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梅县与大埔县客家传统民居初探

[复制链接] 1
收藏
17
回复
82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28:54 | 只看该作者
    二、建筑墙体材料不同。

  梅县传统民居多为夯土墙,内外抹面再用白灰粉刷装饰,它的古村落呈现的是一种粉墙黛瓦的小家碧玉的景象。而大埔传统民居墙主体多两种材料共同砌筑,青灰色砖、石在外,内包夯土的作法,俗称"金包银"。这种墙体的外立面仅做沟缝,不做抹面处理。另外也有少量使用裸露的土坯砖的做法。

  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花萼楼是用石料做的墙基,土坯砖与夯土结合做的圆形的3层土楼,经历了400年风雨的石块,虽大小不同,却打磨得很平展,缝隙紧密,无起翘剥落之处,上面的土坯墙,外形完好,雨水冲刷的痕迹并不明显,可见当时施工技术的精湛与严谨。

  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以青砖墙面居多,青砖墙用白色石灰钩缝,色彩鲜亮,选材讲究的房屋,虽历百年风雨墙面仍旧非常新,如南阳毓秀和古昌堂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30:24 | 只看该作者
    三、装饰的差异。

  梅县与大埔县客家民居建筑外部的装饰具有明显差异。最大区别在于梅县民居屋顶正脊线是平直的,无装饰物。

  大埔县民居瓦面的正脊两端有升起,平缓舒展的曲线两端有鸱尾,据《事物纪原》引《青箱杂纪》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则绛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以厌胜之法;起建昌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即今之鸱吻是也。"由此可知:鸱尾是鱼尾形,汉代开始用于屋脊,祈天降雨,确保平安。脊线升起与鸱尾的做法在隋、唐常用于宫殿与寺庙,明、清中原几乎不再使用,仅在南方少数地区保留。

  正象研究朝鲜、日本的古代木建筑,以了解唐朝建筑形式一样,大埔县民居较好地保留了古建筑的这些特点,对研究隋唐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埔县民居将鸱尾的形式进行了发展,由比较厚重的鱼尾形变成了轻盈镂空的花饰,使起翘的脊变得分外玲珑与轻巧,很符合民居的身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32:06 | 只看该作者
    梅县民居强调入口的装饰,入口墙向内退后半间,设两檐柱,檐下用木雕,墙上部两侧为灰雕,其它用彩绘。

  大埔县部分民居入口做法与梅县相同,另有部分民居如土楼和围堡人口墙面无凹凸,只在墙上砌出门楼的飞檐形式。  

  另外,大埔县许多民居在主入口正对的院墙处设影壁,梅县民居主人口正对面往往设池塘;此外,大埔县民居天井内的下沉接雨水的池的面层材料是鹅卵石,不同于梅县的三合土抹面;大埔县民居檐口天沟接水口用龙、鱼等动物装饰,梅县民居极少。  

  综上所述,大埔客家传统民居有唐朝建筑男性化的豪迈与浑厚,而梅县的客家传统民居则有宋朝建筑女性化的秀丽与纤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33:39 | 只看该作者
    两地区客家传统民居风格与作法出现了诸多的不同,主要原因有:  

  一、历史条件的不同。客家先祖是陆续到达梅州地区的,有些是途经几地转迁而来,自然会带来不同时期中原各地的建筑风格。迁徙的先祖中,早期被罢黜发配来的官吏们对这里的建筑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有建房屋的钱财,且读书作官之人,眷恋故土,自然会将中原先进建筑形式带到此地。  

  这种建筑形式的异地延伸与历史上出现的殖民地建筑现象是相同的。如十六世纪后的美洲殖民地建筑反映着各个宗主国(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建筑的特点,因为移民们仍然觉得自己是西班牙人、英国人或法国人。这种情况在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青岛等殖民地城市也明显的体现出来。如今的上海外滩林列的外国建筑就是最好的例证。  

