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2-27 1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9 09:51 编辑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王君子在河南省清凉寺村的工作室向他的弟子宋兆兵讲解汝瓷制作的精髓。中国日报

   杨飞跃报道,经过多次试错,一位汝瓷生产商看到自己的决心带来了回报。

   王君子几天前刚从日本的一次瓷器交流会回来。来自中国中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的王说:“我与国外的艺术家分享了我们的汝瓷文化,也更好地了解了最近瓷器发展的情况。”。

   他相信,这些交流将帮助汝瓷茁壮成长。汝瓷是中国五大瓷器之一。它得名于它的产地:河南汝州。

   随着疫情政策放松后,生活恢复正常,王的贸易也恢复了正常。

   “我现在收到了数千份汝瓷订单,”王说。

   这名60多岁的男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窑旁,并在教他的弟子掌握制作无可挑剔的瓷器作品所需的技巧,以便他们能够发扬汝瓷烧制工艺。2011年,汝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汝瓷最初是为宋朝(960-1279年)宫廷生产的,大约在11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内,其特点是独特的浅蓝色釉。它可以在盘子、小花瓶和香炉等商品中找到。

   发现完整的原始碎片不到100件。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清凉寺发现了一处窑址。1977年在那里发现了类似Ru陶器的碎片。

   1986年,上海博物馆的瓷器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他们收集了40多件瓷器标本和窑件,并确认清凉寺是官方汝窑的所在地。

   这导致河南省文化遗产和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至2002年间对清凉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揭示了一个仍然包含生产残留物的作坊群。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王在作品底部刻上了他的签名。中国日报

   继承遗产

   当这座大型古窑址出土时,王在现场,被大量的瓷器碎片惊呆了。他回忆道:“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蓝色的釉。”。

   由于对瓷器的痴迷,他将考古学家视为老师,并自愿帮助他们的工作。

   “在我的童年时期,村里的孩子们经常为了好玩而挖到地里寻找瓷片,”王说,并补充说,他在20世纪70年代带了一些回家。

   他会仔细倾听专家们对这些珍贵文物的评论,并研究它们的特征。他还会捡起丢弃的物品,如玛瑙珠和牛骨。他甚至不会错过考古遗址中看似普通的粘土。

   他说:“我试着筛选它们,弄清楚它们与瓷器的关系,比如它们是如何影响釉色的。”。

   第一批考古队离开后,王留下来,一直在附近徘徊。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一部分已经离开了球队。

   挖掘出的瓷器和专家的解释激发了他对汝瓷的好奇心,汝瓷是他附近的一件珍品。他被激励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创造出与古代前辈一样闪耀着惊人色彩的瓷器。

   1987年,王开始在该县的紫砂厂向经验丰富的工匠学习瓷器制作艺术。他从材料选择开始,接着学习捏合、成型、上釉和烧制技巧,这为他开始学习制作汝瓷之前的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说:“我认为,由于汝瓷窑址位于清凉寺,所以大部分原材料必须在附近。”。“所以,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大量的食物到处寻找,我穿越了方圆200公里的山区。”

   王爬上山收集材料,过程中甚至伤到了腰部和腿部。烧制汝瓷的原材料,包括煤矸石和釉料,都来自这些到当地山区的旅行。

   然后,他将各种标本带到河南省省会郑州和北京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从这些数据中,王开始整理出制作特殊釉瓷的可能方法。

   在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后,1998年,王开始尝试在自家的窑中烧制汝瓷。

   他试验了400多种原材料,记录了数千次烧制过程和挫折,最终克服了各种挑战,如2000年将天蓝釉与瓷胎结合。

   王仍然记得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成功作品时的兴奋,这是一个一米长的蓝色釉面冲洗刷子的工具。

   “就像看到我刚出生的儿子,”他说。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学生成为老师

   最初的成功促使王使他的作品更加精致,并开始接近古代工匠创造的作品。

   他继续探索恢复其他釉色的方法,如蓝白和粉蓝。

   近年来,王先生已交付了50多种经典形式的汝瓷作品,包括线纹尊(器皿)和水仙形壶,以及70多种吉祥物品和动物造型的新颖器皿,如龙龟。

   他的作品已经在国内外的各种展览中亮相,例如去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和上海政府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

