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力”不减 粤港澳大湾区成全球生产要素聚集地

[复制链接] 0
收藏
13
回复
5554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12-28 14:26: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28 14:27 编辑

新华全媒+丨“中国引力”不减 粤港澳大湾区成全球生产要素聚集地


   新华社广州12月21日电 题:“中国引力”不减 粤港澳大湾区成全球生产要素聚集地
  新华社记者吴涛

  在南海之畔、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南沙,21日举行的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会场里的氛围与海风轻拂中的灿烂冬阳一样,散发着令人振奋的暖意。来自国内外企业的上千人聚集于此,论投资、谋发展。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广州市南沙区城市一角。(南沙区供图)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聚集了超过60家知名跨国企业的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传递出令众多企业家倍感振奋的信息。

  “我们对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村田英昭说。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设有14家公司,投资超过8亿元。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现场。(会议主办方供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三角9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6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高规格、高定位支持横琴、前海和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和产业高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等,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以全国不到1%的土地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说。

  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的组成部分。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赵青说,广东一直是全球企业青睐的投资热土。经济体量大,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开放程度高,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800亿元。

  香港特别行政区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蒋学礼说,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第二新兴创业生态系统、第三首选仲裁地和第四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不仅有独特地位和优势,而且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全力支持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在香港设有办事处的内地和海外企业总数大约有9000家,其中超过1400家企业利用香港作为他们的地区总部,业务范围广泛。”蒋学礼说,香港一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双向平台,促进海外企业进入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也促进内地企业走向全球。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代主席余雨生认为,澳门拥有“一国两制”带来的自由港、单独关税区、资金自由流动等优势。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已不再是某个单独的城市,而是被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整体来看。城市之间可以形成土地、产业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长短互补,优化布局。

  在众多干部和国内外企业家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湾区。

  越来越多的公司落子,越来越多的全球生产要素不断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显示出跨国企业对中国的信心。已连续有多个新增重大投资项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的科莱恩中国区及亚太区总裁王安廷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企业发展和投资的热土,在此投资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全方位评估后做出的决定。

  更多的数据显示出越来越强的“中国引力”。在会上发布了《胡润2022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百强榜》的胡润财富董事长胡润说,上榜的100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6万亿元,约占中国GDP的7%,比去年增加了约1%。

  “而且这100家企业在中国的平均历史达55年,说明这些企业是深耕中国的。”胡润说。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8 14:3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28 14:32 编辑

从凉茶到新药:香港中医药新生态

   新华社香港12月25日电 题:从凉茶到新药:香港中医药新生态
  
   新华社记者曲俊雅

  香港气候湿热,凉茶店随处可见。不少凉茶祛热除湿,药食同源,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基于体质有不同配方,历史上从广东传来,一度是香港民间日常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主要选择。

  “小时候家里也会煮凉茶,喝了身体会舒服。”张振海说,“凉茶有药用价值。”

  今年34岁的张振海是香港8000多名注册中医师的一员。他已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8年。学院创立于1998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年。

“中国引力”不减
  12月13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师张振海坐在传统的中医诊台前。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传承:首个高校中医药学院

  浸大中医药学院是香港高校的首个中医药学院。该学院副院长李敏说,纳入高校教育,是香港中医药传承规范化的开端。

  “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她强调。

  回归之前,香港中医药处于自生自灭的“荒野”状态,医师私人执业或附设服务于中药店。如今,包括制订中医师注册制度和中药标准在内的行业规管,为香港居民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中医服务。与此同时,中医药教学科研生气勃勃,富有特色。

  据李敏介绍,浸大中医药学院中医学和生物医学(西医)教学并重,已培养了9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不少成为了中医师、药剂师、针灸师和营养师。

  中医学教学中,典籍要背诵,以继承最纯正的中医诊治思想;一至六年级都有临床实践,包括三个月的专科研修和一年的毕业实习。

“中国引力”不减
  12月13日,在香港浸会大学陈汉贤伉俪中医专科诊所暨临床规范研究中心,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李敏(左)在为病患把脉。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中医必须要有疗效,需从“纸上”走到阵上“用兵”。李敏强调说,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也赖于临床实践。在香港,法规仅容许中医师使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诊治手段,“中医师需要具备更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

  学院不少老师来自北京、广州和南京等地的中医药大学。张振海说,他遇到的良师,不仅使他成为技术过硬的骨科大夫,更启发他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感。

  “一辈子的事业由此而决。”尽管在香港,中医医师的收入不如西医。在临床部做助理教授的张振海说,他使用正骨推拿和针灸等中医技术减轻病患的痛苦,能做到西医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后悔”。

