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烧火龙的介绍: 烧火龙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至今有300年历史.
“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
关于这一古老民俗活动的传说
相传古时客家居民集中居住的南粤莲花山赤岭一带(即今丰顺埔寨所在),旱灾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有一年的元宵节日,东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飞来一条金黄色的火龙,口吐祥云,当瑞云覆盖整个天空的时候,天空渐渐乌黑起来,霎时大雨滂沱,大雨整整维持了数天,久旱的大地渐次复苏,冬种农作物迅速成长,人们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从此以后,当地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人们笃信这归功于火龙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在这个信念驱使下,曾经为衣食犯难的善良客家民众,每年都在年宵节自发组织模仿火龙下凡,巡游村寨的活动,这就是烧火龙民俗的起源.
到了元宵晚上,方圆几十里群众,从四面八方 拥到这里来,观看烧火龙这个精彩表演。真是“万民同乐城 不夜,银花溢彩景长春”的情景。
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 把长,发展到现在30多米长;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 到现在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 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为发展民间艺术,作 出了新的奉献。近几年来艺人队伍不断壮大,制作工 艺也进 一步提高,这是在开放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