   没过多久,他的产品就受到了追捧。

   他说:“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利用它做生意。这纯粹是出于兴趣。”他补充道,市场的积极反馈和业内人士的认可给了他继续下去的动力。

   自2002年以来,不断增长的业务使王开始接受学徒。2005年,他在村里成立了汝瓷研究所和行业协会,以促进古代工艺的研究和规范传承。

   他的三个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从事各种瓷器生意。

   他的大儿子王晓雷说:“我父亲痴迷于汝瓷烧制,他几乎每天都在做实验,他请我们帮忙。”。

   他补充道:“一开始很烦人,但当他推动我们沉浸在田野中时,我们逐渐看到了这门手艺的美丽。”。

   王君子的许多学徒现在都有自己的窑,从事汝瓷生产。

   清凉寺村民尚留群在王君子的指导下,已发展成为汝瓷大师,并经营自己的瓷器公司。

   尚说:“他帮助我解决了我烧制传统水仙形壶时一直存在的釉面收缩问题。”。

   2018年,王君子因烧制汝瓷技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个头衔赋予了他一种强烈的义务感,要把汝瓷工艺传给更多的人。

   他向各个科研部门提供了他几十年来汝窑的试烧数据,并写了一本关于这些数据的书。他还总结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押韵,用外行的术语反映了汝窑的特点,这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古老瓷器背后的魅力和文化。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在施釉之前,王用刷子打磨公牛形状的作品。中国日报

   此外,王君子还与中小学举行了文化交流活动,安排学生参观他的工厂,观察生产过程。

   在他的领导下,村里有100多户人家正在烧瓷。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潜在的竞争时,王君子表示,成功的人越多越好。

   “这将有利于汝瓷的整体发展,”他说。

   王君子还呼吁有序、合法地挖掘粘土,以保护原材料。

   近年来,地方当局对汝瓷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宝丰县每年拨出1000万元(144万美元)作为瓷器产业发展基金,并投资150多万元改善40个瓷器传承地的条件。

   “随着政府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公众的赞赏,现在是汝瓷发展的最佳时机,”王君子说。

   “我将继续发扬汝瓷技艺,努力帮助宝丰的瓷业做大做强。”

   联系作者:yangfeiyue@chinadaily.com.cn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葡萄酒器皿。中国日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19: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非遗 助力乡村振兴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18日,刘梅珍在海南昌江石碌镇保突村非遗黎族制陶馆擦拭陶器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18日,在海南昌江石碌镇保突村非遗黎族制陶馆,刘梅珍(左三)指导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制作陶器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18日,在海南昌江石碌镇保突村非遗黎族制陶馆,刘梅珍(右一)向游客介绍陶器

  201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刘梅珍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成立“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制陶、卖陶,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合作社辐射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8000元。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1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2-27 19:59 编辑

晋作木雕:木里有千秋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3日,手艺人在展览现场展示晋作木雕技艺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3日,手艺人在展览现场展示晋作木雕技艺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3日,手艺人在展览现场展示晋作木雕技艺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3日,市民在太原市文化馆参观“木里千秋·雕绘春景——晋作木雕作品展”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3日在太原市文化馆拍摄的晋作木雕作品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3日在太原市文化馆拍摄的晋作木雕作品。

  当日,“木里千秋·雕绘春景——晋作木雕作品展”在山西省太原市文化馆开展。本次展览旨在促进非遗项目走进现代生活,展出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晋作木雕作品百余件。展览将持续到3月12日。

  晋作木雕历史悠久,其技艺重视造型和形象上的细致刻画,刀法简洁大方、刚劲有力,是我国木雕技艺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晋商文化审美意趣的重要载体。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2-27 20:02 编辑

“中华传统工匠在宝岛”速写之三:万能锡铺的“老”与“新
  锡艺匠人陈志升介绍家族成员们制作的锡器(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新华社台北2月24日电(记者黄扬、赵博)百年古刹鹿港龙山寺周边,历史悠久的佛具店、灯笼铺、雕刻坊、古玩店比比皆是。鹿港曾经庙宇繁盛的历史,由此可见一斑。

