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标题: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5 21:23
标题: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4日,一些村民在李家嘴村展示他们的传统服饰。[图片/新华社]

   李家嘴是中国西南四川省偏远山区的一个传统村庄。位于中国西南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五角蒙古乡,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70多户人家,分属26个宗族,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山区。


   近年来,随着木里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建设,李家嘴村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地旅游业有助于增加村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4日,一名村民和他的妹妹在他们的家庭经营的酒店看望。[图片/新华社]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4日,游客在一家家庭经营的酒店的院子里用餐。[图片/新华社]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李家嘴村鸟瞰图。[图片/新华社]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 年 9 月 4 日,两名女性展示传统编织技术。[图片/新华社]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3日,村民为游客准备晚餐。[图片/新华社]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 年 9 月 4 日,一张无人机照片显示了李家嘴村的鸟瞰图。[照片/新华社]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5 21:24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25 21:26 编辑

链接阅读:
显影中国丨浙江永嘉:一把雕刀的四世传承
  眼下是做木工活的旺季,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85岁老人陈国表的家里又热闹了起来。走入陈国表的家,他正坐在工作台前,手持雕刀,俯首凿刻一方木料。工作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刻刀,周围散落了一地木屑。

  雕刻,这是陈国表一家四代人赖以生存的手艺。一把雕刀能在这个家族中传承不息,这让陈国表老人十分欣慰。
  “拿起雕刀,我一下子就能想起父亲教我下刀、凿刻的画面。”讲到自己学习雕刻的经历,陈国表拿出了父亲的照片。“我的父亲陈锦云是雕刻师傅,因此我从小就接触到了这门手艺。但我正式开始学习,还是在30岁那年。”陈国表老人说道。
  从那时起,陈国表便开始以雕刻为生。因为他的雕刻花样新颖、质量突出,方圆十里的人家有建房子、修缮祠堂等活计,几乎都会邀请他去雕刻。如今,陈国表家中还存放着几十年前刻的床板《空城计》,供后辈学习。
  虽然已经85岁高龄了,但陈国表的手艺并没有生疏。他说,自己偶尔也上手雕一点小玩意儿。刮、刨、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准无误的雕刻下,他手中的刀锋如画笔般灵动流畅。这是他复原雕刻的花坦古村古建局部构件,个头虽小但精美绝伦。
  在孩子们长大以后,陈国表也把自己的一身手艺传授给了两个儿子,让他们继续从事木雕行业,自己则另有所“好”:从吹号、唱戏、腰鼓舞,到蒲扇舞、京剧、快板、相声,兴趣广泛的陈国表成了永嘉地区《哑背疯》戏剧的唯一传承人。除此之外,《珍珠塔》《三娘救子》《斩薛猛》都是他的拿手曲目。
  近日,陈国表的儿子陈文远正在协助复原花坦村的一批古建筑。“到了我们这一代,机器雕刻已经相当普及了。”陈文远表示,他偶尔也会用机械工具完成凿刻,但机器雕刻的花样在形象立体方面仍然与手工雕刻有差距。“想要呈现出更加精细的效果,还是要采用纯手工雕刻。”
  陈国表老人的另一个儿子陈文勇最近承揽了温州一座寺庙的建筑雕刻,负责大殿横梁、龙头、龙爪、花木飞禽等装饰。“这几年温州拆迁的地方很多,有些地方当初就是请我们去装饰的,现在拆迁之后还是请我们去装饰。我觉得挺骄傲,挺有成就感的。”陈文勇说。

  雕刻技艺薪火相传。1997年出生的孙子陈晓龙从2021年开始学习木雕,不同于前三代人,他一开始接触到的便是电脑雕刻。“我先在电脑上建立好模型,然后传输给机器,机器就会自动雕刻出图案来。”

  但在爷爷的“执拗”下,如今,陈晓龙也开始学习手工雕刻,“一些简单的图案,我已经能上手了。不过要达到长辈们的水平,那还得再多练练。”
  陈国表曾见过许多民间手艺没落。“只要还有人肯学,那就是有希望的,现在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至少我们家要把下一代带起来。”陈国表说。(骆思宇/编辑 刘佳慧 厉梦瑶/文 陈胜豪/图)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5 21:29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25 21:54 编辑

