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我市流行“知青”回故地重游的热潮,这种“知青”,是当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全称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讽刺。为什么呢?“知青,知识青年”,听起来是很有知识,很有文化的青年。实际上我们这一代是最可悲的一代,从小学开始,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破四旧,立四新”,全国大串联,“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捍卫毛主席的红卫兵、红小兵的运动开始了。本地的“东风派”“二司派”的派别对抗从而演变成了武斗,机关单位、工厂、农村、学校老师,学生都被卷了进来。“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流行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了。后来,各级都成立“革命委员会”,大的工厂,学校派驻了“军代表”。“打、砸、抢”“武斗”结束,各中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学生们可以回校复课了,但原有的课本充满著“封、资、修”的毒草,我们不能再被毒害,不能再用,怎么办呢?上级部门想了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著作、语录、诗词作为主要课件进行上课。用语录歌诗词歌代替音乐课,用中央的“五·七”指示掀起全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这些就是我们当年的状态,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最少知识的人,最没文化的“知青”。 我也是这代人中的一员,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接受这样的知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形式完成了,就可毕业、毕业之后去哪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就是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但也不是什么人都可称为“知青”,“知青”的特称是指家庭和本人都是吃“国家粮”的非农人员,即不知道稻谷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人,去农村插队落户,或整批安排到农场从事农业活动,叫“接受再教育”。这在当时被称为“知青”下乡青年,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我们则更悲伤,因为户口还在农村,虽然同上一所学校,读同样的书,就不能被称为“知青”。同样是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我们只能被称为“社青”,全称叫“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社会青年”。在当今同龄人大肆回忆“知青”经历的同时,还有一大批被历史、被社会遗忘的“社青”们。当时社会上流传一句话,说我们是“镜瓶装苍蝇,前途光明,但不知出路在哪里?”。我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争工分,全劳动力出满一天工,可得10分,但每个地方的工分值不同,每个劳动日可得2~5角钱。一年到头,自己可以勉强养活自己。不管“知青”也好,“社青”也好,新鲜感过后,就迷茫,各人就开始寻思出路了。当时,去煤矿、当建筑工人、参军、推荐读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从72年7月高中毕业,到74年12月当兵,在农村2年半,虽然无奈,虽然艰苦,当然,这也是我一生中一种不错的回忆。从当兵起告别了农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社青”经历。 2014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