  龙山寺正对面,一间名为“万能锡铺”的小店毫不起眼。透过玻璃橱窗望进去,形态各异的锡器紧凑地摆放着。

  店内,48岁的陈志升拿着锤子敲打银白色的锡片,不一会儿,他开始加热烙铁进行焊接,接着拿起锉刀整修刨平……如此交替反复,轻薄的锡片逐渐展现立体的形象。

  陈志升是彰化知名锡艺世家的第四代传人。20多岁起,他跟随父亲陈万能学习,传承家族技艺。

  打锡20多年,陈志升将锡艺形容为一项“做加法”的艺术。他介绍,打锡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包含熔锡、模铸、压锡片、焊接、锉修等十多项流程。制作时需将图稿直接描绘在锡片上,因此“非常考验经验与感觉”。

  刚入行时,父亲陈万能对陈志升十分严格,极少表扬他。他一度觉得打锡很难,有段时间甚至因此觉得父亲“古板”。

  陈志升眼中“古板”的父亲,却曾是行业内的锐意创新者。上世纪60年代,陈万能将祭祀用的锡制柑灯和龙烛台整合,龙身以手工立体雕塑,工法别具一格。
  锡艺匠人陈志升在构思设计锡器作品的结构(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1979年,陈万能在鹿港开设万能锡铺后,在探索新工法、新题材的路上更加大胆。他的题材突破香炉、烛台等传统祭祀用具,发展出锡雕艺术品新门类,从十二生肖到熊猫、孔雀,件件栩栩如生。

  现已八十高龄的陈万能常说:“昨日创新,今日传统;今日创新,明日传统。”在他看来,这是家族技艺传承的核心要义。如今,他的三子陈志扬、四子陈志升已扛起传承重任。

  两兄弟在技艺创新上各有侧重:陈志扬主攻技艺的突破与改进,陈志升则注重将传统故事、民俗理念创新性地融入锡器造型中。

  在陈志升看来,创新不能脱离传统。锡艺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技艺,传至台湾已有百年历史。台湾有俗谚道:“入门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赛”。“花瓶五赛”指的就是香炉、烛台、花瓶等锡制礼器。

  “在台湾,锡器承担宗教祭祀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为了求新求变,与传统理念完全脱节。”因此他选择以“做加法”的方式进行创新,设计添加犀牛、果盘等有吉祥寓意的元素,赢得客户们的青睐。

  陈志升正领着家族中的“新鲜血液”、26岁的侄子陈政颖学艺。如今同样亦亲亦师,陈志升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的严苛是出于对后辈的求好心切。他说,想到自己学艺时的艰辛,内心也会有些矛盾,但对侄子的要求还是一点不敢放松。

  陈政颖已学艺五年,陈志升认为侄子“基本功可以”,也有很多新创意,但还需积累经验,才能把想法落实于作品当中。

  全台湾的传统锡铺现在仅剩下集中在中南部的十家左右。陈志升感叹,在台湾,真正愿意进入传统工艺行业的年轻人只有少数,侄子为家庭选择打锡这条路,让家族技艺薪火相传,很不容易。

  陈家人告诉记者,百余年前,祖辈从福建同安迁居台湾,将技艺带到鹿港;令他们惊喜的是,百余年后,陈家技艺传承的“果”,又乘着两岸交流的“风”,在同安当地播下新生的“种”。

  福建青年郑天泗因为一次偶然契机,在网上看到陈万能的作品后,悉心钻研学习陈家工艺,寻求突破创新,如今已成为同安锡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乐见他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出自己的锡艺作品。”陈志升说,通过更多的交流机会,两岸匠人同心同力,才能使中华传统技艺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2-27 20:05 编辑

“中华传统工匠在宝岛”速写之二:世代传续的“头手工课”
  台湾彰化鹿港的木雕匠人李秉圭为一尊木雕造像修饰细节(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新华社台北2月23日电(记者黄扬、赵博)人来人往的鹿港老街里,一处红砖老宅半掩着门。靠近细听,门内刻刀游走于木块之上的轻微声响引着记者推开门,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木雕造像映入眼帘,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正专心雕刻,修饰着木雕。

