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广州独立书店:城市里隐秘的精神角落
“在一个时代,我们与精神同契者共进退,这是所有独立书店的可能性。”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所说的这种可能性,在广州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坚韧地生长开来。
近些年广州新开了不少独立书店:留灯书店、读旧书店、不安分书店、拾遗旧书店……有着28年历史的博尔赫斯书店在2021年底开了一间文学部分店,同龄的浩天书馆也计划开设古籍分店,它们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根据《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2020年,全国关闭了1573家书店,而新开书店达到4061家。在很多人眼中并不赚钱的独立书店为何能不断开新店?
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广州的几家独立书店——
浩天书馆
书是永恒的事物
创办于1994年的浩天书馆,至今已有28年历史。期间七次易址,最后驻守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一条小巷子里的旧小区——刘家巷6号。
浩天书馆正门
一个下雨的午后,记者穿过闹市,一路曲曲折折寻到这家店。店门紧锁,敲了许久方有人应答。
步入书店的刹那,仿佛时空穿越:1956年泛黄的海报、边缘布满灰尘的蓝色吊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缝纫机……旧书的味道弥漫,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里放眼望去皆是书,大多按照年代划分摆放,古籍、1990年前的书、1990年后的书。
店主吴浩是广州人,只有中学学历,却已在图书行业耕耘了近四十年。如今他已满头银发,与记者交流时,费力地在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切换——典型的老广阿叔形象。
浩天书馆主人吴浩
“浩天的前身是书坊。”吴浩介绍,书坊是旧时自编、自印、自售书籍的地方。浩天书馆里有一本《谈吐艺术》,发行于1979年,是吴浩当年做“知青”插队于从化鳌头公社时,在农舍里自编、自印的,然后拿到越秀区北京路新华书店门前摆地摊销售的油印本。此前他还编印过《名人格言》,200册,不到一天销售一空。
当年书籍和娱乐活动都不多,遇到好书的读者会眼前一亮,正如高尔基说:“他们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种旺盛的求知欲让读者愿意掏出五毛钱买下成本仅有五分钱的《名人格言》。
“那个时候卖书是非常赚钱的生意,一天就赚了90元之多,相当于自己在农村一年劳动工分的收入。”尝到甜头的吴浩一头扎进旧书行业,转眼就是近四十年。小小的浩天书馆,浓缩了他一辈子的心血。
书馆里的书很多都是吴浩从天光墟淘来的,“我这一生不但喜欢与书打交道,而且还喜欢逛集市。浩天书馆里三万多册的藏书,大部分都是我多年如一日走遍羊城每一个天光墟所换来的。”
与旧书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吴浩,收购了大量的古籍,这些书被单独放在店里的玻璃书柜中,有一部分为他自留,不对外销售。“等疫情好转,我就开一个专门的古籍分店,我看好古籍市场,现在国家都很重视古籍的出版。”
浩天书馆一角
除了古籍,旧书中的连环画是吴浩最珍视的宝贝之一,“连环书是经典,因为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过往故事。”这些书也比较受读者欢迎。除了旧书,书馆里有大量旧物摆件,车票、粮票、三轮车票、电影票等。
这些小物品深深吸引了读者喵哥:“尽管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看到这些东西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看着这些从没见过的东西,觉得特别新奇。”还有读者留言称,看着书馆里那一张张戏剧院的老旧剧场票,仿佛看到当年戏台上的风花雪月。
浩天书馆一角
店里的客人,除了一直以来的熟客,也常有游客慕名而来。“有的学生特意来这里寻找永恒的事物。我觉得书就是永恒的,因为知识永远都不会过时。”吴浩说。
开书店必须要考虑营生问题。如今实体书店仅靠线下的销售很难维持,有时候书馆一个月的销售额还不够缴纳5000元的租金。2022年3月,吴浩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浩天书馆”,不定时分享书店的故事和最新动态,只为吸引更多读者。
吴浩有一个女儿,但并没有接手经营的意向,他说:“只能说有我一天,书店就会一直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