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8-3-5 15:55 编辑
时代在进步,结婚组曲也在不断变奏。
人们对结婚模式的选择,既间接体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价值观的选择,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变迁。
所谓结婚“三大件”,就是结婚必需品,各个年代结婚必需品都在不断变迁!而结婚“三大件”在变迁中演绎了各个时代的时尚风潮。 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70年代末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 要结婚就要购齐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当时我们结婚就特别简单。” 1978年结婚的武先生说。据介绍,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做条件了,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武先生还记得当时“三大件”的价格:上海全钢手表125元,是当时托人在供销社要的票才买到的。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 刚结婚时根本没有房子,都是各住各的家,一周能见几回。后来好长时间,才从单位争取到一间9平方米的平房,虽然才巴掌大,可总算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家,所以还挺知足。 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
说起“三大件”,中老年朋友可能都会想起那段已经流逝的岁月。
今年48岁的严女士提起当年的“三大件”,记忆深刻而又似乎格外久远:我们结婚是改革开放初期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他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
在家庭建设上,开始向电气化迈进,追求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
当时为了凑足“三大件”,老公戒了烟、戒了酒,省吃俭用一个“五年计划”才攒了点钱,圆了这“三大件”的梦。90年代:空调、音响、录像机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庭建设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大件又变成了空调、音响、录像机。 从事财务工作的孙先生是1993年结的婚,他告诉记者:“当时主要的电器就是空调、音响、录像机,有个爱华的音响,大概是三四千块钱,空调也是进口的,当时五千块钱,至于录像机现在已经淘汰了,牌子也记不得了,当时大部分结婚就是这些东西。 当时婚房(上海中原、代理、租房)大多还是单位分房。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三大件’,就算是豪华迎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