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生涯戎马间 情牵故里赤子心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7846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5-12 12:07: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5-12 12:14 编辑

半世生涯戎马间 情牵故里赤子心


      悠悠古村传新韵,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一片岁月静好。

      提起从村里走出的骁勇善战开国中将曾国华,村民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转头,早已寻不见烽火硝烟中将军的身影,但那段峥嵘岁月似眼前的故居般安静而浑厚。


      一方将军之乡,一片故里土地。随着曾国华故居的全面修缮布展,他的骁勇善战、他的传奇故事、他的家国情怀……为更多人传颂四方。曾国华戎马倥偬四十余载,百战沙场、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从山沟里的一名放牛娃成长为一位人民军队的优秀高级将领。


     将军风范,浩气长存。曾国华为人民解放、为民族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情怀,是五华人“硬打硬”精神最好的诠释。其故居更是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郭思敏 江连辉


      从戎报国


      从放牛娃到将军 百战沙场屡建功勋


      步入古朴庄重的“曾国华将军故里”门楼,不远处有一座赤墙黑瓦、朴素无华的传统客家院落,那就是曾国华故居。


      曾国华在这里出生,却不在这里生活,他坎坷的童年经历令人为之心疼。


      由于家中人口众多,一共有兄弟姐妹12人,曾国华排行老十,生存维艰。父亲曾文山在他3岁时只好忍痛卖给隔壁村的吕家作养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饱尝辛酸。


      性格刚毅的曾国华渴望改变命运,他自幼喜好武术,练出了一身强健的筋骨和身手。他11岁进学堂,断断续续上了3年学,识了不少字。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练武读书,生活虽然艰苦,但也苦中作乐。


      直到1924年,这一年是曾国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那年曾国华14岁,在山上放牛的他,得知北伐军在龙川县老隆镇境内征兵,毅然丢下手中牛绳,冒雨步行十几里到老隆镇,报名当兵,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1926年,16岁的曾国华随北伐军讨伐山东军阀;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红军中一员英勇善战的骁将。


      全州战役、遵义战役、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役、四平保卫战……曾国华故居内,他参加各个战役的英勇事迹罗列在眼前,令人心生敬佩。


      事实上,曾国华所经历的战役远不止故居内所展示的。


      从家乡五华出发,曾国华以一个放牛娃走进革命队伍,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中央红军反“围剿”战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参加了著名的遵义战役、东渡黄河战役、平型关大捷、三打灯明寺、郯城大捷、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解放东北、广西剿匪、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大小战役100多场。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人民空军的创建。


      “曾国华将军的革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革命成长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史。”五华县委党史室主任古江南说,曾国华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文韬武略真儒将,胸中藏有百万兵。曾国华纵横沙场的英勇事迹为后人所称赞,多少次的血与火考验,炼就他的坚毅与不屈,勇敢与果敢。


      40多年的戎马生涯,曾国华功勋卓绝。1951年11月,曾国华奉命从陆军转向空军,他开辟了人生另一处“战场”,续写了作为军人的荣光。


      从驰骋沙场到翱翔蓝天,曾国华走过了光辉而传奇的一生。1955年,曾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铁汉柔情


      战场上的虎将 却是儿女眼中慈父


      行走在曾国华故居内,红色印记俯拾皆是,仿佛又让人看到了曾国华英勇战斗的身影。


      故居一角,摆放了相关书籍,其中一本《曾国华传》频频被参观者取阅。


      “曾国华被炮弹皮击中下颚……当时没有手术刀、没有麻药,也没有消毒酒精,卫生员从老百姓家里借来菜刀,让两个战士把曾国华摁在地上,用自带的白酒消毒,用菜刀割开伤口,把弹皮取了出来……”


      笔者翻阅《曾国华传》时看到这段描述,不禁眉头紧皱,他当时是忍受着多大的疼痛。但硬汉曾国华不仅不喊一句疼,手术结束后他一边擦着大汗,还一边开玩笑说:“这像不像杀猪啊!”可见曾国华的勇毅为常人所不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曾国华多次率领将士与敌军展开殊死的肉搏战,没有子弹了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抱在一团扭打。


