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十大古民居叶塘磐安围。何森垚 摄
兴宁十大古民居黄畿村大王屋。何森垚 摄 作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客家围龙屋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造型、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吸引着众多人关注。兴宁是围龙屋兴盛时期的客家名系成熟地。据兴宁市普查的数据显示,兴宁现存较好的围龙屋有3000多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兴宁曾是最早提出围龙屋保护的地区之一,并制定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措施。但在对围龙屋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难题,致使兴宁围龙屋的保护陷入“僵局”。如何突围,守住这一客家文化的精髓?相关人士建议,围龙屋的保护应与开发相结合,在政府积极作为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多方合力让围龙屋摆脱“花瓶”的角色。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通讯员 钟思婷 盛状 平均每平方公里14座围龙屋 走进兴宁,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围龙屋,或气势恢宏,或古朴典雅。作为曾经粤闽赣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地区商品集散地,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的兴宁曾是客家居住腹地。围龙屋遍布、以盆地为主要地形的兴宁,被人们称为“围龙屋盆地”和“围龙屋王国”。 “经过普查,兴宁现存较好的客家围屋,包括围楼、四角楼和围龙屋共有4800多座,其中围龙屋有3000多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兴宁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颂阳介绍,兴宁不仅是梅州市境内现存围龙屋数量最多的地区,且围龙屋在兴宁的分布十分密集。据微型电子地图显示,在兴宁县城附近24.0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围龙屋342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4.21座。“其中兴宁市福兴街道神光山前2.53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52座围龙屋、宁中镇李和美屋附近2.53平方公里就有44座围龙屋。” 客家民居有多种样式,其中围龙屋以其层层叠叠的宏大结构,被称为“民间宫殿”。梅州市民间协会主席黄红亮介绍,兴宁所存的围龙屋数量不仅为梅州之最,在全国客家地区都较为罕见。“像开平碉楼和福建永定土楼,数量不算多。兴宁现存的围龙屋数量多而密集。” 除了数量多且分布密集,兴宁围龙屋建筑面积也十分庞大,在南粤客家围屋中堪称第一。在兴宁市普查的结果中,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44座,占兴宁围龙屋总数的51%;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也有15座。“面积最大的有2万平方米。”杨颂阳介绍,这座面积达2.2平方米的超大围龙屋位于坭陂镇汤一村,名叫进士第。人还未走进汤一村,远远便可见到这座庞大宏伟的建筑。 建筑形式多样也是兴宁围龙屋的特点之一。兴宁围龙屋主要有七大类型,除了标准的半圆形横堂式围龙屋,如宁新的东升围、长兴围,福兴的黄畿塘大王屋等,还有棋盘式走马廊的围楼式围龙屋,以坭陂的进士第、福公屋等为代表;四角带碉楼的城堡式围龙屋,以刁坊的棣华围、新陂的馨梓围、兴田的凤翔围等为代表;“四点金”式围龙屋,以罗岗的善述围、翼宁围等为代表;杠式围龙屋,以福兴的瑞征围、宁中的宝庆围等为代表;椭圆形围龙屋,以罗岗的恒丰围等为代表以及并蒂莲式围龙屋,以永和大成村张屋为代表。“真可谓‘围龙屋’博物馆。”黄红亮说。 这些围龙屋中,大多存在年份久远。其中建筑时间在400年以上的有331座,500年以上的有89座。其中建筑历史最长的是东升围,始建至今超过800年。“兴宁围龙屋集中展现了宋代至民国时期800多年来客家梅州客家民居的建筑文化。”杨颂阳说。 2012年兴宁被评为“中国围龙屋之乡”。黄红亮认为,兴宁围龙屋无论在数量、建筑规模或类型上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集中展现了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文化内涵。 困境 资金缺乏靠屋主自行组织维修 位于宁新街道东风村的东升围是兴宁为数不多仍有村民居住的围龙屋之一。走进东升围,屋子简介告诉人们它曾经有4层围屋,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但在时间的流逝中,围屋原来的面貌已消失,现今只剩下一层围屋,周边被新建钢混结构民居包裹得严严实实。围屋内侧供人们居住,仅有几户人家仍住里面,外侧饲养牲畜。部分屋子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被改造成棋牌室、图书室等活动室。大部分屋子被闲置,内部堆满了杂物,蜘蛛网遍布。 东升围因其建筑特色,又被称为“九厅十八井”,是兴宁境内最老的围龙屋。它始建于南宋元年(1127年),于元代元年(1279年)完全建成,始建时间距今已有889年。