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大梦谁觉:探秘祝圣大觉寺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170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20:2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8 20:27 编辑

    大梦谁觉:探秘祝圣大觉寺
民国初年梅州乡土历史教材所示嘉应古城署筒图

    山水格局

   据史料查考及民间口述可知,旧时嘉应古城的山水城格局是“三山七海一丘田、七穿八漏、九塔十麒麟”。

   “三山”是指金山、银山、梅山,形成“品”字形呼应结构。“金山”至今尚存,在金山顶原梅县图书馆旧址,不过亦被不断蚕食。“梅山”则在新建梅江区委、区政府时被搬平殆尽,如今尚有些许残存其后。唯有“银山”说法不一,有老一辈人指认在官井头上萧屋内的一个小土堆,清康熙年间建萧屋时被平整掉。现该萧屋亦被政府征拆后建为小公园。

   “七海”是指七处低洼沼泽地或池塘,现如今几乎找不到能够确切指认具体位置的人,有的地方文史学者干脆把嘉应古城之外的鱼塘也算入“凑数”。经与老前辈探讨,比较准确的“七海”是:学宫泮池、城隍庙儒林第侯屋、城隍庙特恩选拔杨屋、道前街简臣庐(小鱼池)、金山巷池上塘杨屋、金山巷柳染塘杨屋、西门麒麟巷三声堂侯屋,这是标准的城内七口池塘所在地。

   “一丘田”是指在三声堂侯屋塘唇紧靠北城墙处(即文保路原梅县百货公司仓库)方方正正约三分地的水田。以往曾有说法,称这“一丘田”每年由官府派人耕种测试收成,但在走访三声堂后裔时了解到,该田实为三声堂开基祖侯畿建屋时特意所留,直至梅县解放前一直由侯畿六子按房轮耕,寓教子孙后代衣食丰足勿忘耕读传家。

   “七穿八漏”是指老城内横七竖八的小巷道,共计有西箭角、月宫右巷、井头街、蓝屋巷、麒麟巷、金山巷、凤尾阁、官井头、东仓巷、城隍庙巷、黎屋巷、东门黎家巷、上石牌、下石牌、考院前等十五条巷道。直至1932年彭精一拆城改建骑楼店铺之后,老城的交通格局基本为“两横五纵”:凌风东西路、仲元东西路谓之“两横”;泰康路(一作大康,又称生才路)、和平路、义化路、中山街、民主路谓之“五纵”。

   “九塔”是指雕刻有宝塔图案并置于城内各处,用于镇煞的九座石碑,高约1.2米。现仅知在元城路-凤尾阁入口处约10余米处墙角放置有一块,其余不详。

   “十麒麟”同“九塔”作用相类似,现仅知在麒麟巷三声堂后围墙上曾有灰雕彩塑大麒麟一幅(注:其形制工艺与现今潮州古城西马路保存下来的彩雕麒麟照壁类似),其余则散落无考,抑或破坏湮灭。

   至晚清民国初年,整座城池是城内地势高出城外,县府居城内中央,内有梅山,另有金山顶耸立城北,扼东北要冲。如从空中俯瞰,则整个嘉应古城似“金龟浮江”:龟之头在南门程江出口入梅江交界处的潭角里,即现在南门八角亭附近;龟之尾则在金山顶梅县图书馆(原观音宫旧址);乌龟之两眼一为东仓巷与仲元东路交叉路口右侧的一口井,一为道前街与仲元西路交叉口右侧的另一口井。

   城门

   关于古城的五个城门(南门有两个,上南门与下南门),经实地考察,确认今天的位置是:东门在仲元东路与周增路交叉路口。下南门(凌风楼)在义化路与凌风路交叉路口,上南门(文澜门)在学宫门口与凌风西路交叉路口。西门在仲元西路与珠条街、月宫巷交叉路口。北门(铁汉楼)在元城路与文保路交叉路口。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仲元西路原称西门路,民国时期称西门大街。元城路原称北门街,民国时期称北门大街。仲元东路原称东门路。