  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香港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包括中医药标准化,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和创新的方向。

  年过五十的李敏曾在内地两所大学读中医,在日本东海大学读西医,2001年加入浸大。在学院,李敏教中医内科,科研上聚焦老年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其团队基于中药复方研制的新药,已有成果获得专利。
“中国引力”不减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李敏在雷生春堂诊所(1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曲俊雅 摄

  在李敏看来,中医新药研制是一个从古老的中医药宝库中挖掘新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解决方案的转化和应用过程。

  从6种药材到小分子多功能有机化合物,其在研新药把中药的“旧酒”装进现代的“新瓶”。不过,李敏强调,为了保证药效,疾病机制研究应与针对疾病的新药研发并重,无论何时,不能废医存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不能改”。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李敏认为,浸大中医药学院的办学理念,恰恰体现了香港开放与包容的多元文化与国际思维,而这正是香港中医药发展与创新的一大优势。

  “国际思维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接受现代化的新思维,开展广泛研究合作,让国际社会有效认识、学习和运用中医药,从而造福全人类。”她说。

  服务:首个中医医院

  2003年香港抗击“非典”,中医药介入并取得成功。今年上半年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中医药在抗疫中依然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再度提升了大众对其的认同。

  数据显示,今年2月到5月,仅浸大中医药学院即为确诊患者提供远程义诊服务逾4.1万人次,单日接诊最多达1172人次,总计处方配发中药17万多剂。浸大受特区政府委托运营的启德暂托中心还为130多名确诊老人提供了中医住院治疗服务。
“中国引力”不减
  12月16日,在香港浸会大学北角中医专科诊所,中医师张振海(右)为一名小朋友推拿诊疗。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对张振海来说,义诊和启德中心的服务经历已成为他难忘的记忆。展望未来,他期待和校友们能在香港的首家中医医院行医。

  2022年6月2日,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和相邻的特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破土动工。医院计划于2025年建成,特区政府表示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并委托浸大中医药学院以公私营合作模式运营。

  特区政府2018年宣布将中医药纳入香港公共医疗系统,包括在18个地区所设的中医诊所资助特定的门诊服务。而浸大中医药学院直属诊所现已增至10间,不断参与和见证着香港中医药社区服务的延伸。
“中国引力”不减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位于香港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外景。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其中,学院在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每日最多4名医师同时接诊,日均就诊75人次。数据显示,从2012年投入服务到今年11月30日,雷生春堂到访约55万人次。

  不过,到访数字大约一半是雷生春堂的参观人数。这栋1931年建成的4层唐楼,建筑风格融合中西,是香港“活化”或再利用的历史建筑,又已评为法定古迹,其深厚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它的底层曾为药铺,售卖颇有名气的中医跌打药水,而今在卖凉茶,其中至少两种是浸大教授的新配方。柜台上,三个葫芦形的大铜壶古香古色。
“中国引力”不减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位于香港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雷生春堂是一个多么能体现多元文化和传承的地方!”李敏感叹。除了诊室,雷生春堂顶部两层走廊均设展板,讲述雷生春堂的变迁,更讲述香港中医药发展的新纪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8 14:34: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玫:“澳门是一座电影城”
“中国引力”不减
   新华社澳门12月22日电(记者李寒芳 刘刚)“澳门的夜景如此璀璨绚丽,在影视人的视角中,每一帧都可以入画。这里是不可多得的电影取材宝地。”20日深夜刚抵达澳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玫就被澳门的夜景深深吸引。

  胡玫与澳门因拍摄电视剧《昨夜长风》结缘。这部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上世纪90年代播出。其中,有部分镜头取景自澳门。

  当时,澳门尚未回归祖国。匆匆一瞥,胡玫对澳门的印象是“城市很小,街景很老旧”。十几年后,她又多次造访澳门。再次踏上莲花宝地,她首先感受到了视觉冲击:街面繁华、现代时尚、人气盈盈、流光溢彩,充满了国际都市的勃勃生机。

  “澳门有山有水,有城市化的现代建筑外景,也有古老巷陌的内景,东西文化交相辉映,是一块得天独厚的文艺创作之地。”胡玫说。

  令胡玫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有一些影视作品曾在澳门取景,但澳门的影视文化产业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或许就像古语所说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澳门人司空见惯的景象,在我们影视人眼中都是可以发掘的宝藏。”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澳门当前经济结构“一业独大”及抗风险能力较低等问题更加突出。胡玫认为,从影视业入手发展文化产业,是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方向之一。

