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盲盒营销也应“防沉迷”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747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8-21 10:5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2 17:56 编辑

卡牌盲盒营销也应“防沉迷”
“卡”在“套”中  警惕未成年人沉迷卡牌盲盒 李嘉楹 作

  陆 夷


    一段时间以来,小马宝莉、第五人格、奥特曼等卡牌在很多未成年人中流行开来,有的为了稀有卡牌甚至不惜高价求购,不能不令人担忧。


    卡牌盲盒作为新近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主打的就是随机性、诱导性。而儿童青少年群体由于好奇心强,加上缺乏自我约束,很容易受到诱惑甚至沉迷其中。玩卡牌盲盒,不仅需要“赌运气”,而且由于带有一定社交属性,所以容易“成风气”,造成互相攀比、过度消费等不良影响。对此,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提出鼓励盲盒经营者通过设定抽取时间、抽取金额上限和次数上限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以及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等,为盲盒经营画出红线,用意颇为明显。


    制定规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现实来看,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售卖卡牌盲盒的文具店、小卖店等都在学校附近,上学放学路上的顺手一抽,早已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在一些商店,盲盒卡牌被堂而皇之地摆放在“益智玩具”区域,被重点推荐。与此同时,一些抽卡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乱象,更助长了未成年人的“集卡成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治理乱象不留盲区是关键。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既要高度重视也要积极行动。事情发酵后,相关卡牌盲盒出品方提出,将在商店或者直播间明确展示警示标语,强化自我规范意识固然需要,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在利益面前恐怕只会流于形式。同时,推动净化学校周边消费环境也不失为一种必要之举,有相关部门表示,将在秋季中小学校开学期间开展专项行动,对区域内的盲盒经营者进行检查,值得借鉴推广。


    引导孩子不能盲从是根本。事实上,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些集卡、集邮等收藏爱好,若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无伤大雅,甚至益处多多。因此,对于卡牌盲盒而言,也需要提升孩子的消费观念和分辨能力。为此,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要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设定合理的消费规则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意识,引导孩子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卡牌盲盒固然自带几分神秘,但底色必须是理性消费。让相关行为规范落到实处,既是对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也是对整个卡牌盲盒行业长远发展的负责。卡牌盲盒经营对于行为规范不能视而不见、得过且过,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加强合规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环境,不然迟早要被市场抛弃。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1:14:35 | 只看该作者
“人肉开盒”
       一名15岁网友,因喜欢一部热门动漫里的人气角色,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番言论,引起该动漫另一人气角色粉丝的不满,对她进行“开盒”,并将她的个人信息和照片公布,配以“大家看看嘴贱的人长啥样”“辣眼睛”等文字……中央网信办近日开展 “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在社交平台上对未成年人实施“人肉开盒”等行为赫然在列。有专家表示,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肉开盒”,不但违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还可能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典、刑法。 朱权/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1:4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1:46 编辑

儿童矫牙可别“畸”不可待
“畸”不可待?销售连环套助推低龄儿童整牙热  郜曈 作

     钟 颐

   “儿童正畸千万要趁早”“别等孩子长大后再后悔”“牙齿矫正越早治疗,花费越少效果越好”……暑期是儿童整牙高峰期,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有许多类似的广告宣传,刻意制造“矫牙焦虑”,有诱导消费、过度治疗之嫌。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个“看脸的时代”,渴望拥有一口整齐美观的牙齿,让整个人更加自信,这种需求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正畸并不是简单的美容行为,它还有利于改善咬合功能,维护牙周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正畸市场也随之升温,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过去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正畸,如今在中年人群体中也颇为流行。


  在此背景下,“正畸要趁早”的确不能说全错。通常来说,和青少年相比,成年人代谢更慢,牙齿移动需要的时间更久,这意味着成本更高,生活和工作上也多了些不便。不排除一些家长自身就是成年正畸者,所以更希望替孩子及早干预。但问题在于,“早”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越早越好。


