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丘逢甲与历史上的台湾民主国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之初,丘逢甲以台湾孤悬海上,久为日本所垂涎,长叹曰:“天下自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于此地,彼讵能恝然置之乎?”于是,他首倡组织义军,为义军统领,加强战备,以防范日军进攻。1895年3月丘逢甲“倾家财为兵饷”,由唐景崧奏准朝廷,正式组成一支义军共十营,义军司令部就设在台中丘的住居柏庄。丘逢甲自带五营:诚字三营、靖字一营、捷字一营;其兄丘先甲分带信字三营;三弟丘树甲是全台义军营务处帮理,“丘门三杰”在全台义军中一时传为佳话。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不仅要向日本交付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还要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永远让给日本”。4月18日丘逢甲刺血:“拒倭守土”,率全台绅民上书朝廷:“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所以养人心,正士气,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清廷根本不顾台湾人民的反抗和丘逢甲刺血上书,4月19日致电唐景崧:“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又言:“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二十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日本人,改衣冠。”此电传台后,台北立即鸣锣罢市,绅民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鉴于台湾绅民强烈反对割台,叠奏电恳,两月之内电陈至二十余次之多。清廷以和议已有成说,悉置不答。至此,台湾绅民皆知让台之事已无可挽回。于是,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连日会商固守之计。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列强出面干涉,日本将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台湾绅民于是采取两步骤:一是试图争取列强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放弃割占台湾;二是要求清廷收回割台成命。丘逢甲于4月28日又写下血书:“誓不服倭”,并向朝廷申诉:“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刑倭人手。现闻各国阻缓换约,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时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诚如丘逢甲在一首诗中写道:“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直。”最后清廷于5月2日批准《马关条约》,台湾人民的种种努力遂告失败。
消息传来,丘逢甲悲愤交加,激动地指出:“余早知有今日矣!虽然,台湾者吾台人之所自有,何得任人之私相授受?清廷虽弃我,我岂可复自弃耶?”面对着这种“无天可吁,无主可依”的千古奇变,丘逢甲邀集陈季同等商量各种保台的方案,陈提出“民政独立、遥奉正朔、拒敌人”的主张,并根据万国公法:“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况且“全台生民百数十万,地方二千余里,自立有余。”于是自立民主之策乃定。
5月15日以丘逢甲为首的台北绅民在筹防局集议,请唐景崧暂摄台湾政事,并电禀清廷,公开宣布自主保台:“敬禀者:台湾属倭,万姓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唯须有人统率,众议坚留唐抚台仍理台事,并请刘镇永福镇守台南。一面恳请各国查照割地绅民不服公法,从公剖断,台湾应作何处置,再送唐抚入京、刘镇回任。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情形万紧,伏乞代奏。全台绅民泣叩。”然而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5月17日起程赴台。
1895年5月23日丘逢甲等台湾士绅以全台民众名义,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日寇强横,欲并台湾。台民曾派代表诣阙力争,未蒙俞允。局势危急,日寇将至。我如屈从,则家乡将沦于夷狄;如予抗拒,则实力较弱,恐难持久。业与列国迭次磋商,俭谓台湾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爰经大会议决,台湾自立,改建民主国;官吏皆由民选,一切政务秉公处理。但为御敌及推行新政,必须有一元首,俾便统率,以维持秩序而保安宁。巡抚承宣布政使唐景崧为万民所敬仰,故由大会公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24日将宣言译成外国语送至各国台领事馆,25日举行独立典礼。唐景崧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同时制定“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刻有“民主国之宝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 为国玺,以及建年号为“永清”。“永清”寄寓永远隶属于清朝之意,正如丘逢甲和台湾绅民共同血书给清廷的十六字:“台湾绅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台湾民主国”依然是大清的疆土,台岛居民仍是大清的百姓,成立民主国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于是炮台升黄虎旗,呜礼炮11响誌贺,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台湾民主国于1895年5月25日成立,到6月5日唐景崧离台只有10天时间,到7月25日丘逢甲离台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到刘永福10月21日离台也不够5个月的时间。从台湾民主国成立的短短时间里,可以看出台湾人民对于“民主”的抉择、组织和奋斗的艰辛直至失败的惨烈过程。