  “影视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人气,人气带动人流,人流又会反哺澳门综合旅游休闲业,推动澳门经济发展,成为多元、特色、活力的文化创意城市。”她说。

  作为著名导演,胡玫曾执导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

  胡玫透露,澳门新旧景象的巨变,促使她有以莲花宝地为题材创作的冲动。近期她和澳门的有关人士探讨,一拍即合,打算拍摄一部反映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影视作品。她说:“澳门回归祖国23年来的巨大变迁,值得用好的作品去宣传。”

  徜徉于澳门的大街小巷,胡玫深深地感受到“澳门本身就是一座电影城,每个街景都是最生动的画面”。目前,内地多地建有各种影视基地。胡玫认为,澳门寸土寸金,急需的不是耗资耗地建影视基地,而是先培养影视文化软实力,如影视文化人才的培养等。

  “有了软实力的基础,澳门和内地影视文化工作者可以携手以澳门为平台,创作优秀的作品,打响澳门‘电影之城’的品牌号召力,带动澳门影视文化产业的辉煌。”她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8 14:46:42 | 只看该作者
内地与香港“生命接力” 实现“首例器官共享”成功挽救心脏衰竭女婴

“中国引力”不减

   经过内地与香港24个部门和65位医疗与管理专家的紧急通力合作,一颗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多轮匹配且没有合适接受者的儿童脑死亡捐献心脏,成功共享到香港,用于拯救一名因急性心脏衰竭而生命垂危的四个月大患儿。香港儿童医院心脏移植团队17日凌晨为该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实现首例内地与香港之间紧急医疗救助人体器官共享的历史性突破。

  记者:刘宏宇 侠克 黄国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11:26:46 | 只看该作者
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航拍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交易中心。(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交易中心货运车辆首发仪式。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引力”不减
   12月28日,广东省肇庆市,农业检验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农产品样品进行采样。当日,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国引力”不减
   12月28日,广东省肇庆市,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内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挑选橘子。当日,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17:2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29 17:24 编辑

香港明星在真人秀中为年轻人提供表演训练

“中国引力”不减
   真人秀《武仙朝月班》旨在挖掘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激励年轻一代。[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最近播出了一个真人秀节目,邀请包括武术明星成龙、导演董尚义和女演员卡拉威在内的香港电影界知名人士来指导年轻男女演员。

   香港的视听服务业在全球享有盛誉,因为它是许多经典电影和电视剧的温床,能够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大批观众。与此同时,行业从业者因其专业精神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而得到广泛认可。

   真人秀《武仙朝月班》(直接翻译为“无限超越阶级”)旨在挖掘香港影视经典的精神内核,激励年轻一代,为中国电影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引力”不减
   真人秀《武仙朝月班》旨在挖掘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激励年轻一代。[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包括演员荣子善、范世奇以及女演员郭晓婷、李一桐和沈月在内的年轻参与者将在节目中接受严格的表演相关培训。

   在退伍军人成为榜样的情况下,年轻演员有望受到启发,发掘自己的更多潜力。

   该真人秀由浙江电视台、视频共享平台优酷和香港电视台TVB联合制作。
“中国引力”不减
   真人秀《武仙朝月班》旨在挖掘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激励年轻一代。[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中国引力”不减
   真人秀《武仙朝月班》旨在挖掘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激励年轻一代。[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9 17:42:32 | 只看该作者
香港举办“古蜀文明展” 三星堆文物等亮相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头像。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跪坐石人像(中)等文物。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传媒导赏活动。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香港考古文物与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对比展示。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金人面像。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铜器文物。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香港南丫岛大湾出土的石戈(右)及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戈。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金沙遗址出土的蛙形金箔及金人面像。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太阳神鸟”金箔(复制品)。 李志华 摄

12月29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在九龙尖沙咀九龙公园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金沙之光——古蜀文明展”开幕仪式,展览展出70多件四川省成都金沙及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国家文物,并以7件香港考古文物与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作比对,展现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0 20:1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30 20:19 编辑

“通”字当选2022年香港年度汉字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香港年度汉字“通”。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香港年度汉字“通”、排名第二位的“疫”及第三位的“新”。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民建联创会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写下香港年度汉字“通”。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香港年度汉字“通”。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中国引力”不减
   图为民建联创会主席、香港特区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左)、立法会议员刘国勋与香港年度汉字合影。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12月30日上午,香港民建联公布“香港年度汉字评选2022”投票结果,在“团”“民”“青”“守”“创”“庆”“援”“新”“疫”“通”10个候选汉字中,汉字“通”以749票成为香港年度汉字。此外,排名第二及第三位的年度汉字,分别为取得350票的“疫”及282票的“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0 20:4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30 20:48 编辑

