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8626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1 15:3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31 15:37 编辑

保护国宝是一场“接力赛”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冯开平在山西省平顺县金灯寺擦拭佛像。[照片由李媛提供/《中国日报》]

   太行山上一座寺庙里500尊佛像的孤独守夜人如是说

   自1995年以来,64岁的冯开平是中国北方山西省平顺县金灯寺唯一的守夜人。

   这座寺庙坐落在太行山的悬崖上,海拔约1500米。这座寺庙建于16世纪明朝(1368-1644年)在悬崖上开凿的狭窄平台上,拥有约500尊石窟佛像。

   1995年,在最后一位70多岁的寺庙守卫因病去世后,冯先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在县剧团打零工。当时,冯先生的前老师和当时的县文物保护局局长来为他提供一份在寺庙守夜的工作。

   冯的妻子孟希梅强烈反对他接受这份工作,因为她知道住在离最近城镇近25公里的寺庙里意味着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然而,冯设法说服她同意他接受这份工作,因为这意味着家庭有稳定的收入。

   尽管这座寺庙早在2006年就被认定为国家文物,但直到两年后,它才通电,几年后,2018年,一条新的通道出现了。这意味着寺庙的生活条件比“稳定收入”所能提供的条件更为恶劣。

   为了让生活更轻松,冯开始在山上种植土豆——野兔和鸟类吃掉了大部分其他蔬菜——烧了他收集的木柴,喝了从悬崖上滴落下来的水,在寺庙的大厅里形成了一个水池。

   冯说:“游泳池是我这里唯一的水源,但有些游客喜欢把硬币扔进去祈祷好运。有些人甚至会洗手和洗脚。”。“我一直告诉他们不要那样做,但他们不听。我现在已经放弃告诉他们了。”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冯和他自1995年以来一直守护在平顺的寺庙。[照片由李媛提供/《中国日报》]

   这些食物,主要是向佛陀朝圣时提供的馒头,就像是天赐的礼物。“近30年来,每天吃三次土豆,小麦和面粉的味道好极了,”冯说。自从新的通道开通以来,这座寺庙迎来了更多的朝圣者和游客。

   冯从未见过“金光”。一些老和尚说,“金光”在夜晚照亮了寺庙,因此寺庙得名“金光寺”。除了呼啸的风,他总是发现夜晚漆黑而安静。

   冯说:“我买了一台收音机后,夜晚变得更能忍受了。”。他很少回家,这是几个小时的步行路程,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在他外出时顶替他的人。

   他加入后不久就知道了工作的重要性。1996年和1997年,这座寺庙被抢劫了四次;几尊木制佛像被盗。冯尽力与劫匪搏斗,但寡不敌众,受伤;强盗们手持刀和棍棒。

   该寺最古老的雕像和石窟可追溯到6世纪,被视为国宝。

   “如果再次遭到强盗袭击,我的伤口最终会愈合,但文物将永远消失。所以我将尽我所能保护这些文物,”冯说。

   他也用自己的责任感赢得了妻子和孩子的理解。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冯巡视着寺庙的财产。[照片由李媛提供/《中国日报》]

   孟说:“看到他如此艰难地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而没有表现出任何遗憾,我意识到他的职位一定有一些特殊之处。”。“他现在在家睡不好觉,因为他总是担心他的临时替代者可能照顾不好他的‘孩子’。”

   天气和自然灾害是对文物的其他威胁。

   去年下半年,暴雨袭击了山西近一个月。尽管山崖上没有洪水,但潮湿的天气和暴雨给了冯许多人一个不眠之夜,他尽一切努力确保文物的安全。

   五年前,冯因在保护文物方面的贡献被授予“文物守护天使”的国家荣誉称号。冯说:“仅在全省就有数百名这样的文物保护人员,更不用说全国了。”。

   “他们是无名英雄,他们在保护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让子孙后代仍能欣赏他们的美丽。”

