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留得残荷听雨声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42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3-2 12:01: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日友游玩拍张残荷照发给我欣赏,第一感觉就是想到林妹妹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红楼梦》四十回: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黛玉所言的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义山是他的字,很多名句如“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皆出自于他。

  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在原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原是“枯荷”,至于为什么到了红楼梦里被改成了“残荷”,这是个谜了。
  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诗人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

  一直以为,荷的美只留存于夏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的。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零落孤寂。

  友一张照片,却不经意那一池的岁寒枯黄。一片没有张开的残叶,一支饱含着籽实的莲蓬,反而具有了一种荷盛开时所没有的美。虽然是秋水深寒,枯寂无声,却仿佛看到一颗洁傲的灵魂在盛开,在跃动,在幽香。
  任意的垂败,勾画出不同的几何形状。一种简单的美,如此轻易地触动了心弦,一份了悟的美丽。

  将身体打坐成禅,不如将心打坐成禅。真正的禅不在佛前,而在心底。身体可以经历风雨的历练摧残,灵魂却蒙不得半点风尘。坚守着一份生命美丽的本质,清美的傲骨,残缺的韵意,在深秋的湖里无意雕琢却成了一处撼人心魂的风景。

  深秋再至,满眸的繁华已无踪,看到的却是半是萧条,半是如诗的残荷清骨。疏影横斜,一支残荷自然的折倒在湖水之中,裸露的轮廓不经意简单形成。

  残荷的枯败里藏驻着一种不折的神韵,一种淡定不惊的气场。当生命不再有了耀眼的花衣,依然以清香的筋骨伫立,好一幅残缺的美卷。

  定然枯谢,依然在静水里将心打坐成禅,依然挺立着清高的媚骨。定然有一天一切尘泥于水底,也为这尘世开过一朵慈悲柔情。

  貌似萧条遗憾,却有一缕若有若无的暗香浮动。若我心静,天地便寂静,嚣闹的尘事又耐我何?波澜不惊的心境,一颗有信仰的灵魂,总会彰显出不一样的芳香。人生有涯而岁月无涯,心简单了,世界就不再繁杂。
  花开不语,花落不伤,不泪不哀的面对轮回,是一种真正坦然超脱的境界。一缕秋风吹,一瓣荷花落,仿佛诗中,仿若梦里。

  一朵残荷谢流年,这里的‘谢’,既是一种春去秋来自然的凋谢,更是对岁月赐予了一份生命之美的感恩之意。一朵残荷静立水中,更加令人珍惜那花开花谢倏走的流年。或许,世间本没有繁华可以留住,相逢时互投一抹微笑,便是不朽的传奇了。

  心若没有悟道,有些风景是看不到心里的。老了,生出孤独的美感与凄清的味道。守着一杯清茶,一盏孤灯,几本闲书,几本书法孤贴……足够了。人生要的太多也是缺失,太过完美也了无趣味。那稍显残缺的人生便是这秋冬里的残荷。
(文:陈光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