首先,将成立台湾民主国之事布告中外,晓谕全台,表明台湾民众对民主的艰难选择。台湾民主国成立的当天,唐景崧即致电清廷:“台民前望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一俟布告各国,并商结外援,嗣后台湾总统,均由民举。遵奉正朔,遥作屏藩。” 唐景崧以“总统”名义晓谕全台:“当此无天可吁,无主可依,台民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惟是台湾疆土,荷大清经营缔造二百余年,今须自立为国,感念列圣旧恩,仍应恭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而台湾绅民亦布告中外:“日本要索台湾,竟有割台之款。……今已无天可吁,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朝,作何办理。……唯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因此槌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所有这些台湾民主国的文献,反复说明的是:日本侵略者对台湾强横占有的野心;清廷的软弱无能、割地求和的心态;而台湾绅民在未有与日本侵略者交锋,未知输赢的情形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于是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抗御日寇而自保台湾。这完全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把它说成是成立独立国家或搞独立运动,都是完全错误的。同时也是台湾民众的觉醒: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主宰,不能由封建统治者来主宰。不能由统治者说,把台湾给荷兰就给荷兰,把台湾给俄国就给俄国,把台湾给德国就给德国,把台湾给法国就给法国,把台湾给日本就给日本。台湾是台湾人民的台湾,台湾更是中国人民的台湾,绝对不能成为日本的台湾。
其次,设置新的机构,成立议院,表明台湾民众对民主抗日的组织实施。台湾民主国总统下设三个机构:改布政使司为内务衙门,以刑部主事俞明震主之,对外称内务大臣,其关防文曰“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关防”;改筹防局为外务衙门,以前驻法参赞、副将陈季同主之,对外称外务大臣,其关防文曰“台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关防”;改全台营务处为军务衙门,以礼部主事李秉瑞主之,对外称军务大臣,其关防文曰“台湾军务衙门关防”。上述诸大臣对内不称“大臣”而称“督办”,所有应办事宜,即着该衙门悉心核议,呈请抚台核夺。其余地方民事,仍由道、府、厅、县照旧办理。抚台于外洋各国称台湾民主国大总统,而于本省文武属员仍照衔相称。台湾民主国的官制,主要是迫于形势的需要,“或改衙门的名称,或对外变换官员的职称,并不意味着原先的封建衙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三个衙门之外,还设立了议院,并拟推举台中望族首领林维源为议长,林维源并未就议长之职,仅有陈云林、洪文光、白其祥、许冀公等数人就任议员。再就是“割台专使”李经方6月2日与桦山资纪草订了交接台湾文据后,台湾的府、道、厅、县官员及将领大都内渡,台湾民主国立即任命新的官职以填补空缺。这样,台湾抗日的领导体系才得以维持,没有因大批官员内渡返大陆而趋于瓦解,对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武装侵略斗争起了组织保证的作用。
最后,组织义军誓死抗日,不惜牺牲一切来捍卫台湾,不愿做日本的殖民统治者。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全台义军统领丘逢甲统十营义勇,又任命吴汤兴为台湾府台军统领,统六营义勇。其后刘永福为义军统领,带十一营协防台南。台湾岛早先组织义军,而后宣布自立,成立台湾民主国。“非台民无理倔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变。台民欲尽弃其田里,则内渡后无家可依;欲隐忍偷生,实无颜以对天下。因此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这都充分表达了“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决心,表明台湾民众“义不屈倭”的民主爱国精神。日军登台后,台北沦陷,丘逢甲与台湾军民在新竹一带与日寇浴血奋战了二十余昼夜,寡不敌众,直至“饷绝弹尽,死伤过重”才被逼后撤。此后又在台中一带转战月馀,复“又大败,全军尽丧,逢甲仅以身遁”。最后,部将谢道隆劝其内渡,徐图收复。丘逢甲深知大势已去,不得已乃于1895年7月25日告别亲友离台内渡,船抵泉州,东望痛哭,呕血几死。
台湾民主国虽在中国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闪而过,但对于以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华民国的伟大事件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追求民主共和起了先导的作用,即是在今天实现祖国和平民主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山渊在《丘仓海传》中指出:“故言共和之纪元,必推端辛亥焉。然窃谓共和之制,辛亥之前已有行之者,不徒见诸空言,且徵诸实行。建总统,开议会,定国旗,更官制,远挹唐虞之遗风,近掇欧美之良制,共和之规模遂麤定,其时固在辛亥以前十余年也。不过兵威不足,国力未充,处无援兵,民无固志,朝廷已弃珠崖,邻省亦视同秦越,登高而啸,应者无人,遂不旋踵而雾解烟消,等于昙花一现,大好河山,拱手而授以异族。其中之志士仁人,血欲化碧,志已成灰,归去无家,惟效杞人之大去其国,如台湾之丘仓海者,其事足悯,其志尤可哀;虽其地限于一隅,其事不逾数月,然实为辛亥倡议之先声,而海外孤臣血淚之所聚也,又讵可听其霾湮汩没而无传乎!”