   城内布局

   关于古城内的布局,大概可以概括为“南贵北贱,东祀西贩”。南门一带为官署和孔庙,非官即贵,不是当官的就是读书的士子;东门一带则宗祠、城隍庙、吕帝庙等林立,特别是城内各姓宗祠盛时曾有60多座,有不少姓氏不止一座,如李姓和钟姓,有“九李十三钟”之说。由于城内宗祠庙宇多,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故旧时戏称老城内是“人少鬼多”。

   一城两坊

   关于古城外东西两翼(一城两坊)的分布,大抵是西区一带(含红杏坊,亦称望杏坊)为上市,属西街区范围,居民甚多,共有十甲(注:古时规定若干户为一甲,十甲指人口众多),东区小溪唇一带(含攀桂坊)为下市,属东街区范围,共有五甲。另外,明嘉靖七年(1528),在东门外开设校场,作为驻防部队的日常练兵场。后来,在东门附近,各种饮食、评弹、歌吹、杂耍、押彩、棋局、相命、菜市等相依成行成市,市俗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繁盛之处。西门至北门一带附近则为居民区居多,西门至南门城外为商业区,有南门夜市和西门市场。

   城署图

   关于嘉应古城的大体格局,除了《光绪嘉应州志》所载城署图可作参考外,还可从民国7年(1918)新编的《梅县地理乡土教材》的相关图示借窥概貌。另在查考史料时发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杨沅(注:一作杨源,梅城下市角东山人,为嘉应州清末戊戌科进士),其于乙未年冬(1919)从汕头回梅时,购得东郊乡张家围张茂才之祖父张梅林所绘制的《程乡胜迹图》,并于1921年春玩赏此图时留下专门跋记云:“嘉道时期,吾梅科甲鼎盛,民亦殷富,梅江画舫,笙歌达旦,俨小秦淮。咸丰初年,尚犹未艾。今观斯图,城内旌丛妓艇之舶于两岸及百花洲者,舳舻相接,洵为盛事。凌夷至今,迭经变乱,风流云散,悉归于无何有之乡……此图乃百年前景象,目想神游,盖不无今昔之感矣!”

   从其跋记可推断,此图所描绘的景象应该是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的嘉应古城景象,其时嘉应州领四属(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12年撤程乡县,由州直辖程乡县域),程江县与嘉应州可谓“州县同署”。杨沅意犹未尽,同时又题写了《题<程乡胜迹图>十首》,分别对古程乡邑中的梅江、古渡、百花洲、大榕阁、班公祠、梅溪宫、凌风楼、丫髻峰、瓜岭、攀桂坊等十处山川风貌进行了写景抒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20:3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8 22:12 编辑

        修城历史

   嘉应古城史上建扩修拆

   如前所述,北宋皇祐四年(1052)梅州筑城肇始,《乾隆嘉应州志》有载:“梅州城,宋以前建置莫考,宋皇祐年间(1049-1054)侬智高反,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围广州,岭外震动,郡邑皆戒严,始筑土城为捍卫”,此后,历代对城墙均有建扩修拆。

   第一次有明显记载的修城是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朝初年粤东地区盗贼很猖狂,当时的城墙多为土墙,常被盗贼攻破。据乾隆《嘉应州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程乡县吏陈伏与县令有过节,便媾和海阳县海盗饶海隆前来攻城,陈伏作内应,州城很快被攻破。此后又再发生江西寻乌盗贼千人攻破嘉应州城,富甲一方的程乡富豪叶文保家被洗劫,其父亦被杀。这几次的城破或直接促成了明洪武十八年(1385)叶文保捐白银十万两修筑西北城墙五百七十八丈。他倡议官府全部用砖砌城墙,并不惜卖土地家产捐款修城,条件是城砖上铭刻他的名字以作纪念。据说当时有一半城墙的砖都有他的名字,故有“叶半城”之说。后人为纪念他对公益事业的贡献,把城内一条街道命名为“文保路”,此街道名称亦沿用至今。