   冯很高兴,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了。寺庙里安装了摄像头,并与当地的公安局相连。2024年,一旦他退休,其他人将接替他的职位。冯说:“这就像一场接力赛。我可以诚实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 19:3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 19:42 编辑

“考古中国”实施200余项考古发掘
探寻文明源流  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山东岗上遗址南区墓地出土文物。图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工作。图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上图: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皮洛遗址进行考古挖掘。郑喆轩摄下图:陕西石峁遗址外景。图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年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共批准立项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批复各地实施2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为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编  者

   实证百万年人类史

  推进解决人类起源课题

  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的关键领域之一。不断的考古新发现,为百万年的人类史提供了实证。

  湖北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2021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发现迄今欧亚内陆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近期,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1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郧县人3号头骨”。目前已出露额骨(包括眉脊)、眼眶、顶骨、左侧颧骨和颞骨及枕骨左侧,形态清晰,未发生明显变形,还同时伴随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与石制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郧县人处于直立人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

  甘肃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考古揭示白石崖溶洞遗址已发掘地层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层、出土丰富考古遗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院士陈发虎说,针对白石崖溶洞遗址早年出土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进行体质人类学、古蛋白和铀系测年分析研究,表明其为至少距今16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这说明白石崖溶洞遗址是青藏高原上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遗址,也是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的遗址。据悉,白石崖溶洞遗址是目前唯一在东亚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进展,更是国际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白石崖溶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探索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和高海拔环境适应、丹尼索瓦人及东亚古人类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金珠镇两家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其上部地层出土的小型两面器也可能代表东亚稀少的新型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皮洛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郑喆轩说,目前皮洛遗址揭露7个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超过6000件,地表采集系统记录典型石制品超过3000件。皮洛遗址的发现,将有力推动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和探索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相关专家指出,湖北郧阳学堂梁子遗址的新发现为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提供重要证据;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和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的新发现是早期人类进入青藏高原的最新证据,都是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的主要物证。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刷新了中国既有的考古学认知,也为推进解决人类起源等世界性课题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实证一万年文化史

  为解决农业起源问题提供新材料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中心,是率先进入农业社会的先行者,是中华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桥头遗址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西侧,钱塘江—义乌江支流铜溪在其东侧由北向南流过。桥头遗址主体为一处上山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发掘区的东、南、北三侧为人工挖掘的环壕,西侧被河流冲刷破坏,中部围成略呈正方形的不完整台地。桥头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石器以砾石石器和磨制石器为主,类型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穿孔石器以及石斧、石凿、石刀等。陶器类型包括大口盆、平底盘、卵腹罐、双耳罐、壶、圈足盘和杯形器等。陶器上的乳白彩纹比较复杂,出现了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图案。上山文化彩陶是长江流域新石器彩陶文化的重要一支,也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彩陶。桥头遗址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壕遗址。这一发现是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定居生活走向初步复杂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上山文化聚落考古的一大突破。

  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地属长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坝上高原。该遗址于2016年坝上地区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发掘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2018年度田野工作初步确认遗址面积、堆积类别与分布情况、绝对年代等。2019年度田野工作继续发掘部分房址,了解房屋建造、使用与废弃过程。遗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遗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国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黍类遗存之一,为探讨黍的驯化与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兴隆遗址堆积复杂,发现了大量能反映其独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遗物,其一至三期遗存及周边其他同类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说,以义乌桥头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还发现了迄今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彩陶,兴隆遗址是发现我国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的黍类遗存之一,为探讨黍的驯化与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距今1万多年前,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转折时期。相关考古发现以陶器、农业、定居为标志,涉及人类演化史上重大关键点,为解决农业起源问题提供新材料,证实中华文明是连绵不断的文明。”雷兴山说。

