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5-11-18 22:54 编辑
节孝牌坊: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牌坊文化独树一帜。牌坊源于古代的“绰楔”,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 牌坊初时建在人口聚集处,后则建在交通要道或十字路口;开始时以木质为主,后来改为石材。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统治阶层将“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作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建立牌坊旨在表彰那些在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方面的杰出人士。“孝节”牌坊一般包含“孝子”牌坊和“贞节”牌坊两大类,但若表彰的对象是既恪守妇道又能孝敬老人的妇女,则可将二者合为一体称之为“孝节”牌坊。目前,学术界对贞节牌坊的研究,有从其历史作用的角度,认为贞节牌坊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作为封建道德礼教的物化象征性建筑符号,立牌坊的重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树立道德楷模,以此熏陶教育人们要忠君、要讲气节、要孝梯、要贞节、要仁义、要行善积德。也有从文化的角度,认为“牌坊的纪念碑性具备了正史典故、逸闻旧事的功能,在后人杂糅着艳羡的追忆中,事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淡化与模糊,剩下的历史记忆更多的指向追忆过程中的满足”。 在目前留存的牌坊中,最早建立的“节孝”牌坊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奕世流芳”牌坊,牌坊分两层,高7米,宽5米,木质结构,中间有上下两块木匾;上面那块刻有“恩荣”二字,背面为“贞孝”二字;下面正反两面均刻“奕世流芳”四个大字。该木牌坊亦称“节烈坊”,是为表彰吴伯灵之妻蓝氏而建。蓝氏幼时许配给吴伯灵为妻,但还未成亲吴伯灵就命丧黄泉。蓝氏持“嫁夫从夫”之念,守孝三年,后又矢志不嫁,收养了一个儿子,繁衍后代。
比其稍晚五年修建的“孝节牌坊”位于梅州市区江北城西一小巷内,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用花岗岩石建造,由于年代久远及城市变迁损毁严重,虽仅存框架,但横匾上方“节孝”二字还清晰可见,立柱上的对联也还历历在目。牌坊上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一片忠心凌白雪,九重特典壮乌头”;另一联是“雪柏霜松,苦节久堪垂典范;乌头绰楔,殊恩特贲阐幽贞”。另一块是在乾隆年间大埔知县为旌表百侯侯北九世妇萧以继之妻、萧日宁之母邬氏兴建的节孝牌坊。邬氏有一女儿名润,嫁侯南杨仕薰,育一子叫杨之徐,是百侯有名的“一腹三翰院”之父。如无邬氏千辛万苦抚育儿女,抚养杨之徐之母,可能就没有“一腹三翰院”的美谈。邬氏是成就科举盛事的功臣,是大埔客家妇女的杰出代表。邬氏内外裔孙有萧翱材、杨之徐等6名进士,且居官清正廉洁,学问人品皆好,名扬大埔,光照后人。这些都是邬氏矢志守寡,艰苦抚育儿女和教育有方的结果。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不论原配或副室,妇女在30岁以前丧夫,到了50岁以上仍然守节不嫁的,具有接受节孝旌表的资格。奖赏的方式是由政府赐银30两,交由家人或本人自行在乡里建竖牌坊。清代生员蓝蔚妻黄氏及生员蓝树棠妻钟氏两人“不但贞节”而且勤俭持家、孝顺父母、慈母当父般把众多子女抚育成材。建立该坊是对黄氏和钟氏两人在忠节和孝道上的褒奖。据《嘉应州志》记载,该节孝坊建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最上端刻有“纶音”字样,正中额坊上写着“节孝”大字,两侧对联分别为“妇克相夫藻芹竞采”“节能兼孝棹楔同旌”,“操比松筠双著节”“承恩纶音永流徽”,对联分别是时任嘉应州知州刘廷楠、曾参加乾隆“千叟宴”的蓝钦奎之子蓝廷芳所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