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山歌沿袭诗经遗风 天籁之音传唱千载 

[复制链接] 0
收藏
16
回复
49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8:39:01 | 只看该作者
  最著名的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50年),副榜出身的镇平(即今蕉岭县)知县在长潭出示禁牌严禁山歌,激起了当地劳动人民反抗,在禁牌上写了一首反禁的山歌:“副榜老爷唔成科,居然出来禁山歌,鼻公出气第闲管,狐狸唔知尾下臊。长潭山歌禁得绝,除非日头出本坡。敢唱山歌尽线放,看你老爷怎奈何。”

  正是群众对“禁歌”的强烈反对,使得长潭山歌可以一直流传至今。值得一提的是,长潭山歌发源地在贯穿蕉岭县南北的石窟河源头,当地人口约一万多,会唱长潭山歌者不计其数,但是其传承发展主要靠的是民间的口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8:4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28 08:42 编辑

  长潭山歌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具有浓郁的长潭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作《长潭行出公王陂》,歌词意味深长,共有四句:“长潭行出公王坡,一阵鲫鱼一阵鲤,鲤鱼唔食叔叔钓,捏撇肚肠丢撇?”

  “前两句是赞美蕉岭长潭景色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长潭水被微风吹拂时,荡漾出一阵阵波浪,河水清得连鲫鱼和鲤鱼都清晰可见,后两句是用‘垂钓’来借喻表现男女青年在追求爱情时的美妙情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潭山歌》的传承人陈小惠解释道。

  长潭山歌与本土习俗、环境有密切的关联,并借鉴古中原民歌及竹枝词逐渐发展形成。长潭客家人自中原迁徙下来定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当地本地风俗相结合,形成特定的客家文化。“因而要求演唱者要有一定的唱功,并在充分理解歌词含义的基础上,带着深厚的情感用纯正的蕉岭话来演绎,才能唱出长潭山歌独特的山歌韵味。”

  在蕉岭县文化馆的录音间里,几位歌手正在录制长潭山歌,歌声悠扬,韵味古远悠长。“我们想把长潭山歌的唱法录制下来,以防失传和绝迹。”陈小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8:42:33 | 只看该作者
  如今,大批农村青壮年人告别山城,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年轻一代接触长潭山歌的机会越来越少,长潭山歌歌手青黄不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外来文明的冲击也影响着人们审美方式,“长潭山歌已很少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了。”

  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山歌,长潭山歌的原生态曲调就只有一种,而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长潭地区生活的客家人,在与自然社会作斗争中,为了抒发情感,可以随兴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发挥。”

  而今,蕉岭县也在传承和普及蕉岭长潭山歌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创作再提升,发展和创新了多首以长潭山歌为基调的民风歌曲,如《长潭情歌》、《长潭水》、《长潭明月》、《长潭夜月》等。“蕉岭长潭山歌”也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8:4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28 08:45 编辑

  传承   

  古稀老人发挥余热 开班教唱   

  穿过千年古镇,走进松口镇中心小学,便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山歌声。每周一,廖胜华都会和妻子李园妹从梅城坐车回到家乡松口镇,教“少年山歌班”的学生唱山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歌手年龄已高,青年人外出打工,致使歌手青黄不接,传承出现断层。“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如今已经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唱山歌了,我和老伴看到这一现状都觉得很担忧,怕松口山歌就此慢慢消失。”廖胜华一直对客家山歌喜爱不已,他从人民教师的岗位退休后,便决定与老伴一起为松口山歌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

  “坚持了一年半的教学,我们的收获不小,现在这些小孩子已经会哼几首山歌了,也对唱山歌产生兴趣。”廖胜华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于是亲手编写了一些简单的、励志的歌曲,“因为要避开大部分的情歌,所以我会把勤奋学习、尊重师长的一些词句写进歌里,也可以达到以歌育人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8:4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28 08:47 编辑

  随着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松口山歌也在原生态地域渐行渐远。为了传承这一民间艺术,梅县县政府决定从1983年起每年举办中秋山歌节,至今已举办了28届。

  在第27届的中秋山歌节中,廖胜华也把自己三个学生“推”向了舞台。“一开始,她们还有些害羞,害怕自己在舞台上唱得不好。为此,我带着她们三个人练了一个多月,毕竟她们之中最小的才三年级。”让他欣慰的是,作为第一次登上中秋山歌节的小歌手,三个“小徒弟”都顺利地完成了表演。

  “松口山歌特出名,山歌又好声又尖,男女老少都会唱,日出唱到月亮圆。”古稀之年的廖胜华只是传承山歌大军的其中一员。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梅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就是因为与松口山歌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1月,梅县“千人山歌大对唱”——《客家山歌特出名》,参加2006年梅州国际山歌节,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20026月,梅县松口山歌协会成立,现有会员30多人。

  此外,松口山歌经过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以及无数歌者的传唱,也孕育形成了山歌剧这一新的剧种,被人们誉为“山茶花”。如今,山歌剧作为新兴剧种,其创作演出的音乐、唱腔,多采用松口山歌作为素材,其代表作《挽水西流》长演不衰,并被移植到印尼华侨侨民中演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8:5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28 09:01 编辑

山歌大师汤明哲大师心愿 客家山歌代代传
 山歌沿袭诗经遗风
汤明哲在今年中秋期间举行的梅县区山歌节上献唱
 山歌沿袭诗经遗风
汤明哲在大埔农村给村民唱山歌
 山歌沿袭诗经遗风
汤明哲给嘉应学院山歌班的学生授课

  山歌大师汤明哲大师心愿 客家山歌代代传  

  汤明哲的山歌生涯始于解放初期,还在中学念书的他偶然听到文工团唱的客家山歌,便在心里埋下了山歌的种子。后来进了兴梅文工团,经过系统学习,算是真正走上了山歌道路。

  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唱山歌、举办山歌擂台赛成了他最热衷的事。即便后来政治运动风起云涌,饱受磨难的他仍没有放弃过山歌,“我用山歌写日记,暗中唱一唱还能舒缓心情”。汤明哲在劳动之余还钻研诗词格律,把群众言语记录下来,为创作山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日后在蓬勃发展的山歌舞台上一展歌喉做足了准备。

  1976年,汤明哲进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客家山歌在全国舞台亮相,引起巨大轰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汤明哲经常出国演出,以山歌为桥梁联络海内外客家人。

  在盛况空前的1990年梅州市山歌节上,汤明哲获得了“梅州市山歌大师”称号。梅州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汤明哲也成为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7#
发表于 2016-9-29 12:46:21 | 只看该作者
  梅州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