  老宅名为“松林居”,曾是鹿港木雕匠人李松林的工作室。1998年,李松林老人故去,子承父业的正是记者眼前这名老翁——李松林的四子李秉圭。

  早年间,鹿港当地修古刹、建大庙时,为求尽善尽美,总会从大陆聘请功力一流的匠师来指导修建工程。许多匠师便因此留在台湾,落地生根。李家祖先便是其中之一。

  清道光年间,李家先祖李克鸠从福建永春到台湾,参与鹿港龙山寺的木雕制作,此后定居鹿港,世代传承木雕技艺,至李秉圭是第五代。
  李秉圭从小就在父亲身边当助手,协助描稿、雕刻、上彩。谈及父亲,李秉圭满是崇敬:“父亲毫无疑问是木雕这行当中的‘头手’。”

  闽南话中,“头手”指代一项工作的负责人,也比喻技艺高超的人。每有建设寺庙等大型工程时,便需要靠各行各业的“头手”师傅各显神通、发挥绝技,引领旗下匠人各司其职。李松林承担过重修鹿港天后宫的工作,也从事过许多寺庙木雕的制作,台湾许多庙宇可见其手笔。
  这是2月3日拍摄的台湾彰化鹿港天后宫。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做手工艺这一行,最要紧的是两个器官,就是头和手。脑袋要想,手要动。”李秉圭说,手艺人要将“头手”视为目标,并将此当作每日督促自己完成的“工课”。在他看来,“头手工课”不仅是技艺上的追求,也是祖辈精神的传承。

  李秉圭回忆,老一辈师傅对学徒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父亲对他也是如此。“满分100分,你达到80分90分,他不会满意,会要求做到100分,甚至120分。”

  动手完成一尊木雕通常要两三个月,不过在李秉圭看来,更耗费时间与精力的,是动脑筋构思造型的过程。

  李秉圭说,过去木雕作品多用于庙宇建筑或实用家居,老一辈对传统木雕的看法重写实、轻写意。随着时代变化,木雕的作用渐渐从生活实用转向艺术收藏,这就要求创作者不仅有“巧手”,更要有“巧思”,能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面貌”。

  李秉圭年少时,常见到一位长辈近视严重,每每读书看报,若没戴眼镜便总将双眼凑近上去,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在制作立体木雕“十八罗汉”的观经尊者造像时,为表现罗汉接近常人的特质,便加入双手捧经、逼视经卷的造型。

  如今,李秉圭的工坊里人手不算多,多数时候除他本人,仅有助手、学徒三五人。李秉圭的工作台上放着一张电脑绘制的造型图,他感慨说,老一辈匠人严格要求学徒一笔一画作图,但如今很多步骤已可借由科技快速完成。

  “我很难评判是好是坏。”李秉圭赞叹技术带来便利,却也不禁感慨“很多实际动手部分”的缺失。

  作为昔日宝岛第二大城,鹿港曾见证两岸往来盛景,也成为延续闽南传统工艺的雕刻重镇。李秉圭说,鹿港木雕世家基本属于雕工细腻、讲究家族传承的“泉州派”。

  据《鹿港镇志·艺文篇》记载,自明清起,台湾木雕的发展便与大陆闽粤人士的民众性情、社会组织、宗教习俗密切相关。尤其是福建福州、漳州、泉州三地雕刻师在台湾扎根发展,各自发展出不同风格。

  李秉圭学艺起,便广泛涉猎书法、绘画、古诗词等传统文化。“我很喜欢敦煌石窟画像,真是太美了。”他说,当年两岸隔绝,来自大陆的资料很难获得,他千方百计地去找,甚至找来日本研究敦煌壁画的书籍看。

