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青:不老冬青树拳拳赤子心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2-7 1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冬青先生颇具绅士风度。在他主动打电话给记者约定了采访时间后,还柔声细气地告诉记者公司地址,该乘哪一路地铁,哪一个出口,以及从地铁出来后该怎样走,交代得详尽而细致。

    4月4日中午,记者在他的饮食集团属下的青叶海鲜酒家,终于见到了高大、硬朗、儒雅的冬青先生。
何冬青:不老冬青树拳拳赤子心

压力变动力,24岁做老板

    记:您作为文人出身,是如何走向从商之路的?经商初期克服了哪些困难?

    何:1949年我从重庆到香港定居,初期受雇于一家印刷厂,全面负责厂务,包括编校、会计和工场管理,并加入著名剧作家姚克教授的南风出版社兼任顾问。3年后,我已基本掌握该行业的经营技巧,决定自立门户,开始创业,运用有限的积蓄,驾轻就熟,逐步开设印刷厂、出版社和书店等一条龙相关业务,就此走上了经营之路。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后冬青先生(左二)先后创立大道书局、大中国印刷厂和中华文化事业公司,集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

    记:在老一辈企业家中,绝大部分青少年时期就出门谋生创业,上学时间很短,甚至没上过几年学。而您的学历很高,抗战胜利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有人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胆子越小,经商越多顾忌,所谓高不成,低不就;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反而胆子大,放得开手脚,对此您有何看法?

    何:情况的确如此。以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为例,一般知识水平比较低的,会较早出来谋生,并且通常是由学徒做起,接着做师傅、包工,一直做到老板。读书人呢,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下来,读书越多胆子越小,看问题越仔细,考虑问题瞻前顾后,逐渐会安于现状、趋于保守。反观知识水平低的人,他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拼搏,剑走偏锋,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记:您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一观点对您有何影响?

    何:各人头上一方天,我觉得没什么大影响。有一句话叫做“巧者,拙之奴。”比如说一位建筑业工人出身的老板,他没受过什么高深教育,是个“拙者”。但最终那些大学本科毕业的建筑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等这些“巧者”,全部被他请来借力借脑,为他服务。

    具体说到我本人,作为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我的体会是:越是困难的处境,对一个人越是有机会;越是有生活的压力,越有创业的动力。我早年在香港创业,就是置身于生活压力之中,结果24岁就做了老板,成了一位“拙者”(笑)。

    记:您曾提出:雇佣之间一定要融洽相处、齐心协力、目标一致,事业一定有希望。在当前全球金融海啸的肆虐下,许多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您认为这种方式是否为抗击金融海啸的有效途径?您的酒楼会裁员吗?

    何:我举一个事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2003年“非典”时期,情势比现在更严峻,我没有裁员。我的酒楼有700多员工,当时我让管理层逐级传达,告诉他们“放心放胆,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努力向前”。

    不论是经商也好,人生也好,都难免有起有伏。人才和钱财都是经营者手中最重要的资源,所谓钱财易求,人才难得!所以我一向很重视员工的稳定性,树立他们的信心,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乐与企业共度时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0: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之行,心中殷殷民族情

    记:从您早年积极参与争取中文法定运动可以看出,您对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这是否与大学时代主修中国文学有关系?

    何:肯定与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系,应该说还与我的民族情结有关系。香港98%的人是中国人,这里是中国人的社会,为什么法庭审判、政府和议会会议、契约、公文全部只可以用英文?我不能哑忍当时香港社会的现实。我决心要改变这个现实。

    记:我发现您早年创业时的公司名称很有意思:大中国印刷厂、中华文化事业公司、大道书局,包括您创办的女子中学起名“静宜”。请问这里面是否大有深意?

    何:这些名称肯定不是随便起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大中国”和“中华文化”含义很容易理解,望文即可知义,和我的民族情结有关。“大道”两字,取义于国父孙中山的手笔“大道之行”。

    至于以“静宜”命名女子中学,源于当年社会风气令许多家长尤其是女生家长感到担忧。创办一所纯粹的女校,让女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果然大受家长欢迎。“静宜”就是文静、娴淑,言行举止有度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0: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商重教,细微之处见真章

    记:您在家乡的两个细微举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发给学生的奖状及装奖学金的信封,是您亲手设计的,非常精致。二是您自己本身就是书法家,但在捐建的学校和教学大楼要题写校名、楼名时,您请8岁、13岁的学生题写,为什么?