  说到底,正畸是严肃的医疗行为,不能罔顾专业性。前不久,“两岁半幼童竟被要求每天戴12小时牙套”的新闻就引发热议,小小年纪连牙齿都没换,就要白白受罪,甚至还有诊所建议1岁半的儿童佩戴牙套,可谓“整了个寂寞、离了个大谱”。


  过早干预,也是一种“拔苗助长”。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可能适得其反。正如专家介绍,只要不是功能性因素或者骨性因素,不影响生长发育问题,也不需要依赖生长发育潜力来解决,单纯的牙性问题完全可以等到十二三岁再进行矫治。比如,拥挤的牙齿如果过早排齐,其他牙齿萌出后会重新挤歪,矫治时间反而被拉长。而滥用扩弓等矫正措施,可能会影响孩子面部正常发育,甚至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


  总之一句话,寻找最佳时机,才是最科学与人性化的矫治之策。


  无独有偶,同样是“口中生意”,种牙市场也乱象丛生。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劝说患者多拔牙、多种牙,被质疑借此牟利。两则新闻中,有一个共性:利用信息不对称,人为制造伪需求。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口腔医疗服务和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实施口腔医疗服务要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执行有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强制性行业标准。对于那些被念歪了的“生意经”,监管措施要“长出牙齿”,科普工作要扶正祛邪,行业自律要有规可循。


  从眼花缭乱的“补习班”,到“幼小衔接”的无效抢跑,再到敷面膜也要“从娃娃抓起”……某种程度上,矫牙低龄化也是家长们“起跑线焦虑”的缩影。从深层次来看,比起孩子的牙齿,更需要调整的,是家长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1:5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1:57 编辑

让清朗之声驱散低俗之音
    默 达

    日前,网友反映一些有声书存在不雅背景音,引发社会对于相关行业乱象的关注。

    包括播客、听书在内的多种在线付费音频产品也被称为“声音经济”。近年来,这条偏小众的内容赛道正在逐渐走向大众化,用户付费意愿增强,有机构预测2028年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将增长至510亿元。然而,相比直接带来感官刺激的视频直播或是可阅读、易复制的文字,通过声音传播低俗内容相对隐蔽,时常能绕过关键词和画面检测。加之圈子较小、曝光度较低,部分平台对于低俗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主播资质缺乏审核把关,进而滋生出许多“隐秘的角落”。若是青少年误入其中,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恶劣影响,必须坚决纠治。

    监管重拳之下,部分低俗乱象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换一种形式夹缝生存。之前就有擦边主播转型“助眠达人”的例子,警示我们低俗内容需要系统整治。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五类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言语挑逗,发布“软色情”“擦边”“泛黄”内容等行为。既要整治有形的低俗,也要清理无形的垢秽,释放出鲜明的信号。

    一方面,平台应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强化专业资质认证管理,并对违规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必须看到,部分直播平台门槛较低、违规主播被封号后常常“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给监管造成很大压力,应适时建立“黑名单”。一项涉及1400多名网友的调查中,近七成受访者刷到“软色情”会选择直接举报,然而却少见回应。必须完善举报机制,接受公众监督。

    另一方面,从源头整治低俗之音,必须优化推荐机制和流量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平台和行业生态。加大对优质主播、优质内容流量扶持力度,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有利于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坚决制止“流量向恶”和“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避免内容生产走入不正当竞争的误区。

    香暖熏莺语,风清引鹤音。让清朗之声驱散低俗之音,方能推动网络直播和“声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1:5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2:05 编辑