  两岸恢复交流后,李秉圭曾多次前往大陆,特别是福建、广东,与当地手工艺业者交流技艺。他感慨过去这些年里,大陆手工艺业“突飞猛进地成长”。

  “手工业发展与经济基础有分不开的联系。”李秉圭说,大陆在人力、市场方面有天然优势,对台湾手工业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一段时间,受多重因素影响,两岸交流不及原先热络,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对此唏嘘不已。李秉圭盼望,两岸关系早日回温,“有机会希望能到敦煌看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20: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传统工匠在宝岛”速写之一:“游漆园”里忆两岸情
  黄丽淑在指导学生。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新华社台北2月22日电(记者黄扬、赵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台湾南投草屯镇群山间,一座名为“游漆园”的双层小楼坐落其中。小楼中,73岁的黄丽淑和她的四个学生正在漆画胎板上用心地绘制图案。

  2010年,从事漆艺数十载的黄丽淑在南投出资筹建了“游漆园”,为漆艺传授、集体创作打造一方天地。

  “游漆园”四周溪水环绕,锦鲤悠游其中。活泼好动的鱼群,让黄丽淑心生喜爱之情,以此为基础创作了漆画作品《悠》。画中没有刻意描绘池水,而是通过鱼群的色彩参差、明暗不同,将“水清鱼自现”的意境勾勒出来。

  “我从传统中国画技法中获得了灵感。”黄丽淑说,她在创作时利用了漆膜视觉特性模仿水墨画的效果,来表现鱼儿在水中的深浅度。这幅作品成为黄丽淑的得意之作,悬挂于“游漆园”二层展览室内。

  在黄丽淑看来,台湾漆艺传承脉络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不可或缺。

  她曾向台湾漆艺名家陈火庆拜师学艺,也曾到日本研究莳绘、堆锦等技艺。1994年学艺十载时,她来到福州,被大陆的漆艺特色深深吸引。她认为,相比于台湾漆画,大陆漆画风格“大气、粗犷、强烈”,讲求感觉与意境,令她有别开生面之感。
  黄丽淑介绍“游漆园”内陈列的漆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1996年,黄丽淑专门邀请福建工艺美术领域的学者到台湾授课。她回忆,自己当时付出很多努力十分值得,“我觉得这是我对台湾漆艺传承作出的贡献”。

  “日本莳绘那种纤细的美感,和我们民族的个性不一样。”黄丽淑说,台湾漆艺承袭自大陆,当然应多多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随着与大陆漆艺人交流互鉴愈发频繁,黄丽淑发觉,不少大陆艺术家将漆画与中华古诗词、历史典故相结合。她也将“诗画结合”的思路融入自己的创作。

  她曾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为灵感,结合台湾夏夜竹林景色,创作漆画《静夜空山》;也曾借由乐府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创作漆画,表达思念知交的心情……这些也都成为她引以为傲的代表性作品。

  如今,黄丽淑正带着四个学生研习漆艺。她将文物专家王世襄的《髹饰录解说》作为学徒们的“入门必修课”。

  据黄丽淑介绍,《髹饰录》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王世襄的《髹饰录解说》一书内容广泛,包含对《髹饰录》的注释与讲解,涉及髹饰历史、原料、工具、工艺技法、品种、禁忌、过失等方面,是关于中国古代漆器及工艺的经典著作。黄丽淑一见此书便如获至宝,遇到不解之处,便和两岸同行好友共同探讨。

  20多年间,她多次往返闽台间进行文化交流,足迹更遍及北京、云南、贵州、四川等多个省市,与众多漆艺匠人切磋交流,结下友谊。
  早年间行走八闽大地的回忆,黄丽淑印象尤深,至今仍历历在目。买上一张票,坐上大巴车,车上放着闽南歌曲,不知不觉就到了终点,“当时那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奇妙”。

  参加美术展时,黄丽淑发现,漆画在大陆已作为单独绘画艺术门类进行展出;她也注意到,许多大陆美术院校重视培养专门的漆艺人才。黄丽淑深有感触地说,这说明大陆对传承发展传统工艺十分用心。

