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阅读: 走读城东书坑村
书坑村村门
纯英书室
蟾蜍石和七圣夫人庙
周溪河,在梅城出口孕育了曾有“岭南之冠”之称的人文秀区攀桂坊;而其上游,离它仅一步之遥的书坑村,则是一个钟灵毓秀、耐人寻味的文化之谷!近日,笔者走进了这个村子。
从金盘桥沿工业学校门口前行,经“乐得鲜”蔬菜基地,就看见了书坑村的村门。有村民告诉笔者,该村过去也叫“书香村”,村中分别建有“书香亭”和“书乡亭”。书香也好,书乡也罢,因村子在两山所夹的“坑”里,所以叫书坑村。
来到荷树下李屋(陇西堂),见一间“纯英书室”,据说是旧时屋主专门修筑给子孙读书用的。书室门联上写着“纯品陶镕出 英才教育成”,充分表达了主人对子孙后代读书成才的殷切期望;室内屋顶悬梁木雕很是别致,四周屏风和梁下悬板上的彩绘栩栩如生,各式山水草木、人物造型和花鸟灵兽图案活灵活现,与书室意境浑然天成。书室实为老屋(两堂六横一围龙结构)的一杠横屋,据屋主的后裔介绍,书室已有百年历史,曾经培养出旅留尼旺著名侨领李志元、李秀奎、李传豪和汉剧表演艺术家李汉奎等名人。
“这里是旧时丙村、雁洋、松口方向通往梅城的驿道,叶剑英小时候去东山中学读书都要从村里经过。”热心村民徐先生介绍说。经查,《梅州古驿道》(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年)第四章“梅埔古驿道城东镇至丙村镇段”有如下记载:梅埔古驿道石砌路由梅城途经城东的路线,起源于梅城旺巷口(即现在梅江区交通局门口)——梅子树下(即现在的梅州农校)——石下饶公桥——石子岭——神宫前;途经书坑小学门口——码头角李屋——高观音庵——汾水艾子坪水库——安步亭——余屋门口——丘屋——塔子坳,最后进入丙村镇。汾水学堂脚下还曾开设有3家客栈。
按照这一指引,开车从嘉应学院围墙边的饶公桥头出发,经石下村穿过书坑村可直达高观音庵。书坑村中原古驿道路段经过硬底化以后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毗邻的汾水村则有原始驿道及安步亭等遗迹),但在这条古道上发生的很多故事却娓娓动听,颇具传奇色彩。
旧时程乡(梅城周边)曾有十景,分别为:头塘夜渡、义化巨钟、三角重镇、四驳桥前、五里亭驿、六角神宫、七里径水、八角石泉、九龙山嶂、十甲瓜香。“六角神宫”就在书坑村口的瓜岭山下(石子岭)古驿道边,是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为其岳母所修的墓。墓地为何是“六角神宫”呢?原来,海瑞岳母逝于明朝嘉靖年间,海瑞江西兴国任职期间,后人为纪念“海青天”孝敬岳母之贤,就在该处建起六宝莲灯式的凉亭,状似“神宫”,“六角神宫”因此得名。
村内还有一段通往潮塘的“石结路”,全长约2公里,是旧时金盘游击队的行军路线。从村内通往潮塘、离村址200米左右的村道右侧,沿着山涧边上前行数十米可见一石岩,岩后便是原汁原味的石结路,俗称“红色古道”。眼前这个“巨石”约有十米高,从不同方向看去,既像半片蘑菇,又像一对相互依偎的蟾蜍,岩石表面蜂窝状小洞穴恰如其身,可谓妙趣横生。旁边有一座“七圣夫人”庙,规模虽小,但构筑于此,定是意味深长。沿着石结路走了一小段,穿行于林荫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从金帆船创业孵化基地(媚兴庐)右侧小道而入,顺着斜坡穿过一段果园,便来到旗山(当地人称虎排山)山麓。眼前有4栋老房子分列两边,右边还有一个被堵塞的山洞。据说这些建筑都是当年与防空洞“配套”的军营设施。因时间关系,笔者来不及细看和探问,便随同伴开始攀登石阶奔防空洞而去。防空洞有两个进口,洞口修得很坚实,都是水泥浇筑的,约两米高,一米多宽。洞内几乎没有光线,需用手电筒或借助手机亮光才能前行。洞长约100多米,有拐弯,洞顶多呈拱形,两边墙壁都有粉刷。洞的中道约2米宽,多处有沟槽,内堆乱石,不时有泉水流出。中道两边则有大小不一的“暗室”,似专门用于藏身和防卫(墙上有枪眼);其中稍大的一间内还搭起了几个数平米见方的台子。洞的中段有一个“大厅”,约有30平方米。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穿越”,终于走到了防空洞的另一端出口,从这里,可以俯瞰城东工业区一角。
笔者一直在想:防空洞为何修在远离城区的书坑村?如果它不是防空洞又是什么?洞内的复杂结构和玄妙机关也不像纯粹为“广积粮”而“深挖洞”那么简单呀!听说这个洞还有一个代号叫709,它代表什么含义呢?期待下一次揭秘吧!
书坑村,一个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