右两边为三间过双堂屋,各座屋以横巷(正面三堂屋的前巷)和直巷(左右横屋前的巷)互相联通,构成一座封闭但又联系方便的院落,如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的宾兴馆。       ⑵双堂五间两横带左从屋后围屋组合体。即河南岸苏屋村9号苏屋。此屋正面为一座双堂五间屋,两边有横屋;左面还有十一间从屋,后面有九间后围屋,建于清道光年间。       ⑶四堂屋带左七横屋后围屋组合体。该屋主称此屋为四栋屋,建于清乾隆早期,主体建筑为四堂屋(四进三井四堂),左侧是七间横屋,后面是一座三间两廊屋,三座建筑以巷道联通。如河南岸办事处李屋村(三塘)东房屋。       ⑷九井十八厅式。此屋为河南岸低地村李氏西房所有,建于乾隆早期。主体为中间双堂屋,两边是两座横向的三间两廊屋,前面是围墙。左侧是一正三横的四座双堂屋,两大栋建筑在一起,其后人称此屋为九井十八厅。因原貌受破坏,现只能根据现存的建筑绘出九
早期(明代末年前)惠州(主要是指惠州城、博罗城)是广郡。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惠州城不断有客家人迁来居住,这些迁来客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和自己的喜爱,兴建了广式屋或客家屋。如都市巷裘屋,其祖于康熙初年从兴宁迁来后兴建了三堂屋;而秀水湖21号郭屋,从永安县(紫金县)迁三栋镇,清同治年间迁惠州城时则兴建了带前庭左从屋的上三下三屋。
     一些公共设施也根据不同情况建成广式屋或客家屋。如环城西黄氏书室,该书室为归善县黄氏宗祠。黄氏在农村多为客家人,在惠州城则是惠州人,但他们兴建了带庭院及右从屋有塾台的广式上三下三屋。同样是客家人与惠州人的公益性房屋有宾兴馆,采用了客家这种形式是兴梅地区的客家围屋形式。兴宁县明清是惠州府属县,故明清两代有很多兴宁人迁来,他们中有的人将原住地的建筑文化照本搬来,兴建了围垅屋。       ⑴单马蹄形围垅屋。以秋长黄竹沥“笃庆堂”著名,最早由该族叶氏开基祖逢春公于清康熙元年(1662)从兴宁迁来时创建,乾隆中期四世祖于原址拆破屋按样重建。整座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排建有倒座屋,前面边角建有角楼,中间为三堂屋或宗祠,后面有花胎,两边及半月型后围组成马蹄型的边后围部分,祠堂上下横巷可通左右两侧住屋。       ⑵双马蹄形围垅屋。形制基本与单马蹄形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马蹄形围垅后面多加一层马蹄形围垅,以横巷相通。此种形式比单马蹄形增加了住房。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就地扩大围屋有利于居住、防范并维系家族关系。此种围垅屋目前只发现一座,在龙门县平陵镇
白花塘村,为该村刘氏于明末从兴宁迁来时所建。       上述都是一个家族人员居住的屋(围)。此外还有一种是多个姓氏的人居住在一处,外以围墙围起来的住宅群,邑人称之为村围或围城(堡)。       第一种形式:村围。这种围由多个不同姓氏的族人民居组成。为了共同的防御,多个姓氏联合起来在村中四周建起高大的围墙和围门。围内各姓氏各占一处,相对集中建房,附属建筑齐全,如关帝庙、观音庙、书院、店铺等,如惠东县多祝镇黄狮村就是这种形式的典型例子。此围村占地20万平方米,明至清的民居节比鳞次,几百年来居住肖、杨、许、郑四姓人家,一直和睦相处。       第二种形式:围(城)堡。这种形式也是由多个姓氏的民居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四周有围墙,方形的围四面建城门楼,沿围墙外四周挖有防护沟沥。围内有书院、学校、街道店铺、文昌庙、戏台、关帝庙、观音庙,还有城隍庙,俨然像一座城,姑且称为围城。大亚湾区官溪村围就是此形式的典型。此围城呈正方形,边长160米,总面积2.56万平方米。围内住有陈、刘、黄、黎、胡、李、叶、赖、苏、梁等10姓人,最多时住1000人。围内有店铺多间,以前还有织布厂、染布厂,这些既保证了围内村民的所需又可在集市上交易,现今围外还保留每天2小时的集市。       在小农经济发达的封建社会,上述两种居住形式,能确保村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2:10:50 | 只看该作者
明末清初惠州的客家移民大多数来自兴宁、长乐。兴宁、长乐虽为惠州府所辖,但因其邻近梅州,建筑深受影响,他们将原住地的居住文化带过来,兴建了粤这些客籍人以兴宁、长乐为主,亦有不少福建、潮州或海丰人。大量的外籍人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客强主弱”的状况东北特色的围垅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2:25:19 | 只看该作者
大万世居是曾姓客人的祖先曾端义(宝安古代客家先贤,诰授儒林郎,正六品官)于清代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创建的,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1763年,当传公(端义公的后代)决定在此立祠和建筑世居时,便请来风水先生对这片地方作风水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理由是:东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有青龙白虎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土地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于是,传公同意了!那时,风水先生向站在旁边的光斗(传公的儿子)问:“光斗,你看世居的名称怎样?”光斗马上回答:“大万世居!”传公说:“好,一言为定!”同时,在世居庭院进大门的右侧挖了一口井,取名龙井。两百多年来,龙井从不枯竭,见证着大万世居的沧桑。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 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 汀州 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 潮州 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2:31:51 | 只看该作者