警惕“职业背债”病毒式传播

贷款诈骗 警惕“职业背债人”黑色产业链  简仁山 作

   默 达

   骗贷买车、异地上牌、销赃“洗白”——类似的非法套利模式正在线上线下悄然流传,个别诈骗分子“一夜暴富”后仓皇跑路,却让更多或蒙在鼓里、或心生贪念的“职业背债人”陷入万丈深渊。近日,山东省德州乐陵市公安局侦破一起特大涉汽车贷款诈骗案,也将“职业背债人”及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条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从案件本身出发,犯罪分子首先通过虚增资产、伪造消费流水等方式将“职业背债人”包装成资信良好的“优质客户”,从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购车贷款;随后用虚假的购车发票到异地上牌并立刻转手从而套取现金分赃。事实上,“职业背债人”并不是个新名词,他们甚至暗中形成“背债圈”,利用房产汽车等大额消费,如“背地皮”“背企业”来套取佣金,亟需得到重视和整治。

  

  “一夜暴富”多是陷阱,“走投无路”更应清醒。综观案中出现和网络平台上分享的“背债人”自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误入歧途,听信了亲戚朋友的诱骗“帮”其借贷,最终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时追悔莫及的,如网络段子中提到的“把公司法人这个‘肥差’留给你”;另一种则是走投无路后铤而走险,主动联系中介及其背后的犯罪分子,希求从中分赃的,本质上是用自己清白的征信记录为筹码,希望能通过法律漏洞短期获得大量财富。说到底,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成为“职业背债人”,都意味着和正常的生活说再见,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涉嫌欺诈、骗贷等违法行为,严重则可能锒铛入狱。


  财富不会凭空产生。就事论事,“职业背债人”是在协助其背后的不法分子侵吞他人、银行储户乃至国家集体的资产。目及长远,这一现象的增多反映出当下征信体系存在漏洞,动摇的是信任这一社会基石。更令人忧心的一点是,黑色产业链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扩张和迭代,不法分子通过帖子、群聊、评论区发布“招募”信息引人入套,亦有所谓“行家”表面上分享经验,实则是充当黑中介,拉人赚提成希求早日脱身。这是因为“职业背债人”中许多完全没有偿付能力,即便是上当受骗亦心有戚戚,很难且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寻求脱身,只好将黑手伸向其他“韭菜”,最终演变成另一种“传销骗局”。


  阻断“职业背债”及其背后的黑色产业病毒式传播,首先要截断诈骗团伙的上游,也就是“传染源”,以雷霆手段让背后操纵牟利者付出应有代价;也要打破“信息孤岛”,完善过程监管,避免销售单位和金融机构“各自为战”为不法分子留下漏洞;还要深入社会民生这片土壤,加强科普反诈宣传,特别是对走投无路者加以劝导。如此方能逐步切除这个毒瘤,有效遏制贪婪的种子萌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2:0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2:22 编辑

严惩“黑嘴” 护企前行

   静 子

   

   近日,媒体曝光一起利用自媒体有偿删帖敲诈企业的案例:宋某利用自媒体发布涉企负面信息,并以公关费为名“有偿删帖”,10个月敲诈多家企业共172万元。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20万元,责令退还多个被害单位损失共计150万余元。


    企业苦网络“黑嘴”久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公众平台制造、传播涉企谣言,对企业实施敲诈勒索、损害商业信誉等犯罪,以网暴企业牟取非法利益,严重侵害了企业合法权益。有数据显示,仅今年5月份,北京属地重点网站就受理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信息5.6万条,其中有效举报信息2.4万条。无奈之下,一些被敲诈企业选择“破财消灾”。此前就有企业爆料称:“公司每年要维护与上百家自媒体的关系,大部分年合作金额从五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不交钱就可能被黑。”


    “按键伤企”,不仅是企业之痛,更是市场之痛。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而频频遭恶语中伤的也是民企。有账号恶意解读某饮用水企业股权结构、产品包装图案;有账号歪曲捏造事实、恶意诋毁某品牌汽车质量和该汽车企业、创始人形象声誉……这些“黑稿”借助网络造势迅速传播,伤害企业、污染营商环境、殃及就业,贻害无穷。


