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为魂绿色为底 大埔县这样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108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7-5 17:4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7-5 17:56 编辑

红色为魂绿色为底 大埔县这样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

     唯美的田园风光、富有客家特色的民居、舒适感满满的人居环境……走进大埔县各乡镇,一幅幅美丽宜居的农村新貌呈现眼前。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个个笑容满面、伸手点赞。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梅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上,大埔乡村振兴新貌广受好评。

     如何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目前,大埔县突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和人文特色,按照“一片三带五区六镇”乡村振兴空间布局,重点打造枫朗镇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高陂镇桃源镇“人居环境+陶瓷”示范片、大麻镇“六村共同缔造”示范片、西河镇“十村联动”示范区等,串点成线、连片示范,打造乡村振兴大埔样板。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大埔乡村振兴正蓬勃发展。

     
     大埔县建设打造涵盖大埔蜜柚产业种植、加工、物流、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的“5G+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大埔蜜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袁群华 摄

    红色强动力

     激发干事创业内力 推动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邻近午时,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仍有许多游客驻足观赏,细细品着浮雕墙上所描绘的战略记要。在这里,你能听到客家话、粤语、闽语、潮汕话等各式方言交流着观看感受。今年“五一”假期,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景区人气高涨,不少游客选择用红色旅游的方式来瞻仰先烈。据不完全统计,该景区假期给当地带来了5000人左右的客流量。

    “纪念园每天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和接受党性锤炼的团队。尽管去年受疫情影响,依旧有56万人次游客前来游览。”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管理处宣传讲解股股长刘南海说,去年底大潮高速开通后,进一步拉动了园区的参观游览量,预计今年比去年的游客量将有所增加。

     高人气的旅游业进一步激发当地的消费市场潜力,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党建是基石。大埔是广东首个原中央苏区县,近年来坚持用红色党建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核心的“一核两点多元”红色教育经典线路,带旺红色旅游,激发了当地乡村振兴活力。

     三河镇作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所在地,除了红色旅游兴起外,近年来以“六村联动”为契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放大“红色村”党建示范效应,做好“三个一”工程,即一个中组部汇东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一座汇东书院、一批朱德指挥部旧址、红色文化广场、余里起义军路等红色现场教学点。同时举全镇之力,保障好“一个重大项目”:即推进三河坝干部学院建设,并以“大埔客厅”为牵引,配合完成梅潭河(五丰段)碧道工程和大埔红色苏区旅游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三河镇将这一片的资源联系起来并盘活,推动全域示范带的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

     不仅是向红色资源要动力,以党建引领,大埔县也进一步壮大振兴骨干,激发干事创业内力。

    “以前开会不像开会,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应付了事,意见难有统一的时候。”大东镇进滩村一位村干部说,正因为之前村干部不团结,2018年该村被列为大家直摇头的软弱涣散村、省定贫困村。然而仅过去一年多时间,该村不仅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贫困户也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怎么做到的?得益于进滩村党支部由“软”到“硬”的转变。2019年大东镇党委为进滩村下派了有担当、有能力的干部来当“领头羊”,重新组建一支有组织力、有战斗力的班子。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进滩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质的飞跃,真正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动力。

      据悉,为配强“头雁”壮大振兴骨干,大埔县全面开展农村“头雁”优化提升行动。全县调整66名村党组织书记,完成1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转化,256个村(社区)顺利完成换届工作。每年大埔还拿出3个事业编专门招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让振兴骨干有奔头、有盼头。

     为强化振兴责任,突出示范带动,大埔县还通过擂台大赛,推行“10+5”竞选机制来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以财政奖补的“小资金”撬动社会的“大投入”,激活党员干部内生动力,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核心的“一核两点多元”红色教育经典线路,带旺红色旅游,激发了当地乡村振兴活力。何森垚 摄
绿色藏“富径”

      做大陶瓷、蜜柚、茶叶等富民兴村产业

      走进大埔县高陂青花瓷小镇,青花瓷公园、图书馆和陶瓷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各种各样的瓷器琳琅满目。

      大埔高陂青花瓷小镇、桃源镇新东村突出以工哺农的特点,以陶瓷工业为主导,利用传统产业基础和乡贤力量发展陶瓷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可增收,打造了一条“产业+”的致富新路。

      目前,大埔县依托转移园投入5.46亿元建设青花瓷小镇,提质升级陶瓷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8.8亿元、税收5500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787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大埔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园区为平台,发展并提升了陶瓷、蜜柚、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目前,大埔还成功创建了蜜柚和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战略,提质增效蜜柚、茶叶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14.4亿元、9.48亿元。同时,创建“产业园+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脱贫户)”模式,带动7万多户群众发展蜜柚和茶叶,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下现代厂房、山外流通市场”产业格局。

