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0-21 18:45 编辑
为了湖泊的静谧
时令已至秋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寒风习习。星星海清澈碧蓝,湖畔却是一片雪白,碧蓝的湖水与岸边的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寒地冻,却阻挡不住黄河源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人员的脚步,他们来到岸边,沿着湖畔寻找湟鱼的踪迹,同时向在此巡护的生态管护员了解情况。
“湟鱼为什么会跟着行人,是不是有人经常投喂?”
“有些游客会投喂一些食物,县城也有群众会专门过来投喂。”
“以后发现这样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生态管护员时刻都在湖畔巡护,执法人员只能向管护员了解情况,或是一两天来一次,或是一周过来一两次,这已经属于常态化的工作。
“今年,我们在星星海加大了监督力度,除了每天安排生态管护员看守外,我们号召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旅游旺季时每天过来一趟,就是害怕发生捕捞湟鱼的事情。”黄河源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说。
之所以格外“关注”,是因为星星海有一群特殊的“客人”——湟鱼。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是黄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地处214国道旁的星星海,景色秀丽,湖中湟鱼众多,每年盛夏来此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俨然是漫长旅途中的一处旅游打卡圣地。
但是随着旅游人员的增加,问题随之而来。游客向湟鱼投喂食物,长此以往,人走到哪里,一大群湟鱼沿着湖畔游到哪里,丝毫不惧怕。同时也为防止出现捕捞湟鱼的现象,每日除了生态管护员在此巡护外,黄河源园区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人员也会定时检查。
过去,此类情况由渔政执法部门负责,但奈何人员有限,无法全天候蹲守在此,导致游客和牧民群众投喂湟鱼的事情时有发生。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黄河源园区组建了资源环境执法局。资源环境执法局整合了县政府所属的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实现了生态环境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的统一执法,彻底解决了自然资源监管政出多门,执法碎片化的问题。
对于地广人稀的玛多县而言,组建资源环境执法局,不仅仅是解决了执法碎片化的问题,更多的牧民成为了生态管护员,并参与其中,成为了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人员的“电子眼”。生态管护员在巡护过程中,一旦发现乱采乱挖乱捕行为,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执法局工作人员。
资源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介绍,体制试点开展以来,执法局结合“绿盾”“春雷”等专项行动,组织开展集中巡护136次,出动执法人员700人次,巡护8万公里,劝返游客6040人次、车辆2320辆,确保了园区内外草原、湿地、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安全。
为了草原的翠绿
今年53岁的肖虹,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生态保护站站长。
生态保护站早些年的称呼是草原工作站,属于县畜牧局管理,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机构改革合并,草原工作站划归到了国家公园管理局,肖虹也从畜牧局调到了国家公园管理局。
对于能和种草结缘,肖虹始料未及。
1994年,从财会专业毕业后,肖虹分到了草原工作站,做了一名会计。会计的工作每天就是和数字打交道,每年入夏后,肖虹就跟着工作站人员下乡,种草、灭鼠、灭虫。这三项是草原工作站的主要任务,从每年的6月初开始一直要持续到10月。几次下乡后,肖虹喜欢上了草原,喜欢上了种草。
没过几年,肖虹从会计转岗为种草员,彻底成了一名草原的“园丁”。有关种草,肖虹虽然否认自己是“专家”,但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始终秉持一个理念,种草与海拔高度关系不大,要想种好草就必须加大草籽量。
多年以来,青海省高寒牧区种草一直是三种草籽混种,小粒草籽中华羊茅,抗旱、耐寒、分散力较强,是高寒牧区草地生产建设的优良栽培牧草;中粒草籽披碱草,性耐旱、耐寒、耐碱、耐风沙,营养枝条较多,饲用价值中等偏上;另外一种草籽就是冷地早熟禾,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抗旱能力较强,耐盐碱、耐瘠薄、抗寒,对土壤要求不高,开花前,马、牛、羊最喜食,青干草是冬、春季的良好补饲草。治多县也不例外,也是这三种草籽混种。
对于治多县种草,专家给出的种草方案是:每亩(1亩约等于0.067公顷)草籽量是2公斤,其中披碱草1.5公斤,中华羊茅0.2公斤,冷地早熟禾0.3公斤。播种方式采用翻耕和免耕,对于完全没有植被的黑土滩采取翻耕,对于原始草原植被覆盖率10%以上的,不破坏原始植被的情况下采取免耕。
对于专家提出播种的草籽量,肖虹有自己的看法,每年种草前的项目评审会上,肖虹会提出加大草籽量的意见建议。
2018年项目评审会上,肖虹据理力争,说服专家,将草籽量加大到每亩7公斤。实践证明,加大草籽量确实能提升草籽的出草率和幼草的成活率。
“2019年种的草成活率达到了60%左右,是这些年种草成活率最高的一年,往年草籽量每亩2公斤左右的,成活率不到30%。”肖虹说,其实种草与种庄稼一个道理,种子多,出苗就多,出苗多了,成活率自然而然就增加。
肖虹在手机中翻出了一张照片,拍摄时间为2019年10月24日,是青海省验收组在治渠乡江庆村验收当年种草成果的照片,照片中,草色已经变黄,但长得非常稠密,高度到了人的膝盖处,验收组也给了肖虹高度赞誉。
“看着这片昔日的黑土滩长出了草,心里暖暖的,别看现在草色是黄的,但是通过这片草,我看到了整个草原的生机。”闲来无事时,肖虹总是拿出照片,看看自己流过汗的地方,看看自己的“杰作”。肖虹说,只要当年种的草,能越过第一个冬天,那往后几年就不会有太多问题,五年以后,会成为一片与草原别无二致的草皮。
“要想种好草,加大草籽量是基础,后期管理很重要。”肖虹说,草原上种草,不应贪大求多,每年种一片,管好一片,恢复一片,绿染一片,持之以恒,才能将黑土滩治理成草原应有的模样。
编辑:瑶啊瑶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