2009年,东升围与叶塘镇河西村磐安围、罗岗镇柿子坪村善述围、福兴街道黄畿村大王屋等一同被评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为传承和保护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唤醒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2009年、2010年、2015年,兴宁市开展了第一、二、三批客家古民居调查及特色古民居评选活动。评选出十大古民居10座,特色古民居135座,极大唤醒了社会各界保护古民居的意识。 2013年以来,兴宁市也利用东升围、磐安围、胜公围等古民居建成“三多三促”模式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提高古民居利用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同时,兴宁制定了为期五年(2012—2017年)的围龙屋保护、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和相关措施,成立围龙屋文化研究保护会,并计划将围龙屋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利用。 “兴宁对围龙屋的保护属于较早行动,也算是做得比较好的。”黄红亮说,围龙屋是客家祖先智慧的结晶,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客家人建围龙屋取材因地制宜,科学的建筑结构让其通风、采光好,视野宽阔,私密性好,被认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独有的建筑风格,有很高的建筑历史价值,兴宁有众多围龙屋如今已被破坏,需要引起重视将其保护起来。” 虽然兴宁对围龙屋的保护起步早,也在早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费欠缺是最大的问题。”黄红亮说,兴宁市现存围龙屋多,但政府投入的经费有限,只能靠各屋主自行组织维修,造成很多古民居已破塌严重。“前期特色古民居的评选,对唤醒群众的保护意识作用明显,许多乡贤回到家乡捐资修筑,但热潮很快就过去了。”黄红亮认为,热潮的退散与捐资人无法正确认识其保护价值有关。 对围龙屋的开发利用需建立在其修缮完成的基础上,修复围龙屋这第一步尚未做好,开发更遥遥无期。虽说目前政府将部分古民居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打造农村文化俱乐部,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些文化活动室实际使用率较低,围龙屋未能发挥其真正效用。围龙屋的开发与保护陷入“僵局”。 建议 多方合力推动保护开发并举 作为不可再生文物资源,围龙屋是客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兴宁是客家围龙屋“博物馆”,有不少学者认为,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兴宁围龙屋的保护和开发是重要一环。 “围龙屋被拆毁,它的木窗、房梁木雕就像垃圾一样被人丢弃了。”兴宁市收藏协会主席李云庄对围龙屋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一名围龙屋建筑材料收藏爱好者,他的收藏馆里有许多做工精美的围龙屋门、窗、房梁木雕等。“围龙屋可说是客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客家文化的记载,被人当废物丢弃实在令人心痛。” 资金缺乏是兴宁围龙屋保护过程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黄红亮认为,政府出资的同时,还可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修缮和开发。此外,鼓励围龙屋屋主集资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围龙屋进行维修。“兴宁有许多在外小有成就的乡贤,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 同时,黄红亮建议加大对围龙屋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以免现有的围龙屋一步步被推倒盖现代化建筑。 对围龙屋的修缮是保护和开发的第一步。在修复工作完成后,黄红亮建议可招商引资对围龙屋进行作用上的改造。“比如说,在围龙屋内添置现代化家具,处理好下水道,将其变成宾馆。让游客体验古民居居住。”黄红亮说,还可全面征集客家生产、生活用具,将其改造成展览馆,并在展览馆现场设置游客体验互动处,例如可摆放石磨,让游客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现场制作豆腐。 围龙屋前的禾坪空地可做成客家文化宣传舞台,为游客表演客家山歌、小戏、小品,既可为游客提供娱乐,又可宣传客家文化。屋前池塘则可做成钓鱼基地,供游客钓鱼放松。“同时,围龙屋周围闲置的田地也可以利用起来。可以供游客体验种菜摘果的乐趣。也可长期认购果树,收获果树产生的价值。”黄红亮说,对于长期认购果树的游客,景区开发企业可利用互联网实时向他们展示果树的生产状况,待果实成熟期,可由游客邀请亲朋好友体验摘果的乐趣。 李云庄则建议可以通过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对交通条件好、分布较为密集的围龙屋,结合美丽村落进行连片开发,打造大型有影响力的围龙屋文化旅游景区。 “只有文物保护开发并举,才能实现文物保护良性发展。”