  “疫情之后,还没有到大陆去过。”黄丽淑期待早日再跨过海峡。她还开玩笑说,岁数大了,再去大陆时,“这双老腿要赶上高铁的速度,有点难”。

  黄丽淑说,不论在漆器领域,还是经济社会方面,大陆的变化都可说一日千里,“一段时间没去就发现有新东西,得适应”。

  走出工作间时,黄丽淑和学生说:“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有机会你们到福建看看,替老师问候老朋友。到时候一定记得邀请他们到‘游漆园’来坐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1: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9 09:52 编辑

侗戏活跃山乡焕生机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这是2月26日在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拍摄的侗戏古戏本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侗戏班在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润松村表演侗戏(2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在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侗戏班在下乡送戏演出途中(2月26日摄)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侗戏班在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润松村的田野里排练侗戏(2月26日摄)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侗戏班在贵州省天柱县凤城街道润松村的田野里排练侗戏(2月26日摄)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的大山深处,至今仍活跃着10余个侗戏班。戏班成员平时多在田间地头忙碌,劳动之余会聚在一块切磋侗戏技艺。逢年过节,侗戏班会为乡亲们送戏下乡,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受到村民们好评。

  天柱侗戏是当地侗族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2019年6月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12: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2 12:17 编辑

“绣郎”张雪针尖上的苏绣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苏州镇湖,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之乡”,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以“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著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度回归,一位“姑苏绣郎”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他就是张雪,一位“85后”苏绣青年艺术家。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张雪的母亲是苏绣大师薛金娣,身临绣气,张雪从小就被母亲飞针引线的身影和各类苏绣作品吸引,但由于张雪是个男孩,母亲最初并没有打算让他承袭这门手艺。在从业之初,张雪身边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在大家的认知里,刺绣都是女孩子在做。”张雪说。
  “小的时候不懂,越长大我越能感受到苏绣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我觉得需要有人回来继承它、发扬它。”因痛惜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大学毕业的张雪放弃了金融行业的工作,回到家乡镇湖,顶着家乡人略显诧异的目光,毅然拿起银针,成为一位“绣郎”。

  张雪一边刻苦学艺,一边不断思忖,在2013年,张雪基于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苏绣的可能性实验”,开始做一些偏极简风、偏诗意的刺绣作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苏绣风格。寥寥几笔,大片留白,以此绣苏州园林、中国古诗词里的春夏秋冬。

  “诗词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文学和诗词,喜欢畅想诗词里的画面。很多文字是富有画面感的,而这种画面感恰好也可以用苏绣表现。”张雪将古诗词讲究的诗意留白巧妙地运用到了苏绣上,吸引了年轻人的喜欢和购买。

  《星空》是对张雪创作影响很大的一幅作品。疏密有度的针法勾勒出一颗颗颜色不一的璀璨星球,这幅既展现苏绣丰富针法又富有科技感的创新作品曾多次获奖。《星空》也让张雪意识到传统的针法可以和现代的刺绣语言相结合。

  让传统苏绣与现代审美共鸣,一针一线的妙笔巧思跨越古老时光,尽显苏绣魅力。“创新绝不是抛弃传统,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在苏绣生活化、年轻化的方向跨界探索,我就越能感受到苏绣绵延两千年的生命力和魅力。”张雪说。(邱麦 报道员:孙姝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3-9 09: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9 09:49 编辑

图片故事:潜心研制二十载 只为木头会“唱歌”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设计木质陶笛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右)挑选制作木质陶笛的木材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制作木质陶笛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制作木质陶笛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打磨木质陶笛半成品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打磨木质陶笛半成品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为木质陶笛调音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右)和学生李鑫为木质陶笛试音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小各异的木质陶笛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这是陶笛艺人侯义敏制作的各种木质陶笛(2月20日摄)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直播中吹奏木质陶笛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直播中讲解木质陶笛的相关知识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2月20日,陶笛艺人侯义敏在河北省邢台市一公园内吹奏木质陶笛(无人机照片)。

   陶笛是近年来风行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小型乐器。2003年起,河北省邢台市乐器艺人侯义敏就开始从事木质陶笛的研究与制作,在他的手中,一块普通的木材,经过选材、设计、雕刻,再经过钻音孔、调音和打磨、抛光,就成了一把音色纯正的木质陶笛。目前,侯义敏已研制出上百种形态各异、声音柔和的木质陶笛,大的有如足球,小的仅有指甲盖大小,分为12孔陶笛、6孔陶笛、3管陶笛、4管陶笛等。侯义敏制作的陶笛被众多爱好者喜爱,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3-9 10: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9 10:01 编辑