   第二次有明显记载的修城是在清康熙年间。共修筑两次:一是康熙九年至十年(1670-1671)。据史志所载,当时因大雨成灾,东墙崩裂六丈,西墙崩裂七丈,西南崩裂七丈。第二年才完成修复。二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因大水东南城崩三十余丈,由知县王仕云、王吉人相继修筑,并扩城围总长至985丈,高(连女墙)2.6丈、厚2丈。

   第三次有明显记载的修城是在清雍正年间。程乡县升格为嘉应直隶州后,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原有程乡县城的基础上,建成东西南北四敌楼,完善筑城挖壕沟。

   第四次有明显记载的修城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据史志所载,州城上敌楼、雉堞均倒塌,周围城墙亦多崩裂,时任江西萍乡举人文晟任知州发谕捐修,并疏西南门外河,重修南门外观澜亭(亦称接官亭)。

   第五次有明显记载的修城是在清咸丰九年(1859)。近代史上,太平军与清军曾有两次在嘉应州对垒激战,最后折戟嘉应州。第一次在1859年,石镇吉率太平军攻打州城,知州文晟临危不乱,组织官民守城。太平军佯攻东门,却在西门挖地道,埋炸药,敲锣擂鼓,响声不断,以转移官军视听。据史载:“十六日黎明,地雷轰发,西城门坍缺三十余丈,守城者皆走,不知所往。”因西门坍塌,嘉应州城失陷,全城军民含知州文晟在内被杀4000余人。至今梅州民间尚有“东门唔开,西门逼坼(裂缝)”的俗语。后汪政出任嘉应州知州时,发动民众修复西门城楼。第二次在1865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太平军康王汪海洋部一度攻破城池,后兵败覆灭,没有对嘉应州城造成太大破坏。

   至民国13年(1924),潮梅镇守使刘志陆(程江古塘坪人)把上市的街道,从井头街至南门街拆阔至一丈四尺,但沿梅江这边的店铺未建骑楼。民国18年(1929),朱德率领红军两次攻打梅城,最激烈的战斗是在北门金山顶,那时的嘉应州城未有严重破坏仍保持原有格局。
接下来就是拆城改建的纪录,比较成规模的有三次:

   第一次有明显记载的拆改是在民国21年(1932)。彭精一任县长期间拆西门南城井头街以及东南门一带城基建店铺,与扩宽街道两旁骑楼建人行道泰康路文化路均改建成宽阔大道,沿用至今。彭精一拆城时,把位于南门的凌风楼及北门的铁汉楼一并拆除,又把旧县署两扇大门拆去,重筑一门,门楼上悬大钟一座,显得堂皇庄严。

   第二次有明显记载的拆改是在民国24年(1935)。梁翰昭接彭精一任县长,继续拆城墙,聘叶卢渠为设计师,认为前任所建骑楼不合规格,便又从珠条街开始至泰康路一带,把不合规格的骑楼增阔为八尺、高一丈六尺,一律改建方形柱。从现在的凌风东、西路尚可印证,较窄的骑楼、圆柱形的,为彭精一任县长时所建,方形柱、较高阔的骑楼为梁翰昭任县长时所建。

   梁翰昭拆建旧城时,还把两街、水浪口一带的街道填高数尺,因这些地方地势较低,易浸洪水,又将县前街、东门至西门、北门至五中体育场门口路(现为民主路)扩宽,与其他街道一样铺筑水泥,又把东城墙、北城墙拆除,扩大辟为马路,把北城金山顶观音堂拆毁,改建成红墙绿瓦梅县图书馆。

   经过两任县长期间(1931年-1938年)的大拆大建,梅城市容改变很大,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有诗为证:

   异乡归客望城陻,恍惚迷离认不真。

   白屋千家村落盛,中枢整块市廛新。

   梁注曰:“民国二十一年后,彭梁两县长改造街市,建筑一切,马路四达,铺宇崇高,乡人久客归家,多迷向往”。

   第三次有明显记载的拆改是进入新千年之后。1994年,梅州被评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了严格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举措。但遗憾的是,进入新千年之后因江北老城改造的需要,陆续拆义化路老街、梅县老县政府及钟楼大门、原有的梅州学宫大部分建筑、八角亭及南门老码头(注:后恢复重建梅州学宫及八角亭等),并陆续新建起南门商业广场、新义化路商业街、梅江区委区政府等。

   综上所述,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拆城改建之后,嘉应古城的城墙已所剩无几,目前大概只剩东北城墙的一小部分,仅存整座城池的20%不及。在深入走访中发现,如今较具修复价值的古城墙遗址约四五百米,分布在仲元东与周增路交叉口、虹桥头、金山顶一带。
大梦谁觉:探秘祝圣大觉寺


大梦谁觉:探秘祝圣大觉寺


   从史料记载或民间收集考证的情况来看,追溯嘉应古城遗存下来的古城砖,最早是宋神宗元丰甲子古城砖。据民国彭精一老县长的回忆录《一九三二年梅县拆城记略》一文中所载:“公元1923年拆城时得获火砖若干,印元丰甲子字样,显然为宋时所造,其形体大于现今砖数倍,颇有古物之态,择其数块完整者置于民众教育馆中。”另据史料所载,1932年拆城改建时找到元丰甲子古砖一事,满城惊喜,时人梁国基(字子侨,岁贡生,官从化县教谕,著有《绍衣堂诗草》)曾作《梅州元丰甲子古城砖歌》。

   综上所述,北宋“元丰甲子”古城砖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最古老城砖,其次是明洪武年间的“叶文保”砖,再就是明万历时期古砖,其砖多薄,再往后则是清代砖。清代砖中又以康熙时期的城砖规格最大、最厚实,堪比北京长城砖,规格为41×21.5×12.5(单位:厘米)。道光时期的古砖则遗存最多,目前所掌握的有九种规格,而且砖铭款式有八种之多。如“道光二十九年官绅民重修城砖”“道光贰拾玖年官绅重修”“道光贰拾玖年官绅重修砖”“道光贰拾玖年官修城砖”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21:2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3-28 22:16 编辑

    保护措施

   嘉应古城赓续“三脉”门楗

   嘉应古城保护性开发的“关键之关键”,就是要尽最大力度恢复和传承她的文化“古韵”:

   赓续文脉:


   1、适度恢复文脉象征的梅州学宫格局。现在学宫大约是原面积60%,只是保留了魁星楼、重建了大成殿,而原有的明伦堂、崇圣殿、东庑名宦祠、西庑乡贤祠以及孔庙标志性外大门棂星门等均已拆除。梅州作为“文化之乡”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教兴盛的重要象征,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原有孔庙的形制和规模(注:目前梅州境内保存比较好的学宫就是长乐学宫,邻近地区潮州古城的海阳学宫也保存相对完整,均可资鉴)。


   2、盘活重建城内一座最古老的培风书院。可将废弃多年不用的梅县县直机关幼儿园(原培风书院旧址),恢复重建当年城内唯一古书院培风书院,将之作为展示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专题博物馆,并用于弘扬客家文化,传播传统国学,展示民间非遗,重现传统工艺等,并与下市的东山书院交相辉映。


   3、修复“开粤东文运之先”的李象元故居。李象元是“开粤东文运之先”的标志性人物,官声甚佳,曾获清康熙帝亲赐松花砚一方,热心家乡文教和公益,科举功名佳话流传甚广,其家族有“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之誉,其儿媳妇陈氏亦有“翰林儿媳翰林女,翰林妻子翰林母”之佳话,一时无人能出其右者。建议可将其位于金山巷17号的故居御书楼(含赐砚堂)“修旧如故”,辟为古城内展示梅州自隋开科取士以来的进士翰林文化(可囊括举人)专题展馆,以彰显梅州“地灵甲五岭之瞻,人杰称南粤之冠”。