      以一当十的生死决战,生死悬殊的肉搏战,造就了曾国华豪情万丈、铮铮铁骨的硬朗形象。但他也有心软如棉、铁汉柔情的一面,那就是他不为常人所知的慈父形象。


      日前,笔者连线了远在石家庄的曾国华长女曾林辉,谈及父亲,曾林辉用“慈父”“疼爱”“和蔼”等词来形容他,与曾国华在战场上的虎将形象大不相同。


      “听闻过我父亲的事迹,给人第一印象是不怒自威。其实在家里,他对我们不严厉,反倒是疼爱有加。我记得小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饭是分餐,每个人的用餐量是分好的,父亲每次都把他自己的菜夹给我们,自己餐盘里就所剩无几了。”曾林辉回忆道。


      受父亲影响,1968年,曾林辉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兵那几年,曾林辉一直与父母亲书信往来。


      “一开始我都是写‘亲爱的爸爸妈妈’,但每次回信都是我母亲回,没看到父亲的回信。有一次我只写了‘亲爱的妈妈’,我母亲就问我为何不提父亲?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写的每一封信,父亲都一字一句仔细看、反复看,甚至都会收藏好。”曾林辉说父爱无声,他总是默默地付出。


      曾国华对亲人的爱默默无声,对战友的感情亦是如此。


      曾林辉告诉笔者,2013年她参加校庆活动时,一位男同学告诉她,曾国华曾到他家中看望过。这时曾林辉得知,曾国华与这位同学的父亲是昔日战友,时隔多年后曾国华才知道战友牺牲的事情,便立马到战友家中慰问。


      “这件事我印象很深,父亲从没和我们讲过这些,也没提及过自己的功勋,偶尔我们问他打仗的事情,他才忆苦思甜讲一讲。”曾林辉说,父亲重感情、念旧情、讲义气,让她心生敬佩。


      让人意外的是,曾国华对子女没有过多的要求。“很多人认为,像我们这种军人家的孩子,父亲会对子女要求很高,但我们的父亲没有。反倒是父亲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将他自身的忠厚、善良、直率的品质感染了我们。”曾林辉说,父亲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五华人,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五华阿哥“硬打硬、实打实”精神。


      回到故里


      故居全面修缮 成为五华一张红色名片


      一张书桌、一张床、一双鞋、几件衣服,这是曾国华留在故乡为数不多的几样东西。


      人怀故乡情,心有千千结。尽管身在千里之外,但曾国华对家乡亲人牵挂之情始终没有改变,多次凭着儿时记忆的家乡地址,给老家亲人写信,可惜石沉大海,直到1950年2月才跟家里联系上。


      “据曾国华的亲属口述,1950年10月曾国华到福建出差,顺道回到阔别26年的家乡岐岭。1960年,奉命到兴宁机场检查战役装备时,他又一次顺路回家探望亲人。”古江南说,走出大山的将军,只有两次返乡行程。


      雁阵惊寒,声断长乐,一代将星陨落。1977年12月31日,曾国华突发脑梗塞昏迷,1978年1月3日病逝,享年68岁。


       “曾国华一生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革命、忠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五华人民心中耸立起巍峨丰碑。”古江南说,其故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华县深刻意识到,名人故居不只是一座房子,它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


      2020年,五华县委、县政府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对曾国华故居建筑物进行保护性的维修,最大程度保持建筑物原有的历史风貌,使文物建筑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曾国华故居的修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本体修缮,包括对墙体、梁体、砖瓦等修缮;第二部分是对曾国华将军戎马一生的传奇历程进行布展,分为8个部分,图文并茂再辅以视频、灯光等,让参观者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将军一生革命历程。”岐岭镇宣传委员张想介绍。


      一砖一瓦,无不镌刻着曾国华将军峥嵘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今,曾国华故居修缮一新。每天房前屋后人头攒动,一批又一批的人慕名前来参观,伫立观瞻故居陈列的每件物品、每张照片和一册册泛黄的书页。


      住在曾国华故居隔壁的村民曾巫高兴地告诉笔者,得益于故居修缮,新修的道路通到了他的家门口。“如今斯人远去,故居还在为我们当地百姓造福,他是五华人民的骄傲。”提起曾国华,村民们滔滔不绝,频频竖起大拇指。