      沿着大埔县西河镇漳溪河一路向东,路过在建的长寿产业园,经过一座古老的石桥,来到禾肚里稻田民宿。通过引进禾肚里企业,实施“以宿带村”模式,如今漳北村的乡村旅游越来越有名气。“游客可以在这里住民宿、观稻田、看客家围屋、尝客家美食、逛田园乡村,到了金秋时节还可以到后山的柚子林去摘柚子……”该民宿负责人李健彪说。

      禾肚里稻田民宿的落地,让自然生态村居变成山水田园景区,不仅带动漳北村产业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和生活难题。

      脱贫户张伍英是禾肚里企业的员工之一。“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张伍英说,在这里工作一个月有3000元工资。她还种了番薯、蜜柚、西瓜,养了鸡鸭,这些都可以卖给禾肚里,增加收入。禾肚里企业的进驻,结束了张伍英过去靠种田维持生活,完全看天吃饭的境况。

      以企业为龙头,带富一方群众。目前,大埔县引进了禾肚里、北塘古村、华农互联等企业,通过“以宿带村”“以艺活村”“以业兴村”等模式,融合发展农旅、文旅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804家农业企业带动6.17万户群众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户均年增收2150元。

      为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活起来”、现代农业“火起来”,大埔县还以科技为引领,开拓了一片天地。目前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与省科学院、农科院和华南农业大学等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蜜柚研究院,发展数字农业、精深加工业。同时,投入2200万元建设5G+大数据平台,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量、质“双丰收”。

      禾肚里稻田民宿在西河镇漳北村落地,让自然生态村居变成山水田园景区,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受访者供图

      人文显魅力

      让美丽乡村留得住诗意载得动乡愁

      走进桃源镇新东村,桃源石牌坊赫然在目,迎宾文化长廊、一溪两岸及长寿公园等已投入使用。村内休闲小公园、小广场环境优美,道路、绿化、路灯等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看着村容村貌越来越好,道路越来越通畅,新东村村民是喜在心里,乐在眼里。

      近年来,桃源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导乡贤助力新农村建设,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有特色、有产业、有温度的特色小城镇。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作为文化之乡,大埔县突出人文特色,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如桃源镇彰显人文情怀,凝聚乡村力量,通过实施“新乡贤”工程,鼓励乡贤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邓振龙先生捐资7000万元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捐赠700万元支持“厕所革命”,激发起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不仅是群众、乡贤广泛参与,近年来,大埔县探索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行动,为每一位立志为家乡贡献情怀的干部职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据了解,大埔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行动,以脱贫村、示范先行村、四沿村、基础相对较好面上村等全县157个村为“回乡联村”示范点,每个村安排一个不少于3人的回乡联村工作队。每个队由原籍村或原籍镇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组成,机关联村干部每个月到联系村开展两次以上联村活动。

     目前,干部回乡走亲,充分发挥其本土化、人脉资源、“亲情效应”等优势,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建资源、资金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带回农村,协助联系村抓好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和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同时,大埔县发挥老领导、老党员、老教师作用,当好“宣传员”“调解员”“参议员”,带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

    “以前一言不合就吵起来,现在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这是梅州大埔县侯南村义务调解员杨作义最大的感受。现在村民之间有纠纷,只要去调解,双方很快就能握手言和。

     村民之间从“红脸”变“笑脸”,是大埔县持续发力基层治理带来的成效。

     近年来,大埔县紧紧围绕打造梅州“平安之乡”先行地目标,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摸索出一条“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的“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之路,“法治大埔”“平安大埔”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为彰显人文魅力,推进乡村善治,目前全县256个村(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小 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正逐步成为现实。同时,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美丽家园示范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此外,为了让美丽乡村留得住诗意载得动乡愁,大埔县在挖掘本地文化上做文章。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坚持保护乡村风貌和传承乡村文脉相结合,统筹泥砖房整治、拆旧复垦等,提升乡村风貌,打造12个沿省际边界风貌示范村;以“小资金”撬动“大投入”:通过竞争机制和奖励资金,创建16个示范先行村;以“小细胞”激活“大能量”:实施美丽细胞工程,整合部门资源资金,打造茶阳沿省际边界风貌精品示范带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南方+)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记者获悉,近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是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清朝红顶商人、著名爱国侨领、客家八贤之一张弼士的故居——以光禄第为中心建设的一个富有地方特色,客家民俗风情浓郁,集名人故居观光、葡萄酒文化体验,客家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同时,张弼士故居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第建于公元1908年,为三堂四横一围的围龙屋,整屋面朝西北,背靠东南,屋内共有18个厅,13个天井和99个房,建筑面积达4180平方米,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气派豪华,正门顶灰塑的“光禄第”屋名为李鸿章手书。屋后有码头,河流沙滩、翠竹绿树,房前是水田菜地、池塘村落,一派田园风光。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