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16 21:56 编辑
坚守大漠十余年文物保护守初心——敦煌市玉门关遗址文保员张建军夫妇 我市玉门关文物所文保员张建军(个人)初评入围国家文物局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名单,在此次国家文物局评选中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681个市县中脱颖而出。走过路过,望留下宝贵的一票:http://www.ncha.gov.cn/(国家文物局网站)
文物安全守护者
张建军和陈万英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家”在甘肃省敦煌市9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从空中俯瞰,夫妻俩的家建在一座黄土夯筑的长方形古城南面,是附近戈壁中唯一一座“现代建筑”。 这座名为大方盘城的古城遗址和一段长约2公里的长城是张建军和陈万英负责守护的重要文化遗产。作为基层文保员,夫妻俩就像2000多年前的戍边战士一样,在这里“安营扎寨”。
大方盘城为汉代储备粮秣的仓库,是玉门关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门关遗址是西汉时期设立在河西走廊西端的一处重要关隘遗存,包括2座城堡、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反映了汉代屯田戍边、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信息。
张建军说“待在这里要学会享受孤独”。
2012年以前,张建军和陈万英还是敦煌市漳县村的农民,收成不好时,一年连500元都挣不到。那时,玉门关正在申遗,正需要招聘文保员,这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转机。
经过面试、审核、培训后,张建军和陈万英带上换洗衣服和锅碗瓢盆来到大方盘城。刚来,他们就傻眼了:茫茫戈壁望不到头,一口12平方米的窑洞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四周风声呼呼。
工作也没想象中简单。张建军回忆:“那时候没设备,我俩就一人站一边,来回跑着看,张嘴喊。一天下来,衣服都湿透了,嗓子也哑了。风大的时候,遮阳伞三天就被吹坏了。”
决心留下来,张建军和陈万英遇到了更大的难题。没想到白天防游客破坏,晚上还有“突然袭击”。
一天半夜三点,张建军听到狗吠,他立刻带上手电筒出门查看,竟有几只高大的野牛在古城上踩蹭。于是一场“追赶战”就此展开。张建军赶着牛向前跑,牛转着圈往回跑,来来回回,人和牛跑到了天放亮。
“国家文物保护的力度加大,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多保障和改善。我们要把文化遗产好好地交给下一代人。”张建军说。
他白天在遗址巡查,晚上登上墙头守望,防火、防盗、防破坏,寒来暑往,时光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滑过10个春秋。相比专业的文物工作者,张建军没有接受过科学训练和专业知识,但他有足够的责任在文物现场发现细节,能用自己长年累月的努力为专业文物保护修缮与后期利用提供些许助力,在文保路上同样不辱使命。 翻看张建军的巡查记录已经有了厚厚10余本,天气情况、文物的细微变化都详细记录在册。在张建军的精心看护下,河仓城遗址至今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而张建军作为一名基层的文保员,哪怕没有编制,却心甘情愿、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世界文化遗产,正是有了他的倾情付出,有他发自内心对文化保护的尊重和留恋,才让河仓城向世人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张建军同志作为河仓城遗址的文保员,常年驻守在大漠深处,与河仓城遗址朝夕相处,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及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守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从河仓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到监测预警,从遗产环境整治到道路建设,从河仓城遗址展示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都留下了他无数足迹。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正是有了像张建军这样的基层文保员,文物保护才余生有幸。
the end 微信号
敦煌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