光荣的事业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黄晓玲在她的工作室里用毛笔在瓷瓶上作画。[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据长沙的王茹和冯志伟报道,醴陵市以釉下五色瓷器闻名,一位艺术家保持了这一传统。

   黄晓玲回忆说,教她做瓷器的邓文科中风后,他的很多朋友都认不出来了。然而,当黄把一块瓷片放在邓面前时,他能认出它,甚至画出一些图案。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使在他身体不好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绘画。只要生命没有结束,他对艺术的追求就不会停止,”黄说。

   54岁的黄致力于瓷器制作40多年,一直致力于推广这一工艺,尤其是醴陵釉下五色陶瓷。

   1968年,黄出生于湖南醴陵,十几岁时,她的父亲在当地的一家瓷器厂工作,从此开始与瓷器结缘。当时,她经常盯着在瓷器上画图案的工匠,希望有一天能完成这项工作。

   醴陵与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县一起被视为中国瓷器制造的“三都”之一。近2000年前,醴陵人开始制作瓷器。他们特别擅长制作釉下五色陶瓷片。这种风格的瓷器是指每件瓷器在一层透明釉下都有一个装饰图案,使其清晰而有光泽。醴陵瓷器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一个釉下五色瓷瓶,由黄晓玲制作,其装饰手法在湖南醴陵盛行。这座城市被视为中国“三大制瓷都”之一。[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根据黄的说法,釉下五色瓷器是按照72个步骤制作的。

   小时候,黄常常要在未烧制的瓷器上画几十次叶子或花瓣,然后才能让她的老师邓对结果感到满意。“当我的老师说我画的不好时,我不得不把图案去掉,然后再画。当他说我画得很好的时候,我就像得奖一样高兴,”黄回忆道。

   黄的作品的一个亮点是一件她称之为“黎明”的瓷器,创作于2011年,上面的麻雀和鹌鹑在隐藏在薄雾中的棕榈树中啁啾,给观众一种森林的印象。

   “自然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对于那些渴望田园牧歌生活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享受自然是一种乐趣。我想为他们创造梦幻般的田园生活,”黄说。

   2000年,黄成立了一家研究、设计和销售醴陵瓷器的公司。她还开始招募学徒。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一个釉下五色瓷瓶,由黄晓玲制作,其装饰手法在湖南醴陵盛行。[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钟伟玲已经从黄老师那里学习了近二十年。钟说:“她总是努力追求更好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黄先生强调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制作茶具、酒器、杯子和茶托,甚至是年轻人喜欢的家具。

   “我相信掌握这门手艺意味着只要一个人活着,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尽最大努力探索可能性,”黄说。

   醴陵的瓷器工业在近代也得到了发展。这三种主要的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和艺术陶瓷,包括4000多个品种,已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制作的艺术陶瓷通常是手工制作的,其他类型的陶瓷可以在工厂生产。“随着70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和运营,醴陵瓷器正在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升级,”她说。

   黄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将她的工作带到了2019年的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
掌握一门古老的艺术
一个釉下五色瓷瓶,由黄晓玲制作,其装饰手法在湖南醴陵盛行。[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她创作的一套以花卉为主题的瓷画,包括牡丹、荷花、绣球花和茶花,于2019年在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展出。她还提出了许多促进醴陵瓷器发展的议案。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她发现醴陵一处占地12900公顷的前陶瓷遗址包括许多与古代窑有关的稀疏分布区域。

   “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对保护的要求也不同,这使得我们很难保护和使用它们,”黄说。

   遗址的核心区域位于醴陵巍山村,这里有194处宋代(960-1279年)以来与瓷器制作有关的遗址、7座古建筑群和123座传统建筑。

   “该遗址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南方瓷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说。

   她说,她希望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未来发展,并有助于该遗址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计划,从而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乡村振兴。

   长沙的朱友芳促成了这个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