    何:有一个直接的动机,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孩子们很需要策勉和激励。这里面有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我在平远县立周正小学念书的时候,我受到了一个不平凡的礼遇,令我终生难忘。那是“七七”抗战纪念日,校长黄竞让我代表学界在群众集会上发言、演讲,并嘱咐我要慷慨激昂,表达国仇家恨。这件事令我深受鼓舞。自此之后,不管是演讲、书法比赛我都积极参加,全县小六联考竟然名列第一。有了这些荣誉之后,更加激发我以后的学习动力。

    所以我早期捐建的冬青实验中学和石正中学教学楼竣工后,有人向我建议请政要、名流、书法家题匾,我都说不需要了;其实我早已心中有数,我的意愿是让年仅9岁的小学生张瑞雄为冬青实验中学题写校门大字、13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王雁林题写“石正中学冬青教学楼”!在剪彩典礼的时候我特意拥抱他们,高举他们,让在座的嘉宾和师生们为两位小书法家欢呼鼓掌,就是为了激励他们,好让他们同样享有一段毕生难忘的光荣经历。

    我真的很重视何冬青基金会每年为平远20间中小学颁发的奖学金,有一个较特殊的安排是:奖学金除了学业成绩优异奖以外,还加设体育尖子奖、领袖生奖和成绩进步奖。

    记:从事教育工作可以说贯穿了您的一生。首先您是解放前正宗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二是创办静宜女子中学很成功;三是何冬青基金会在内地开展的龙腾盛世系列工程也是主要投向教育。您对教育情有独钟,这是否与客家人“崇文重教”、“重儒轻商”的传统观念有关?

    何:抗战时期我在江西寻乌师范毕业后做过教师,当年还教过蒋经国庶出的两个儿子章孝严和章孝慈。我对教育事业的确情有独钟。客家人特别重视教育,但不觉得会“轻商”,尤其是早年闯港澳、下南洋的老一辈客家人,他们不惜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希望经商致富,衣锦还乡;倒是留在故土的人们,可能想读书致仕的占了相当比例。实际上对于人多地少的客家山区来说,那时的年轻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下南洋闯世界;要么靠书包翻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0: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冬青不老,与“新生代”没隔膜

    记:您今年八十有二了,三个子女在美国大学毕业后,现在都事业有成。请问企业上的事情是如何交班的,是完全交给少平了吗?作为年轻一代,他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什么新变化?

    何:还没有打算交班。企业没必要家族化,家族式企业不适宜现代经济,要公司化规范运作,实现财富社会化分配。比如现在上市的大公司,都与家族没什么关系。

    儿女都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各有自己的选择,想走怎样的路就让他走怎样的路。我的大儿子少青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现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在搞他的电脑公司;次子少平对经营酒楼这样的传统产业不感兴趣,名义上担任公司副董事长,但他主要负责在美国的房地产业务。

    七洋发展有限公司饮食集团仍然由我任董事长,目前有5家连锁酒楼,每天要应付近万人次的顾客,你看今天中午顾客都是要排队入座。但生意再火爆,我也仅仅是抓住一些大原则,具体的业务主要是交托一个运作良好的管理团队。我信赖他们。

    记:当子女的想法与您的意见冲突时,您会如何做?

    何:我们父子之间不存在理念上的冲突,也不存在代沟问题,彼此接受、包容。我是一个勤学习、肯思考、积极进取的人。人老了难免有老态,但不能被淘汰(笑)。我与年轻人没有隔膜。

    记:作为阅历丰富且成功的企业家,看着少平他们年轻一代客商成长起来,有什么殷殷寄望?

    何:时代不同了,我们是拓荒的一代,他们是新生代。除了做人、做事方面作些经验交流外,我认为没必要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期盼强加给他们。因为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不同,要多作一些换位思考。

    少平性情温存、待人诚恳,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公关技巧;他在中学时还获得过演讲比赛冠军。他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5岁时,他就能用中文写“我是广东平远石正周畲尾人”。1981年他在美国念书时,利用圣诞假期,专程回到广州与老家的伯父、堂兄等见面。我在1986年才回大陆,反而他才是我家第一位回大陆与亲人团聚的人。

    记:在新一代华侨身上,可能家乡观念相对淡漠或有疏离感。您认为该如何提高他们对祖国、家乡的认知?

    何: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有些香港出生的年轻人,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这是殖民地教育带来的恶果。

    你们现在接触、采访到的都是老一辈的港澳同胞,但老人家会走(死)的。你现在和我相聚,也是见一次少一次吧(笑),这是自然规律。因此要组织一些群体活动,多做工作,组织青少年回去,让他们亲自接触、体验,让他们对家乡有感情、有归属感。我最近就曾经向平远县领导建议,邀请在港澳的年轻一代同乡,利用暑假回内地开展“认识祖国、认识家乡”的活动。让他们认识什么叫祖国、什么叫祖籍、什么叫籍贯这三个基本概念,是有必要的。对此,我们老一辈的要言传身教,注意沟通的技巧,不要流于空洞的说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9-15 18: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冬青也是很讲究计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9-16 10: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