 兴宁罗氏迁居龙岗

  我们且以鹤湖新居为例,探寻“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之神韵。鹤湖新居的创建者是梅州兴宁籍人罗瑞凤。据传,父亲罗子拔决定将长子瑞斌留在家中,让次子瑞凤和三子外出谋生,自立门户。按照当地风俗,罗子拔请风水先生来指点,便让罗瑞凤兄弟俩各挑一只小公鸡带着出门,走到鸡叫的地方便在那里开基发展。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44岁的罗瑞凤走到龙岗墟时,小公鸡叫了,于是在此地定居。创业初期,罗瑞凤只是一名小商贩,因擅长经商,勤俭致富,逐步发展到经营酿酒坊、榨油坊、药铺、茶馆等多种产业的大户人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人称“龙岗罗”。也因为罗瑞凤创立了瑞合商号,鹤湖新居及其周围一带被命名为罗瑞合村,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1782年,罗瑞凤选择在龙岗河冲积平原上的鹤湖山兴建家园。这里原来三面环山,一面朝水,水草丰美,清洌甘甜,连白鹤都为之陶醉,栖息至此,安家繁衍,构成一幅诗意栖居的优美画境,因而取名“鹤湖山”,鹤湖新居也因此得名。鹤湖新居建成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经三代人数十年扩建而成,呈城堡式围楼,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不仅继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筑、赣南客家四角楼和粤东兴宁客家围龙屋的传统,也融汇了当地广府民系“斗廊式”(一天井、两廊、一厅、两房)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整座围屋占地面积为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79平方米,有房300多间,以祠堂为中心,由两个“回”字相套组成,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隔而不断,守望相应,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2:33:24 | 只看该作者

南阳世居,位于兴宁市合水镇溪唇村永茂。始建于清康熙末年,为当地叶氏十一世叶孟芳(号翠云)之迁徙到广东惠阳的孙辈所建。坐西向东,为三堂二横围龙屋,分布面积353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54.3平方米。

  【围龙故事】

  兴宁市合水镇溪唇村有一座叶氏祖屋,曰“南阳世居”,虽然始建到现在已有300余年历史,但经叶氏后裔多次修葺,仍显昔日风采。厅堂梁架绘纹、木雕别致典雅,古色古香。下堂悬挂“岭南叶氏颂”匾额。大门上方除悬挂“南阳世居”的牌匾外,仍悬挂着一块“贵溪绍硛”的石刻牌匾。

  在客家地区,祖屋一处同挂两块牌匾,是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有由来的。

  话说兴宁溪唇叶氏,源自河南叶县,堂号“南阳堂”,先迁居梅州,后又迁兴宁黄陂落居,为兴宁叶氏始祖,三世叶满山迁居罗浮,到八世叶永宣、叶永茂再迁合水溪唇定居。至清康熙年间,溪唇叶氏十一世叶孟芳(号翠云)生两个儿子、五个孙子。他熟悉地理风水,为使儿孙更加昌盛,于是到处寻找风水宝地。一天,他翻山越岭来到下官田的蕉子山,见一处地方坐北朝南,背靠雄伟绵延的大山,面向案台山、笔架山,近处田畴广阔,溪流潺潺,鸡啼犬吠之声可闻,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但他拿出罗盘一测,见此处做风水场地,只对外地居住者更好。于是回家后,对两个儿子说:“我在下官田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是管外的。我想定为我的生居地,择日做好,我死后就安葬在那里,你俩就按地坟的方向外迁百里以外定居,日后年年回祭一次,保准你们财丁兴旺。”叶孟芳逝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特茂、特盛就按父亲的嘱咐,安葬好父亲后,举家外迁到惠阳秋长镇落居,并每年重阳来兴宁祭拜父亲一次。后来,他们为了后人祭拜方便,便安排叶孟芳的孙辈(第十三世)叶藩庭回兴宁溪唇建了南阳世居。他们为了纪念祖先翠云公的功德,坚持每年重阳回兴宁祭祖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们每年都组织浩浩荡荡的祭祖队伍来兴宁祭拜,并于2005年把兴宁溪唇的故居“南阳世居”重新修葺一新,同时在大门上方悬挂了“贵溪绍硛”石刻匾额,表示对祖辈发迹地的怀念。此外,特写《岭南叶氏颂》匾额悬挂在下堂,诗曰:

  基开叶县一脉承,业肇梅州粤地萌;

  诸梁世德荫后裔,楚令家声万代弘。孟芳业迹贵溪绍,瓜瓞绵延南海滨;

  江南一叶垂青史,茂盛子孙永昌荣。

  叶氏家族以客家人文精神为支柱,重视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勤劳善良,尊敬长辈,精心培育后代,知书识礼、拼搏成才者举不胜举。出生于广东惠阳秋长镇的著名铁军将领、新四军军长叶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供稿: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陈作新 刁伟生搜集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3:04:59 | 只看该作者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广东惠阳客家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四军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原名叶洵,字希夷,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合水镇,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