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万年前的鸭嘴龙胚胎 看上去有点萌

[复制链接] 0
收藏
4
回复
65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5-12 17:1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千万年前的鸭嘴龙胚胎 看上去有点萌

      长着像鸭子一样扁平嘴巴的鸭嘴龙类,是怎样发育和繁殖的?
  近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描述了两件有着7200万至6600万年历史的恐龙胚胎,揭秘了恐龙发育和繁殖的重要问题。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BMC生态与进化》。
  记者:林凯
  编辑:徐宁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7:18:09 | 只看该作者
远古发现丨我国发现保存完整的鸭嘴龙胚胎化石


       新华社福州5月11日电(记者赵雪彤)长着像鸭子一样扁平嘴巴的鸭嘴龙类,有着怎样的发育特点?科学家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披露了两件距今约7200万至6600万年的完整鸭嘴龙胚胎化石,并得出结论:小型的蛋与晚成雏龙是鸭嘴龙类的原始性状,此类胚胎在孵化较长一段时间后,四肢骨骼才完全长成。

  近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BMC生态与进化》联合发表了相关论文。

  研究团队介绍,鸭嘴龙类胚胎并非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但是这两件新的鸭嘴龙胚胎化石是迄今为止在同类中保存得最好的。胚胎所在的蛋为长径约9厘米的椭圆体,容积约660毫升,胚胎部分约占整个蛋的40%,胚胎蛋有着约0.4毫米厚的蛋壳,微观结构显示其属于圆形蛋科。

  化石标本现馆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将这组标本昵称为“英贝贝”。它们发现于江西赣州,距今约7200万至6600万年。根据胚胎的头骨、脊椎和四肢骨骼的独特形状,科学家推断出蛋中包含的化石胚胎属于鸭嘴龙类。这是一类生活在恐龙时代末期的大型植食性恐龙。

  在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内陈列的鸭嘴龙胚胎化石。(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鸭嘴龙类传统上被分为两类:头骨上有精致空心脊冠的赖氏龙亚科,以及没有这种脊冠的栉龙亚科或鸭嘴龙亚科。一般来说,鸭嘴龙亚科所产的蛋比赖氏龙亚科要小许多(容积分别为900毫升和4000毫升),因此孵出的雏龙也较小。

根据化石复原的鸭嘴龙类胚胎图。(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鸭嘴龙亚科的雏龙被认为比赖氏龙亚科的发育程度更低,特别是在肢骨的形成方面。也就是说,鸭嘴龙亚科的雏龙是晚成的,它们在孵化后,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四肢骨骼才完全长成。相比之下,体型较大的赖氏龙亚科雏龙则是早成的,出生之后可以很快加入龙群。

  经过对比,研究团队得出结论,此次发现的“英贝贝”胚胎蛋中,蛋和胚胎都很小,与鸭嘴龙亚科相似,这表明小型的蛋与晚成雏龙是鸭嘴龙类的原始性状,而赖氏龙亚科更大的蛋与早成雏龙是衍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7:19:37 | 只看该作者
尾巴超长,云南发现2.44亿年前“长尾红河龙”化石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金地、张泉)全长47厘米、形似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在云南省红河州,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约2.44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命名为“长尾红河龙”。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图为长尾红河龙。(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肿肋龙类包括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其中,肿肋龙科最早出现在中三叠世早期,在中三叠世末期灭绝。主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介绍,长尾红河龙共有121块脊椎骨,其中的69块组成了长长的尾巴,占全长的54%,是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的肿肋龙类。

长尾红河龙前后肢部分。(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长尾红河龙生活在浅海环境,吃小鱼小虾、软体动物等。”徐光辉说,从它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长尾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的方式前进,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帮助它们游得更快、更稳。

长尾红河龙头骨及复原图。(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介绍,在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了重大变革,演化出包括肿肋龙类在内的种类繁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

  1854年,欧洲就发现了肿肋龙类化石,我国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也是肿肋龙类,即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并命名的“胡氏贵州龙”。此次发现的长尾红河龙比贵州龙早约400万年,为研究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生爬行动物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8:5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3 12:42 编辑

链接阅读: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滇东北发现4亿多年前古生物“避难所”

   新华社昆明5月12日电(记者林碧锋)经过两年多研究,我国科学家在位于滇东北地区的云南省镇雄县,首次发现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为全面揭示华南板块西缘的海洋生物面貌提供重要窗口,这也进一步证实区域环境恶化时古生物“避难所”的存在。

  2020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对镇雄地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远古世界》。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雅博士后魏鑫介绍,在已知地球历史时期,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43亿年前的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的第一次,对这一事件前后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

  “此次在镇雄地区发现的三叶虫动物群略早于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共有9科15属17种,含4个新种。”魏鑫说,镇雄地区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交通便利,是开展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理想地区。

  科研人员通过逐层采样及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系统研究,揭示了镇雄地区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的三叶虫动物群面貌,并建立了一个新的三叶虫生态组合,为该时期华南三叶虫动物群的生态分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魏鑫说,根据三叶虫(种)的时空分布情况,能够推断出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前发生过一次生物迁移事件:受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块的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形成普遍缺氧的半闭塞海盆,致使大量三叶虫消亡,最终仅有少量三叶虫成功迁移到“避难所”,即相对更浅且充氧的环境中,如镇雄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2:3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3 12:43 编辑

链接阅读:
香港发现大型菊石化石及痕迹化石,可追溯至2.5亿年前

来源:央视网

   日前,由香港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合作的地质考察项目,在香港西贡北部及大埔海一带发现香港记录中体型最大的菊石化石,以及本地最大规模的生物痕迹化石。专家表示这是重要发现,令研究人员更进一步了解香港在史前的生态环境。



  团队在西贡北部一带发现的菊石化石,经清理及修复后,有19厘米乘11厘米大,如一个手球般大,凹凸坑纹清晰,是侏罗纪早期一个体型长30至35厘米的菊石,距今有1.9亿年。


  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类软体海洋动物,外形似现在的鹦鹉螺,螺旋状的外壳有两排整齐的锥形刺状特征,头部有密集触须。参与考察的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表示,菊石每一节近边缘的位置均有一个“突瘤”,相信是“壳刺”,硬壳外围更带有一条扁平的“脊”,这一特征在一般菊石身上并不常见。


  另一块在大埔海吐露港一个岛屿发现的痕迹化石,按推断出现年代更可追溯至二叠纪晚期,即约2.5亿年前。化石上同时布满当时生物行走时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泥层中挖掘隧道的钻迹,相信可能由蠕虫、节肢动物或棘皮动物等所留下。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陈龙生表示,这次发现有助研究二叠纪时期的生态模样,由于该岛屿以往曾发现过植物化石,因而有地质学家判断该处是一个陆相地层,然而这些生物一般生活在近浅海或泥泞处,对断定该地层属于海相或陆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专家还提醒,在香港进行任何岩石采集,均需先向古物古迹办事处申请许可,呼吁市民不要自行挖掘。


  菊石稍后将移送至香港科学馆,而痕迹化石则留在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预计公众年内有机会参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