  梅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大埔县在公元413年,即东晋义熙九年建县,仅比最早建县的兴宁县晚8O年。晋及以后的隋唐中原建筑风格对其影响最大。如上文所提到的大埔县民居所具有的大体量、门口影壁、正脊的升起,鸱尾的使用等都有隋唐遗风。  

  梅县约在公元479-502年从揭阳县分出,到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设置敬州,后改梅州。梅县建县稍晚,建筑风格受宋、元影响较大。如梅县民居所体现的小体量、装饰细腻、屋顶少曲线等特征,极具宋、元建筑之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34:56 | 只看该作者
    二、地理位置与环境的差异。

  大埔县与福建比邻,受福建客家民居影响较多。大东镇花萼楼的建筑形式是福建南部常见的圆形土楼形式,花萼楼与福建地界仅一山之隔。湖寮镇的泰安楼与绳武楼等是土楼的变异与延伸。另外,大埔县的地理环境以山脉、丘陵为主,无上百平方公里的盆地,对外交通不发达,建筑风格能长期保留下来。  

  梅县地区处在梅州市第二大盆地之中,盆地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交通相对便捷,建筑风格受江西、福建、粤东潮汕等地的影响较多,故比大埔县民居风格式样丰富,规模偏小,灵活善变。梅县北部松口镇是个千年古镇,与大埔县茶阳镇相邻,是水路去潮汕地区再坐船出洋的必经之路,因此墟市贸易发达,《康熙程乡志》与《乾隆嘉应州志》都有关于松口镇的详细记载,现保留有若干古街、市场、码头。松口镇既有风格豪迈象城堡风格的建筑,也有众多风格纤细的典型的梅县客家民居,更有风格奇特的欧式建筑。松口镇铜琶村的世德堂1619年前后建成,屋主为明末翰林李二何之侄李椅所建,占地7000多平米,300个房间,24个门楼,72个天井,3层围龙,气势宏伟,似大埔县建筑风格;源远堂与世德堂相邻,建于17361795年,也是李氏家族所建,平面上与世德堂相依相辅,立面上则似城堡一般,碉楼枪眼俱全;仁寿楼与源远堂建成时间相似,平面严谨,象""字形,也是城堡风格的建筑。此外,铜琶村村口现保存有欧式风格的码头,村内还有梅县常见的客家民居形式,铜琶村古建筑形式是松口镇古建筑形式的缩影,它表明交通便捷的地区,建筑风格受异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36:47 | 只看该作者
    三、两地盛产和惯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梅县地区土质粘性较好,石灰使用广泛。

  大埔县几乎都是山地,石料丰盛,水域面积较大,梅江和汀江在三河坝汇合后称为韩江,南流90公里到潮安,韩江是广东省四大河流之一,因此盛产河石。

  此外,大埔县客家人善烧青砖,大户人家建房用砖多为自家门口建窑烧制,取土所留的坑引水成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38:37 | 只看该作者
    建筑是有惰性的,一种风格一旦形成,达成共识,就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除非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社会观念与环境有大的变动。

  两地区现存四五百年的房屋与后建的房屋差异不大,各沿用各自的风格,只是有不同程度的融合与模糊,共同发展的是装饰越来越讲究。

  100年以内的房屋与二三百年的房屋平立面形式没有大的差异,装饰的精细程度却明显改观,南口镇的南华又庐、雁洋镇的继善楼、白宫镇的联芳楼、梅江区的仁风楼、松口镇的荣禄第、胡寮镇的东山拱秀、百侯镇的敬修堂等等建筑,让人流连忘返、赞不决口的主要是它的精湛的雕刻,生动的彩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3:40:14 | 只看该作者
    研究两地区客家传统民居的异同,能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的风格,以及形成的原因,发展的情况,从而有利于客家民居的开发利用和延续。当然,也有助于推动客家民系研究工作的发展,毕竟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客家传统民居是一面光亮的历史镜子,反照出了客家人敬祖好业、勤劳朴素、团结合作、兼容性强的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