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7-1 16:28 编辑
这个村子有何魔力?竟能让慈禧太后赐名“广东第一村”
来源: 大雾旅游
在岭南,最具广府韵味的古建筑就数锅耳屋了——屋顶两侧各筑有一道高高隆起、状如锅耳的山墙,一如江南徽派建筑的马头墙。 有人说它出自清朝官帽的锅耳形,而修建锅耳式山墙,除了防火的功能外还多了一层读书做官、官运亨通的寓意——显然它并非平头百姓可以随便修建的,首先你得要有功名,而且还得按官职大小来区分,这官做得越大,锅耳墙也就能建得越高,其装饰也就自然越漂亮。于是在民间锅耳墙又被称为“鳌鱼墙”,并由此引申出“独占鳌头”的意思。所以这种锅耳屋,昔日大多是官员的府邸、宗祠、神庙或书院。
大旗头的“锅耳”够大够威武!
但是让人称奇的是,岭南规模最大的锅耳屋古建筑群,却偏偏建在一个小村落——佛山三水大旗头——它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以五座祠堂和家庙为前列,前后相连、左右贯通,200多座一式的硬山顶锅耳屋坐西向东呈梳式布局,整齐划一,规模宏大,历经120多年的风雨,至今你仍能感觉到它曾经显赫一时的豪气。 如此规模的锅耳屋建筑群,何以会建在这昔日的穷乡僻壤,而成为一座普通民居的村落呢?
从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说起 古村落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开基始祖郑康泰,因村旁河涌建有一座大桥而叫“大桥头”。清道光年间,村里终于出了一个“名人”郑绍忠。 郑绍忠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原名郑金星,是当地郑氏家族的第六代世孙,因自幼家境贫寒,加上吃得多而人称“大口金”,故又名郑金。
他大字不识一个,但身宽体壮,自幼习武好斗,年轻时因争强好胜失手打死一道士,衙门追捕,不得已加入了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农民起义军。 清咸丰年间,当起义军在信宜建立“大洪国”时,郑金被封为大元帅。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兵围剿“大洪国”,想不到他倒戈相向,杀义军首领归顺了清廷。从此他改名郑绍忠,组建“安勇”军追随左宗棠镇压太平军,因清剿有功而得左宗棠保举,先后出任连、韶、南总兵和潮州总兵,并得清廷黄马褂赏赐。
清光绪年间,郑绍忠被提拔为广东陆路提督,跟着两广总督张之洞参加了中法战争,在援闽海战、助战台湾和举荐冯子材、收编刘永福黑旗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均有建树。他还积极协助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建造铁甲船舰,组建广东水陆师学堂,光绪十七年(1891年)被张之洞举荐钦命为广东水师提督,镇守虎门要塞,成为中法战争中的一员骁将。 从一个乡间习武好斗的“小混混”到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演绎了他颇为传奇的一生。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郑绍忠被赏加尚书衔,并赐“寿”字、大锻帽缨。当慈禧太后得知他家境贫寒,母亲去世后回乡守孝时也只能“蜗居”在低矮的泥屋后大受感动,当即赐银6万余两,懿旨在其老家大桥头修建锅耳屋。 于是,一组规模浩大的锅耳屋建筑群,就这样突兀在这片穷乡僻然的田间地头,成为岭南独一无二由慈禧太后所赐建的古村落。
广府古村落的代表作走进古村落,首先看见的是村前象征“文房四宝”的风水布局:半亩鱼塘寓意洗墨池,鱼塘边的三层文塔则代表着毛笔;塔下有两方石,小的如“印”,大的如“砚”,取名墨砚墩,象征着砚台;而祠堂前麻石铺设的广场则被喻为纸——因为当年郑绍忠大字不识几个,功名全靠武力打拼出来,因此他希望以此来启迪后人,崇儒学文,读书做官。
如今文塔里仍供奉着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还会有家长来这里“开笔”,或是为孩子的学业祈求顺利。 麻石广场后面,一字排列着五座祠堂和家庙——“振威将军家庙”、“裕礼郑公祠”、“建威第”、“郑氏宗祠”和“尚书第”。其中以左侧的“振威将军家庙”最具特色——它砖木结构,花岗岩石和水磨青砖砌筑,开间11.7米,属四合院式建筑。檐廊、头门、天井、大殿,天井行廊,形成通透的厅井空间,饰以石刻、木刻、砖雕和灰塑等装饰工艺,门口楹联“振兴粤海,威武南天”,虽历经岁月多已残旧、斑驳,但仍多少透露出昔日曾有过的风光。
在祠堂家庙的后面,便是五列整齐划一、让人惊叹的锅耳式山墙古屋群。 它们呈梳式布局,前后相连,左右贯通。每一单元均为广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结构——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天井“早已不知下落了”。侧是行廊及厨房,厅堂以木趟栊与天井相连,山墙顶均为锅耳式封火山墙,立面则开窗少且小。屋群之间狭长的巷道,全以条石铺砌,设有下水道,前低后高,使得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后,便会通过被称为“金钱眼”的下水孔泄入暗渠而排入水塘。
据村里人说,锅耳屋兴建百年,排水系统还从来没有淤塞过,即便是暴雨季节,村里也从没发生过水浸街的现象。
另外石板街前面修有门楼,后面则是堵死的,如遇窃贼匪患,只要将门楼上的铁闸一落,整个村落就变成了一个防守坚固的城堡——防火、防水、防盗,100多年前的古民居便有如此巧妙的构思和布局,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振威将军家庙的石刻石雕精妙绝伦
多少有些让人失落的“广东第一村”
不过据说这片规模宏大的锅耳屋建好后,郑绍忠却并没有住在这里,他将房子全部分给了村里的族人,自己则仍居任上——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病逝虎门,终年62岁。
落叶归根,郑绍忠归葬在村西南向的老虎岗,因墓葬旌旗猎猎,从村里远眺如大旗飞扬,于是后人便将村名从大桥头改为大旗头——传承至今,成了岭南一座独具魅力的古村落,2003年它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列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因为是广东第一个入选的古村落吧,所以人称“广东第一村”。
不过如今感觉起来,它多少让人有些失落,空荡荡的一排排锅耳屋竟没有一户人家,除了村前的祠堂和家庙里坐着几个闲聊的老人,整个村几乎就是一个“空村”——人们都搬出了古村屋,而失去了鲜活的村人生活的古村落,又有多少考量体验的价值呢?
当年慈禧太后所赐“寿”字条幅郑绍忠将其用樟木刻成了一个两米高、一米宽的“寿”字挂在尚书第,成了郑氏家族的传世之宝,如今仍收藏在三水博物馆,他还问我有没有听说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当年慈禧太后其实有两件,其中一件就赐给了郑绍忠,只是“早已不知下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