而丘复在《仓海先生墓誌铭》中说:“乙未清廷割台湾畀日本,君帅义师自保,屡电抗争,且嚙指血为书上之,清廷终不省。曰:是与台民恩义断矣!建议立台湾民主国,奉台抚唐景崧为主。台民推唐为总统,君为副。当是时,中国闭关久,泰西民主之说未流衍中土,士民蜷伏专制淫威之下,乍闻君议,皆卷口结舌不敢赞一语,甚且以危言相悚。建国海上,孤立无援应,君毅然行之不顾。事虽不成,然独倡义于民国纪元十七载前,不可谓非豪杰人也。”
胡适之先生在四十自述里称,台湾民主国为东亚第一民主国,并非过誉。在台湾民主国出现之前,东亚是别无民主国存在的。整个中国,包括大陆及台湾都在大清帝国统治之下,日本、暹罗亦均为君主国,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彼时则还不成国。在中国的台湾省出现了台湾民主国,不仅是中华民国的先声,并且为东亚放一异彩。尽管由台湾民主国成立到消灭不过四个多月,(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旧历五月初一日唐景崧就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为成立之始,到是年九月初三日日军攻入台南,台湾民主国便沉痛地消灭了。)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固已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丘逢甲的儿子丘琮,字念台,1943年任国民党台湾直属党部执行委员兼粤东工作团团长,进行驱寇复台工作。1945年任监察委员兼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委员。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开始全面收复台湾,丘念台直接参与筹备工作。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正式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新任命的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丘念台也参加受降仪式。当受降完成,陈仪向台湾和全世界广播:“从今天起,台湾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此一极有意义之事实,人人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互相庆祝,村村户户张灯结彩,通宵欢庆。家家点香燃烛,祭祀祖宗,将台湾回归祖国的喜讯告慰先人。”这一切,身在现场的丘念台也在默默地念诵,堪告祭父亲在天之灵,一洗甲午战争以来的国耻。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海峡两岸至今仍处于分裂而治的复杂政治局面。然而历史上的“台湾民主国”和今天台湾民进党的理念是不相同的。“台湾民主国”的核心不在“台湾国”三字,而在“民主”二字。而台湾民进党表面上打的是“民主”二字,而心往“台湾国”三字,这是非常危险的。民进党于1986年9月28日成立,全名为“民主进步党”,其宗旨是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追求民主自由,打破国民党长期“一党专制”的局面。但有部分党员却主张“台湾独立”。民进党成立后,一直稳步发展,在2000年选举中,因国民党阵营分裂而渔翁得利,一夜之间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民进党政府的秘书长邱义仁工于操盘,不计毁誉倾力支持陈水扁,是民进党的智囊袋,又称民进党的军师,为民进党执政八年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身陷囹圄之灾,妻子离去,只好怅然挥锄种田去。而其对手国民党立委邱毅则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数年来紧盯陈水扁,并成功剥下陈水扁“台湾之子”的外衣,被称为“爆料大王”,成为让陈水扁被侦查起诉的有力推动者。无论是邱义仁辅佐陈水扁走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位置,还是邱毅将陈水扁贪腐揭露送其进监狱,都是台湾民主的进步,都可看出台湾丘氏家族对政治局势的影响作用,都是丘逢甲先贤追求民主的遗泽。但同时还要牢记丘逢甲的遗嘱:“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牢记他的遗愿:“江山一统都新定,中华民族此重兴。”为了实现丘逢甲的遗愿,无论是大陆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各党派、社会团体和各位民众,还是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新党等各党派、社会团体和各位民众,都必须明白:台湾海峡两岸同胞是同根、同宗、同祖、同血缘、同语言、同文字、同文化;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也都是中国人;中国是共同的祖国,是共同的母亲;这是几千年形成的历史纽带,将两岸同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任何人和任何力量都割断不了的;中国统一是台湾海峡两岸同胞当今神圣的现实任务。高举丘逢甲民主、和平、统一的旗帜,每一位中华同胞当需尽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