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坚守品质不忘创新
刘新明与妻子一起把蒸好的禾米饭从饭甑里倒出来,浓浓的米香扑面而来
从刘新明记事起,制作黄粄就离不开沉重的石臼、杵这些工具,掌握了这门手艺以后,每年春节前他走家串户打黄粄,“每天的行程都是满的,可以说是日打夜打,非常忙也非常累”,但刘新明从未放弃,能传承祖辈的传统手艺,让他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平远黄粄是很好的文化遗产,和其他传统技艺相比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禾米的减少,加上工序复杂,农村打黄粄的热闹场景渐渐少了。”刘新明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虽然吃黄粄的人多,但挨家挨户打黄粄的景象却越来越少,更多的群众和城里人直接找他定购。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渐渐受到冲击,搅粄等工序不再使用人力进行搓、打。刘新明根据多年的经验,用镇粮所的搅面机改良成电动搅粄机,大大节省了体力。“以前手打黄粄,一个人要打一个小时,现在这个搅粄机15分钟就可以了!”有了搅粄机,刘新明也从挨家挨户打变成在村中心设点,每年春节来临前为村民日夜加工。既帮助了村民,也让自己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但无论是上门为群众加工还是成品销售,刘新明都十分讲究黄粄品质。他说,由于黄粄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禾米和黄粄树枝。由于禾米产量很少,所以要吃上正宗的黄粄并不容易,为此,每每接到订单,刘新明总要亲自选米和黄粄树枝,“树枝一定要够生,含的碱才够多”,通过多年的积累,刘新明有许多自己的制作诀窍。
由于刘新明制作的黄粄品质佳,10多年来,找他定做黄粄的市民不计其数,他在“黄粄界”也越来越有名气。2015年,他和同村的另外2人一起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远黄粄项目传承人。
面对这份荣誉,刘新明有些坐不住了。原来,早在多年前,他就有个愿望:希望能在平远县城租间门店,把黄粄作为主业让更多人传承发扬。确定为传承人后,他和女儿们商量,决定由5个女儿投资入股,在县城新建路选址注册成立新明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做黄粄、煮黄粄、卖黄粄。他重新购置了全电气化机器,并融入客家元素对黄粄进行设计包装,把平远黄粄从节令食品转为四季食品。
刘新明还创新制作出了黄粄饺子,用黄粄做饺子皮,馅料是猪肉和菜莆,饺子的口味清香别致,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如今,刘新明的食品公司运作良好,他的女儿用淘宝和微信,把平远黄粄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一年下来可以销售2万多斤的黄粄。眼看自己多年从事并喜爱的平远黄粄登上大雅之堂,刘新明的信心越来越足。
“如今,我的二女儿跟着我做黄粄,已经基本学会了,店里的鸡汤黄粄就是她负责,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这个味道百年不变!”刘新明表示,让平远黄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薪火相传是他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