    清朗网络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整治营商网络环境,难在哪?“堵点”是多方面的。比如,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从过往案例看,杜撰“黑稿”的自媒体账号大多会被禁言或关闭,等风头一过就“换个马甲再复出”,而被无辜中伤的企业则面临漫长的维权之路。再比如,部分自媒体账号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行敛财之实,给有关部门的办案带来了不小挑战。如何严格界定各自的行为边界,考验各方智慧。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容不得“键盘侠”通过歪曲和抹黑伤害任何一家企业。从“两高一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到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再到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暴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典型案例,一系列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指导性的举措彰显了依法严惩“按键伤企”行为的坚定决心。更进一步,包括网络平台在内的各主体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以看得见的变化助力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2: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2:26 编辑

电信行业的电推骚扰更属不该
不胜其扰 一些来自“官方”的电话推销亟待规范管理  简仁山 作

   钟 颐

   

   刚接了一个非10086电话,就收到10086系统发来的验证码,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挺奇怪?


    最近,周女士就经历了这一幕。对方自称“官方客服”“赠送流量”,但发过来的短信却显示,其正在通过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办理业务。对此,电信客服则表示,不要相信任何非10086打来的电话。事实上,不少人将此类验证码告诉推销员后掉进了消费陷阱——“说是赠送,其实就是暗中为用户增订套餐。”各种精心设计的话术,主打的就是一个神不知鬼不觉。


    这类让人不胜其烦的电话推销,俗称“外呼”。据内部人士透露,通信运营商一般有直销、代理和电子渠道三种运营模式,外呼大多属于第二类代理渠道。


    基于以上种种细节,大概可以拼凑出背后的链条:一些代理商顶着官方的名号,利用其工作权限,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连哄带骗地让人“办套餐”,吃相相当难看。由此来看,上述“官方”的说法不一致,就颇为耐人寻味。试问,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用户如果遭遇诱导消费,运营商怎么可能毫不知情?这样的骚扰电话屡屡得逞,到底是技术过人,还是默契使然?


    前车之鉴,值得谨记。早在2019年6月,广西两家公司招募员工,冒充运营商客服进行电话营销,诱导欺骗用户办理业务,后经曝光,当地运营商承认,两家公司均系实体渠道合作商,存在监管不严问题。2021年,“通信代理商贩卖个人信息40余万条”的新闻,也将隐私保护这个老话题推到了台前。相较于其他领域,来自电信行业内部的电话骚扰可能更具迷惑性,也更属不该。


    就事论事,说运营商完全放任,恐怕并不公允。比如,调查发现,运营商也会处罚投诉量大的渠道合作商,并设置了“同一被叫一天最多拨打3次”等一系列外呼限制。然而,由于利益上的捆绑,这种“一荣俱荣”的关系,很难不让人质疑,运营商对此类乱象的治理,到底能拿出多大的决心。正如广东省消委会表示,通信运营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部分运营商客服素质不佳,未按规范流程办理业务等,尤其是与第三方合作时,未对合作方进行充分审查,或未签订严格的信息保密协议。


    眼下,电信行业竞争的激烈有目共睹。运营商若是将压力传导给代理商,营业员为了缓解绩效焦虑,就难免诉诸“主动出击”,追求“能快就快”。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正当权益都不容侵犯。长远来看,任何无视契约精神的“镰刀”,迟早都会变成一记伤害自身发展的“回旋镖”。


    信息时代,公众苦骚扰久矣。即便是运营商自身,也不可逾越边界。早在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就明确要求,不允许提供商业营销类电话呼出服务。今年7月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商业性信息或者拨打商业性电话。对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营销套路,甚至是“里应外合”的恶劣行径,相关部门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让第三方监管发挥出应有效力。


    当然,根治外呼之疾,还需强化“内治”。一方面,运营商的内部管理不能手软,要加大对外呼推销的整顿清理;另一方面,也要从改善自身经营入手,切不可将盈利压力层层转嫁。希望在各方期许下,在法治框架内,多一些“耳根清净”,少一些“狂轰滥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2:2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2:29 编辑