   4、修建有重要影响的“梅州古七贤”群雕。可在金山顶七贤亭附近(如能兴建嘉应古城墙遗址公园并屹立其间则最为理想),亦可建在南门广场(原百花洲双忠祠旧址附近)。这七位古贤是:程旻、刘元城、张九龄、韩愈、狄青、文天祥、蔡蒙吉。当然,还可增设侯安国、李象元、王者辅等雕像,但总体应以“流传有序”的古七贤为主,目的就是弘扬他们忠孝廉节、崇文重教的精神,缅怀他们对梅州历史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让梅州百姓永志不忘。


   赓续城脉:


   1、重建凌风楼铁汉楼“南北两门”。门为城之出纳口,无门不可谓之城。尤其可考虑首先重建两个门:一是为纪念文天祥而建的凌风楼,二是为纪念刘元城而建的铁汉楼。可借鉴潮州重修广济楼、镇海楼以及揭阳重修揭阳楼的经验做法。其中,凌风楼可建在南门广场绿岛花坛处,铁汉楼可建在元城路和文保路的交界处。当然,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聘请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并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严格复原,毕其功于一役,解决“有城无门”的缺陷,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网红打卡点。


   2、勒石再现《程乡胜迹图》《嘉应古城图》。建议勒石刻碑或以灰雕彩绘文化墙的方式,精准高清再现历史上的《程乡胜迹图》《嘉应古城图》,此举同样是增加历史文化名城的网红打卡点。应该指出的是,目前元城广场刻画在地上的嘉应古城图示有误,西门标在中山街是不准确的。


   3、修建古城墙遗址公园及嘉应古城专题展馆。要积极挖掘湮没在嘉应古城金山顶至虹桥头一带的古城墙遗址,要通过媒体和民间收藏协会广泛征集散落在民间或地下的古城砖,可建设由金山顶到周增路一带近800米的古城墙遗址公园为核心,勾起广大市民和游客对嘉应古城的“乡愁记忆”。金山顶图书馆旧址应建设为嘉应古城专题展馆,呈设《清乾隆嘉应州志》所载的古城大型沙盘或《程乡胜迹图》沙盘,滚动播放嘉应古城专题纪录片。


   4、修复重建象征“城脉”的城隍古庙建筑。根据实地勘查的情况来看,首先可轻而易举地恢复后殿(注:旧时称城隍娘寝殿)、中殿,周边均为无人或少人居住的老旧不堪公产房,可考虑统一征拆复建,可借鉴上海城隍庙等地的修复重建经验。


   5、重建有“城标”意义的梅州古牌坊。《光绪嘉应州志》所载的梅城及附郭的牌坊有26座,如果加上有据可考的“人文秀区”“古梅州郡”“古程乡邑”以及节孝、耆德等牌坊则可达30多座,这其中最早的为宋代纪念蔡蒙吉的童魁坊,大多牌坊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内外牌坊几乎所剩无几。最应该尽快复建的有“三坊”是人文秀区坊、古梅州郡坊、古程乡邑坊。因为此“三坊”具有重大人文历史和地理标志之意义,然而此三坊均已消逝在历史云烟中,特别是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两次攻占州城的破坏下,人文秀区坊和古程乡邑坊毁于战火。


   赓续根脉:


   
有关部门要调查摸底并分期修复城内有价值的老宅院如总宪第、进士第、上斐庐,还有一大批散落老街巷且有古建价值的各姓老宗祠、老私塾等,使之变身为书吧、咖啡吧、茶馆、民宿、非遗传承展演馆、国学培训馆、手工艺教习馆等等,开发“姓氏寻根之旅”,打造“国学研修营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