香港|加强文化基建提升软实力 香港致力打造“文化之都”

   (年终特稿)香港|加强文化基建提升软实力 香港致力打造“文化之都”

  中新社香港12月30日电 (记者 索有为)向公众开放不到半年便迎来超60万人次参观者,被誉为香港最新文化艺术地标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用这一数据给2022年的香港文化图景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引力”不减

资料图:图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坐落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虽然参照故宫博物院的大门以朱红色为主色调并装饰了门钉,但它犹如方形大鼎的“现代风”外观,与故宫博物院的传统建筑风格截然不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追求的是“不一样的故宫”,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代表的不仅是香港的新文化地标,也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设施的一部分。

  西九文化区作为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桥头堡,是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回归之后最重要的艺术文化基建。在戏曲中心、M+博物馆相继落成后,历经数年筹备和建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横空出世,于2022年7月推出的开幕展堪称惊艳:在展览中亮相的914件故宫藏品中,约七成为首次赴香港展出,这更是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宫展览,为香港这一新增的文化基建赋予了深厚内涵。

“中国引力”不减

资料图:图为学生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陈永诺 摄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文化发展增添内生动力,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落成开馆,则是香港实践“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里程碑。

  就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两个月后,“香港新坐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李家超在论坛上致辞时指出,特区政府正循四大方向,致力推动香港塑造成为“文化之都”,具体包括:逐步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为艺术家、艺团和从业者提供土壤,共同孕育文化艺术创作;加强与内地以及海外艺术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确立香港在国际艺坛的地位;将把握国际趋势,增拨资源鼓励文化及创意业界拥抱数码科技;壮大香港的文化艺术人才库。

“中国引力”不减

资料图:图为市民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展览。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马逢国看来,香港有自由、开放、活跃的文化氛围,具备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条件;香港艺术团体约有5000多个,有利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同时,随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成,香港文化场地等硬件设施也逐步完善,香港的文化软实力也将逐步增强。

  香港特区政府新设立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下称“文旅局”)是特区政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的重要部署。文旅局成立后即举办亚洲文化合作论坛2022,邀请包括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部长及高层官员参与,推广亚洲地区文化合作。这也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第一份施政报告提出的目标相契合。该施政报告就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作了单篇阐述,公布了一系列推动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的措施。

  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一个香港艺术家的角度来讲,目睹香港一年来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的变化和努力,为之感到雀跃振奋;香港特区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香港文化艺术发展,不止西九文化区亮点纷呈,东九文化中心也将在明年启用;香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艺术,文化艺术机构也越来越多。

  “香港要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条路也还很漫长,需要特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香港应该有一间美术学院或者艺术学院,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施展他们对艺术的抱负。”林天行补充说。(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1 12:35:53 | 只看该作者
“时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动在澳门启动
“中国引力”不减

   中新网澳门12月29日电 (记者 李亚南)为使澳门市民对内地航天领域及科研发展的伟大成就、澳门与内地科技交流合作、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有更多认识,“时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动28日在澳门启动。

  活动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航天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同主办。系列活动包括“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家主题剧目进校园、“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三项活动。

  “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是本次系列活动的重点内容,展览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为主线,设立主题展区、探月成就展专区、澳门科技事业发展与成就专区、“爱国奋斗走向复兴”专题展区。展览通过300余张图片,近百套实物,讲述16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立体呈现百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和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集中展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内地和澳门科技工作者踔厉奋发、勇攀高峰的创新自信和非凡成就。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月8日。

  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张玉卓在视频致辞时表示,澳门具有中西文化交汇、国际化水平高、服务体系完备的优势,可在源头创新、集聚人才、国际合作、科技中介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澳门社会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创新热情,汇聚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大湾区科创高地建设的磅礴力量,努力将“爱国、创新”打造成新时代“一国两制”澳门实践的名片。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丁少雄在致辞时表示,特区政府鼓励各界充分利用这次系列活动,在澳门学生和青年心中埋下对宇宙探索的好奇种子,并配合各项推动科普教育的措施政策,让种子萌芽成长。同时通过澳门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深空探测重大项目的机遇,进一步培养国家所需的高质量科研人才,为澳门的多元化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当日,在澳门天文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主讲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举行,报告以“科教兴国推动中国建造”为主题,分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重点。同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在澳门大学精彩上演,话剧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也同步展出。(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