理性看待中药餐饮“出圈”

心理安慰 中药餐饮火出圈  杨佳 作
    静 子

    中药乌梅汤、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一段时间来,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席卷餐饮界。年轻人喜欢的食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光环,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

    “脆皮”青年,积极“自救”。从入手“熬夜水”“阿胶奶茶”,到光临“养生咖啡”店,再到如今品鉴各种“中药+餐饮”新滋味,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当代年轻人正身体力行地成为养生消费主力军。据2022年发布的《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7%。与此同时,以中医院为代表的“吃苦”之地,也逐渐变成了可以治愈部分年轻人“脆皮”身体和“脆弱”心灵的养生福

    中药跨界食品,凭何“出圈”?必须承认,当代很多年轻人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加之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这些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的网红食品,不仅承袭了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还以新奇的形态和口感突破了年轻消费者对传统中药的刻板印象,“出圈”亦在情理之中。然而,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生机固然令人欣慰,但也要正视围绕中药餐饮的合理质疑。

    首先,食补不能乱补。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的体质也存在诸多差异,适合的配方自然有所区分。正因此,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健康与味道之间做好平衡,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为此,有消费者发出疑问:“中医忌寒,罔顾食物相生相克的中药冰淇淋真的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吗?”其次,高昂定价是否合理。一个中药冰淇淋38元、一个中药面包52元,相较于同品类商品,打着养生标签的中药跨界食品显然价更高,部分消费者也只能“浅尝辄止”。因此,“中药餐饮是养生还是智商税”的争议声不绝于耳。

    新赛道更需“心”守护。当前,部分商家加上药材就宣称有药用功效、并且扯上“中医药”大旗的做法是极其不严谨的。不仅如此,一旦消费者短暂食用后觉得无效,甚至感到身体不适,就容易变成由中医药来“背锅”,这可能会加深一些人对中医药的误解。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中药+餐饮”新赛道需要社会理性看待、正确引导。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确保中药跨界食品的卫生、质量与安全。另一方面,商家也要做到诚信经营、创新发展,切忌让营销噱头伤了中医药的千年口碑。

    养生在于平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那些寄望于通过中药餐饮改善健康状况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食补”虽好,但要先明确自己的体质并据此进行科学养生,这样才更符合中医的中和之道。此外,改善健康状况是一场持久战,离不开长期践行的养生观念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2:3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2:53 编辑

车市营销不能“黑化”

“按键伤企” 车市“黑公关”猖獗乱象须整治  杨铭 作

   钟 颐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卷”,频频引发热议。为了走出流量焦虑,高管纷纷走向台前,“下场”直播带货。令人遗憾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一股上不了台面的暗流也在涌动,其中就包括人们并不陌生的“黑公关”。

   一毛钱一条评论,几万元就能造热搜;来源不明的汹涌“水军”,瞬间就能攻陷评论区……据媒体调查,在抖音、新浪微博等信息平台上,一些企业通过视频、评论、网文等手段大行造谣、抹黑、谩骂之事,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网络黑嘴”其害尤甚,这主要源于两方面的不对等:一是品牌塑造非朝夕之功,但一次“按键伤企”就可能让多年努力毁于一旦,有时花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二是“我在明敌在暗”,评论区的负面舆论一旦形成,作为源头端的评论者往往立即删除评论或注销账号,难以溯源。可见,违法成本之低,加之背后的利益交易的隐蔽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取证难度大、维权成本高昂。某中部省份车企公关部负责人就表示,为了对冲负面热搜,企业每年不得不花费数千万元资金。

   在此种情况下,车企一句“清者自清”,多少有些无力。今年6月,有集团发布《关于共同杜绝网络暴力,维护良好舆论环境的倡议书》,有车企掷出“500万黑公关悬赏令”,头部企业动作不断,个中紧迫可见一斑。但整治“网络黑嘴”,显然不能只靠企业“开炮”。无论何种形式,无论哪个行业,


