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遗迹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照片/中新社]
坦石山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认可的考古学家,也是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福建和台湾海洋文化的源头。2021 10月,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谭石山遗址被选为中国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一家。
谭石山历史遗迹博物馆馆长董平最近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谭石山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福建史前文化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它将福建文明的历史从3000年前推回到了5000年前,证明了苏秉琦关于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理论。
CNS:昙石山遗址入选中国世纪100大考古发现。它是什么样的史前文化遗址?
董平:这是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物遗址,发现于1954年。它拥有30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和保存完好的文物。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近100座墓葬,以及其他文物,如陶窑、壕沟、灰坑和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由于这些器物中包含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地方特色,考古界将其命名为昙石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岷江下游和藤纳东部沿海地区。
五千年前,以岷江下游为中心的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们冲破荆棘,开垦荒地;从海边捡来的贝壳;在山林中猎鹿;养殖和放牧;制作陶器和编织;并努力建立一个新的家园,创造了闵区第一个人文谱系。此外,随着对海洋的探索不断扩大,它的人民游历两岸,从而成为南岛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
2001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福建考古发展史,昙石山遗址的发掘开启了新中国福建考古的第一篇章。它是福建史前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遗迹数量最多的遗址。
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照片/中新社]
CNS:它是怎么发现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什么成就?
董平:坦石山遗址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一座小山的西北侧,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坦石山村,与闽侯县毗邻,东距福州约20公里。
1954年1月,在潭石村(今甘孜街丹石村)横新乡第七区,村民们在岷江上修建水坝,无意中挖出了一堆古老而奇特的陶器、石器和骨器,以及一堆厚厚的白色贝壳。那年4月,华东文物工作队指派专家进行调查,发现该遗址含有丰富的文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因此被命名为昙石山遗址。
经过10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并发现了壕沟、灰坑、祭祀坑、陶窑、炉具、柱洞等大量遗迹。挖掘出了80多座墓葬和各种各样的文物,包括石头、骨头、角、牙齿、贝壳、陶器和玉石制成的工具,以及原始瓷器。
这些文物和其他考古资料反映了潭石山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区域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此前不为人知的闽文化也逐渐被揭开。
CNS:为什么我们说福建海洋文化起源于昙石山遗址?
董平: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的自然寄生虫转变为变形金刚,人们开始减少对自然的依赖。在这一时期,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也进行了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创作。
潭石山遗址出土的一些器物,如贝类和陶罐,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是福建最早、最具代表性和最系统的。
贝壳是檀香山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器物,使用牡蛎壳制作各种生产工具是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从考古材料来看,这件贝壳有四种类型:铲子、刀子、凿子和adze类型的陶器,其中大多数是铲子和刀子。
檀香山文化的贝壳铲是用长牡蛎的贝壳制成的。长牡蛎是其家族中较大的牡蛎之一,主要分布在潮间带和浅海礁石中。大多数的贝壳是由薄而平的右壳制成的。石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更为发达,因此制作石器的技术,如钻孔、切割和研磨,也被应用于贝壳制品的加工。贝壳上的孔都是通过双面钻孔形成的,所用的方法不仅是凿子钻孔,还包括锥形钻孔。
在当时的山区和海洋环境中,讨论海洋经济尤为重要。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贝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贝壳铲可以用来挖掘泥滩中的各种海鲜;贝类刀可以刮去动物皮毛、海鲜上的鳞屑等。
陶壶是昙石山遗址最典型、出土最多的陶器。俗话说:“空袋子不能直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熟食改善了人类卫生,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而陶器是最适合的容器。1996年底,考古学家在檀石山遗址的同一座墓葬中发现了18件大大小小的陶罐,数量极为罕见。许多这些水壶底部有火的痕迹,据推测它们是炊具。从不同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可以看出当时郯石山人的社会贫富分化和等级分化。还可以看出,几千年前,在河与海的交汇处,昙石山的祖先已经开始注重美味:他们将河食和海鲜分开烹饪,并将烹饪过程细化。
陶壶承载了千百年来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因此,滩石山人从江海中觅食、爱喝汤的饮食特点在陶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谭石山文化区别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文化遗存的鲜明特征之一,具有鲜明的海洋特征。
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照片/中新社]
CNS:为什么昙石山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理论?
董平:1963年,考古界将福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命名为坦石山文化,以坦石山遗址中下层出土的几何硬陶为代表。1996年进行的第八次考古发掘澄清了潭石山遗址与年代学的关系。
根据地层堆积、叠加以及出土遗迹和遗迹的特征,结合考古地层学和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考古测年的原则,专家认为,该遗址至少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和文化性质”的文化内涵: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最早的人类活动,距今5500至5000年;第二,是昙石山文化的最重要和核心,挖掘出的文物最丰富,距今5000至4300年;第三次是4300年至3500年前;第四次是3500至2700年前。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的昙石山遗址相当于中国北方的仰韶文化时期;第三阶段相当于北部龙山文化时期;第四阶段相当于商周时期。
可以看出,昙石山遗址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它们的持续时间超过2500年。其持续时间的下限已接近中国官方历史中记载的闽越王国时期。它将福建文明的历史从3000年扩展到5000年,是苏秉琦(北京大学考古学项目创始人)提出的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理论的有力证明。
董平。[照片/中新社]
CNS:如何加强檀石山遗址的考古,弘扬檀石山文化,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董平:潭石山遗址是古代福建海洋文化和先秦时期闽民族的摇篮,也是东南沿海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缩影。这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至关重要。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我们可以看到以50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闽越先民为特征的海洋文化的创造。这里有对今天福建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陶罐,也有与南岛人相似的石器生产工具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福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
潭石山遗址肩负着研究新石器时代福建古代文化的重任,对史前航海技术、南岛语系的起源和传播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及连接福建和台湾的历史文化平台。
首先,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研究,以促进在檀香山遗址取得更多成果。檀香山历史遗迹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探索遗址的保护和展示。通过数据收集,我们数字化地保留了昙石山遗址陈列馆105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遗址和370件出土文物标本,为下一次遗址考古发掘奠定了基础。
第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自2014年以来,博物馆提出了“发掘遗址之外的文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关注檀石山文化,并对其起源和分布进行深入研究。2018年,独立完成了“闽江流域下游史前遗址研究”项目,涉及10个县(市、区),完全覆盖整个闽江下游流域和中游古田河流域,基本上绘制了该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图,填补了长期的学术空白。现在,博物馆发现了平潭南岛家族的基地上盘村遗址,为南岛家族考古勘探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三,谭石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推进,发掘谭石山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这包括传播更多承载潭石山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讲述福建史前海洋文化的故事。研究思路也需要扩展。我们将把潭石山文化作为研究的基石,探索其与万寿岩旧石器遗址、平潭群等其他重要考古遗址的关系,加强福建文明和海洋文化研究的基础,科学地发挥中华文明研究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