  实证五千多年文明史

  揭示早期中国文明的基因

  近年来,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国史前文明化与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成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多项考古发掘填补了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始建于距今4300年左右,使用约500年后废弃,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2012年迄今,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外城东门址、内城韩家圪旦高等级墓葬区、城外樊庄子“哨所”等,除了大量出土遗物外,还发现了“头骨祭坑”及“藏玉于石”的现象。外城东门址所发现的内、外瓮城及马面等遗迹,是国内最早的同类城防设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邵晶说,考古发掘的种种迹象表明,皇城台是石峁城的最核心区域,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

  陶寺遗址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其中宫殿区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区域,也是陶寺遗址都城性质最重要、最直接的物化要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时5年逐步确认了陶寺遗址近13万平方米宫城的存在,并较为全面地揭露了南东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陶寺遗址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意义重大。发掘进一步确认了宫城内面积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宫殿建筑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时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该建筑基址之上发现有2座主殿、东侧附属建筑、中部庭院、东部疑似廊庑等,其结构复杂,布局规整,史前罕见,当为中国古代宫室形态的源头。陶寺遗址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发掘与发现,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施岙遗址古稻田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是一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初步勘探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规模稻田遗存,年代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河姆渡文化时期稻田因发掘面积较小,仅发现少量稻田、田埂、河沟遗存。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良渚文化的稻田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路网和灌溉系统,这种大规模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并一直延续发展。此次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认识。

  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考古工作逐步揭开了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式布局。2021年以来陆续揭露了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夯土墙,包括宫城北侧道路上的门道、宫城西部围墙,并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遗址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出土陶窑、存泥坑、泥坯、烧土、炉渣、变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垫、修整工具等,包含了制陶工艺的多个阶段。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出土大量骨角质遗物,其中部分存在砸击、切割、磨制的痕迹,表现了骨角器加工的各个环节。制陶和骨角器加工遗址是二里头遗址手工业考古的重要突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陈岗村,其中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202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岗上遗址北部居址区和南部墓葬区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岗上遗址是海岱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时期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因其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及玉器的出土,岗上遗址的区域中心地位尤为凸显。岗上遗址考古新发现丰富了对鲁南地区乃至整个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阶段中心性聚落内涵的认识,对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01日 07 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3 12:38:29 | 只看该作者
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公布考古工作新进展

   新华社合肥12月25日电(记者刘美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新进展。考古专家不仅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其中包括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凌家滩遗址红烧土及西侧区域航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约5800年到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2019年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课题。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展示工程范围内的墓葬祭祀区西侧休息广场区域进行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个、祭祀坑1个、石头遗迹1处、汉代墓葬5座。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凌家滩遗址西南部红烧土底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考古人员发现,祭祀坑1的底部是一个红烧土坑,形状呈圆角长方形,宽7.5米到11米,向北延伸到发掘区外。祭祀坑1和红烧土坑的西侧外围还发现一处石头遗迹,由大小不等的石子铺垫组成,整体呈半环形环绕着祭祀坑,宽约10米,经判断可能是通往墓葬祭祀区的道路。

  考古人员不仅扩大了墓葬祭祀区的范围,还明确了整个岗地中部区域都是有着统一规划的墓葬祭祀场所,其营建使用程序是:首先在墓地的西侧斜坡处铺垫大量的石子层,并垒砌出一个圆角方形的坑,坑内填大量红烧土块,在其上部再进行祭祀,祭祀时堆放了大量的玉石器和陶器,再进行高温焚烧。考古专家介绍,凌家滩祭祀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的认识。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凌家滩遗址出土最大石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此次发掘中,共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祭祀坑,主要是石器、玉器和少量陶器。这其中,石器多残碎,器形以钺占绝对多数,拼合后完整石钺60余件,其中一件长38.3厘米,上宽24.3厘米、下宽28.5厘米,为凌家滩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石钺。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凌家滩遗址出土最大玉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此次出土玉器多为残碎小型饰品,且多已白化。其中一件宽体玉璜,外径23.6厘米,为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玉璜。另外一件龙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一端阴刻成猪龙首形,略上翘,另一端为尖锥形,为中国史前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龙首形玉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考古专家认为,龙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该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是凌家滩考古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