   “黑公关”都令人不齿,不仅有悖商业道德、挑战相关法律法规,还败坏行业风气、损害公平竞争,迟早会反噬自身,也必须付出相应代价。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并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小牛说车”等账号因故意夸大歪曲事实,抹黑诋毁汽车企业及其创始人,被依法依约关闭,释放出鲜明的震慑信号,若是顶风作案,只会踢到钢板。清朗网络也是营商环境,在打击整治的基础上,也需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也为汽车行业提了一个醒。在笔者看来,对于网络“黑公关”、拉踩式营销,行业内部有必要加强约束,摒弃“零和思维”,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毕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崛起并不容易,与其无谓内耗,不如以技术创新破局,合力开拓增量市场。

   

   正如一位高管所说:“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2:4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21 12:47 编辑

不容“饭圈文化”侵蚀赛场
“饭圈外溢” 警惕体育“饭圈化” 李哲琳 作
   王庆峰

   近日,微博站方发布消息称,对近两日在相关赛事讨论中存在的拉踩引战、恶意攻击等行为,共清理违规内容12000余条,300余个违规账号视程度予以阶段性禁言直至永久禁言处置。

  这里所指的相关赛事,主要指8月2日晚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陈梦与孙颖莎的巅峰对决。这本是一场激情四射的体育盛宴,但部分观众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他们以类似“饭圈”的做法为运动员应援,上演“粉丝追星会”,甚至为另一方的失误喝彩,引起观众不满。

   

  在《我是你的粉丝》一书中,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年走向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曾有这样的人生体验,有人崇拜科学家,有人追娱乐明星,大家都是“Fans”,同样向一个人投射情感、目标与价值,可是“饭”与“饭”之间大相径庭。有的人,能够辩证看待偶像的优缺点,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有的人,则是迷失到“饭圈”里,过度投入了情感乃至不务正业。


  就拿体育运动来说,正常的体育爱好者,也会喜欢某一个运动员,但更多地是喜欢其身上传递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偶像赢了当然开心,输了也会尊重对手。“饭圈”则不同,在这个以爱为名的“圈”里面,大家在彼此的情感认同中愈发狂热,不仅“无理由、无原则”“不分青红皂白”支持自家“爱豆”,还要口碑站队、踩一捧一,“一言不合就开撕”,甚至恶意造谣攻击对方。邓亚萍就对此批评,“都是中国队的,只讲喜欢谁,不用攻击谁”。


  “饭圈文化”原本主要发生在娱乐圈身上,这几年也有向体育圈蔓延之势。有的“私生饭”非法获取运动员行程信息、房间信息,经常性跟机、跟酒店并上门直播;有的不理智粉丝追逐堵截、怼脸狂拍运动员,毫无边界感与分寸感;有的从个人好恶出发无端质疑裁判、挑动对立,在网上谩骂、控评……不少运动员也饱受“饭圈”之苦,如全红婵的粉丝曾经怒斥裁判压分,樊振东曾因身份证号被恶意传播发文维权,王楚钦曾恳求粉丝不要再蹲点跟拍。


“饭圈”破坏清朗网络生态,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也危害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深恶痛绝。今年召开的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曾表示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在巴黎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活动座谈会上,中国乒协也要求运动员自觉抵制“饭圈文化”。从各个网站平台到职业运动员,也纷纷表示对“饭圈”的抵制态度,那些失去理智的粉丝,应该醒一醒了。


   奥林匹克的竞技场,是大家关注体育、热爱体育的一个切口,而不是“饭圈”的地盘,更不容“饭圈”控场。真正的关注和支持,应该是在赛场边、看台上、屏幕前为他们加油鼓劲,保持对规则和对手的尊重,全身心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