黄红亮说,兴宁应坚持以传承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为主线,以政府引导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为基础,把围龙屋保护和利用起来。“这样才能放大‘中国围龙屋之乡’品牌效应,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长效之路,实现文物保护良性发展。 ■链接 兴宁十大古民居 为传承和保护客家文化历史遗产,兴宁市委、市政府根据古民居的历史价值、保存完好度的标准,通过实地调查和组织评选等方式,从该市4800多座古民居中评选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这十大古民居分别有哪些?他们又有哪些历史价值呢? ●叶塘磐安围 坐落在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的大型围龙屋磐安围,始建于1895年,建成于1911年,占地面积5183平方米,建筑面积4836平方米。磐安围历经百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无损,而且周围300米之外都是绿色的田野,无其他建筑,实属罕见。 磐安围百年来人才辈出,如曾任国民党少将、桂林专署司令的刘奕贤;原台湾航空学院副院长刘晓辉等。 ●罗岗善述围 善述围,坐落于罗岗镇柿子坪村,是方方正正,十分讲究对称的四角楼。由罗岗袁氏十八世祖述初主建于1884年,于1897年竣工。占地面积7157平方米,建筑占地5834平方米,有354个房间。 该屋人才辈出,在国内外有知名学者、博士、教授、艺人等300多人,县长2人。 ●宁新东升围 该屋位于宁新街道办东风村,是兴宁年代最久远的围龙屋,自建屋至今已有889年。该屋坐北朝南,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190多个房间,故又被称为“九厅十八井”。 该屋是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典型客家围龙屋,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赏灯节开展多项活动,热闹非凡。 ●坭陂进士第 进士第位于坭陂镇汤一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50载建成。建筑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有2个大禾坪,是兴宁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围龙屋。 该屋原名“荣秩第”,因其第二代五子柳公中武进士后,更名为“进士第”。 ●宁新长兴围 长兴围位于宁新街道办大圳村花螺墩,是建筑面积庞大,历史悠久,典型的客家半圆形围龙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35年),距今370多年历史。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共有315间住房。上世纪70年代,该屋同时居住2000余人。 该屋保存完整,屋内布局合理,采光条件好,两侧围屋仍保留很好。中厅栋梁雕花镶金,古香古色。 ●黄畿塘大王屋 大王屋位于神光山前的福兴街道办黄畿村,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时10多年建成。该屋外观雄伟,规模宏大,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该屋内功能齐全,外有安全护墙,护墙内左右建有文、武学校和私塾各一见。电影《客家女》在此屋取景拍摄,日本、香港和省文化厅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到此调研。 ●宁新李和美 该屋位于宁新街道办佛岭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1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斗门很有特色,是双套式二进斗门。 该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出了“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和二品官资政史等。 ●刁坊刁萃丰 该屋坐落在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始建于1914年,为三塘四横一围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共274个房间。 该屋耗资18万两白银建成,由于整座屋宇房间较多(楼上楼下均有房间),群众向来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 ●新陂馨梓围 馨梓围又名康记,俗称解放围,坐落于兴城西北4公里的新陂圩。是一座有百年历史、以豪华宏大著称的四角围龙屋。该屋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1929年开工建造,历时13年完工。 ●兴田大刘屋 大刘屋坐落于兴田街道办事处一联村,是典型的四角围龙屋。外观完整,禾坪与半月形池塘完好无损。该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约350年。属三栋两横,四角转围龙的客家民居。占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737平方米。 该屋人文底蕴厚重。屋主人刘钦若祖孙三代,于康熙、雍正、乾隆三十五年间,共捐谷3000石赈灾于民,其仁风义举,获皇帝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