      迎着太阳走在红色栈道,两旁婆娑的路树往远处延伸,修缮完好的曾国华故居在田野中显得格外亮丽,成为村里最美风景线。一年前故居周边“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还,取而代之的是人行绿道、休闲小公园和红色栈道。这些都是曾国华故居修缮带来的变化。


      “真的没有想到,父亲的故居修缮得这么好。我们姐弟作为曾国华的后人和散居南北的五华游子,感到很欣慰,感谢党委、政府和家乡人民对将军的缅怀和牵挂。”提及故居的修缮,曾林辉动情地说道。


      她坦言,“这十几年来,我整理父亲的事迹,帮助撰写《曾国华传》,让我对家乡五华有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姐弟们才找到归属感,就是这份对家乡的感情。”


      英雄远行,土木安在;故土情结,乡愁依依。


      探访曾国华故居结束时,凤凰村已万家灯火。看着一派祥和热闹的乡村景象,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12:0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5-12 12:21 编辑

   

半世生涯戎马间


      故居名片

      曾国华故居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坐南向北,五开间三堂两横屋一围龙。共有40个房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墙体灰砂夯筑,木樑构架,悬山瓦顶,赤墙灰瓦,见门廊宽阔。门前立两根方石柱,承梁托架,配以彩绘雕花,色彩庄重。故居大门、门槛、门柱、廊柱、墙角柱、柱础、檐头、天井唇等均以石打制,坚实耐用。屋顶梁架粗实,瓦堆叠实。天井用鹅卵石铺就,上堂设拜台,供后裔拜祭。


      故居建筑面积大,全屋虽历160多年岁月风雨,仍结构规整、气势雄伟。经修葺一新后的屏风梁柱,雕刻彩绘,饰件精美、精致,让人赏心悦目。厅堂宽阔,显得高朗,天井错落,光亮风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该故居先后被公布为五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五华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修葺一新的曾国华故居,不仅是将军众多感人至深的传奇革命生涯的有力见证,也成为五华县乃至梅州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重要场所。


     ■相关


      红色家书里的


      真情流露


     曾国华少小离家,踏上革命征途后思家思乡心切。


      1937年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他就提笔连续给老家写了两封信,可惜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随后部队转战南北,离家乡越来越远,他只好强压下寻找家人的念头。


      直到1950年2月跟家里联系上。那时候曾国华正在广西剿匪一线,军务缠身。在接连收到家乡岐岭的二哥曾玉圣两封信后,3月他才从时间缝里拿起笔给家里写信。信里,曾国华向父兄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告知家人自己已结婚,妻子刘时铁也是军人,他们有了3个孩子,并寄回津贴给父亲祝寿。


      同年5月初,二哥曾玉圣又给曾国华去信,说自己受训,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欠政府的粮食。曾国华在百忙之中给家中亲人写了回信,信中云“……兄去受训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是改造和提高自己的宝贵时间,应抓紧此机会努力学习,增长革命智(知)识……今天全国大陆虽已解放了,但因国家人民遭受长年的战争灾难,破坏创伤是相当深重的。同时,还正在肃清蒋匪残余力量时,因此中央号召我全国人民集中全力继续支援战争,争取全部胜利,恢复生产建设,省衣节食度过战后困难,这是我全国人民的神圣任务,每个中国人民皆应尽力为之……”


      曾国华在信中鼓励兄弟受训是好事,是改造和提高自己的宝贵机会,应抓紧此机会努力学习,增长革命知识。叮嘱家人要自力更生,省衣节食度过战后困难,支援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在信中解释家里为父亲诞辰时一切简朴,不应过分铺张,以免产生不好影响,更不应请客,接受百姓送之礼物。同时,把国家发给他的军属救济粮货金伍拾万元(旧币)全部寄回家中救急。


      曾国华提到有请假回家探亲的想法。这封红色家书虽历经近70载岁月,但仍被完好保存下来。文字平淡朴素、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曾国华将军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细细品读,不禁为将军高尚的革命情操所震撼和感动。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