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
长期以来,梅州的货运主要依赖木船、竹排和人力肩挑;上世纪30年代,随着汽车的引入,公路的修建,公路运输逐步兴起,对传统运输方式产生了分割之势。由于种种原因,整个民国时期,梅州的货运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运输方式。因此,在我市的传统商道上,在大江大河沿岸的码头上,在前往江西、福建途中,人们都能看到身穿破旧衣物、脚蹬草鞋、手提绑绳、肩扛扁担,帮人装卸和搬运行李物品,以此养家糊口的男女,他们就是被称为挑夫,或叫挑脚、挑脚夫的人。
据老人介绍,清末民国时期,梅州的很多农家都有劳力兼营挑脚。据《平远解放战争史料集》介绍,平远县大柘镇的黄沙管理区、超竹乡的老圩管理区、超竹管理区、超南管理区、田兴村和石正镇的马山管理区等地农民挑担之家比比皆是。他们小部分是帮人家挑担的专业挑夫,大部分则自己从事小额米盐贸易或油盐贸易。在兼业的过程中,有些农民把挑脚变成谋生的主业。
挑夫是卖苦力的人,是社会的低层人士,收入低下,挑夫的特征是赤膊、黑皮、腱子肉、补丁衣。本来挑夫应该是以年轻体壮的男人为主的,但由于梅州的特殊情况:青壮年的男人大都外出谋生了,家里没有其他的劳力,只得来做挑夫,好补贴家用,要不就没法过活。再加上梅州妇女历来都没有“缠脚”的习俗,梅州妇女的脚劲不亚于男子。因此,梅州的挑夫中也不乏年长的男人和女人。因此,挑脚行业中,时有妇女挑夫杂于其中。抗战时期,因日军的严密封锁,粤赣及西南诸省的食盐,曾一度依赖沿海供给,千百万斤食盐大部分依靠闽粤赣的边区妇女人力运输。这样一来,在梅州便活跃着一支妇女挑担大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