链接阅读:
作家汉学家徒步游感受北京文化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北京作家与汉学家合影。[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9月6日北京作家日开幕式后,北京作家代表和汉学家代表参观了北京市西城区的杨梅竹街,探索北京的传统文化。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杨梅竹街被称为“北京最美的10条胡同之一”,拥有古老的建筑和商店。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北京作家和汉学家参观北京杨梅竹街的一座古建筑。[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一位汉学家在杨梅竹街的一家商店里戴上中国传统头饰。[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北京作家和汉学家参观位于杨梅竹街的一家历史专卖店——北京明信片,店主来自丹麦。[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杨梅竹街历史专卖店北京明信片店老板向北京作家和汉学家讲述历史故事。[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两位汉学家在北京拥有350年历史的书画老字号——荣宝斋观看书画作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在北京拥有350年历史的老字号书画老字号——荣宝斋,老师示范木版印刷的一个步骤。[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一位汉学家在北京拥有350年历史的书画老字号——荣宝斋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印刷。[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一位汉学家在北京拥有350年历史的书画老字号——荣宝斋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印刷。[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2022年9月6日,北京一位作家在活动中与一位汉学家交谈。[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他们还参观了拥有350年历史、被誉为“民间故宫博物院”的书画老字号——荣宝斋,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印刷技艺。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宁表示,此次活动旨在为海外汉学家提供体验北京文化、了解北京作家和文学作品的机会,为翻译工作铺平道路。并在未来输出北京文化。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5 22:04
绵竹年画工艺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绵竹年画。[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在中国,为庆祝农历新年,将年画(中国的年画)在门上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以求上天赐福,驱邪避灾。


   人们通常在正门上贴武门神(中文menshen )来驱魔。在屋内的门上,他们喜欢竖起文人门神或市民门神,以带来吉祥的升迁和好运。他们也可能喜欢挂一个胖乎乎的婴儿的形象,因为它象征着长寿和生育。


   在贴门神时,一些风俗是普遍遵守的。例如,一个人会打扫房子,然后在晚饭后张贴画。而且,门神总是成对出现,面对面。将数字背靠背放置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四川绵竹年画的制作过程包括绘画、涂油、雕刻、上墨、印刷、划线和手工着色。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绵竹年画的第一步:绘画。[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绵竹年画的第二步:上油。[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绵竹年画的第三步:雕刻。[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绵竹年画的第四步:着墨。[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绵竹年画的第五步:印刷。[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绵竹年画的第六步和第七步:画墨线和手工着色。[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绵竹年画成品。[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一幅绵竹年画描绘了财神爷。[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绵竹年画描绘了胖乎乎的婴儿。[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绵竹年画描绘了一个胖乎乎的婴儿。[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绵竹年画描绘了胖乎乎的婴儿。[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7 14:20
链接阅读:
【四季的味道】扬州红雕漆技艺的千年传承


江苏扬州自古有“髹漆成器”之说,
历经千百道漆,
上万刀刻,
流传两千余年,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巧匠辈出,
张来喜便是其中一员。
在他手下的刀与漆之间,
感受扬州红雕漆技艺的千年传承。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7 14:2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27 14:26 编辑

今日主角 | 他们用五谷拼出了丰收的模样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今天我们关注的主角是他们——用艺术手法记录丰收模样的“民间艺术家”。


当“丰收”与“艺术”相遇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又是一年一度丰收季
一些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
用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法
将五谷杂粮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好看还能当饭吃
1
山东大姐用煎饼复刻世界名画
闻起来香喷喷
谁说煎饼只能吃?
近日
山东大姐徐海霞
用煎饼卷出了一个“花花世界”
再现了梵高、莫奈、达利、拉图尔等画家
笔下名作
《牡丹瓶花》《冥想玫瑰》
《玫瑰花和水果》《向日葵》
……
这些世界名画的“可食用版本”
其实是大姐用黄桃煎饼、火龙果煎饼
甜菜根煎饼等制作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
她还通过传授制作技艺
带动了30多名村民致富
让“煎饼花”变成了“致富花”
2
用五谷杂粮作画
“精神食粮”可以这么美!
硕果累累、五谷丰登
……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令人拍案叫绝
更奇妙的是
这些作品制作时
不用颜料、不用画笔
而是山东菏泽东明“粮画”
第八代传承人韩国瑞
利用五谷杂粮的自然形状和颜色
精心拼粘而成的
天然环保
充满乡土气息
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被人们称为挂在墙上的“精神食粮”
3
非遗传承人在米粒上刻诗作画
毫厘之间尽显大千世界
为迎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山东济南微雕非遗传承人王天明
在米粒上刻诗作画
老人已从事微雕40多年
不仅能在玉石、壶器、米粒等材料上
雕刻上百个汉字
他还能在一根头发丝上进行雕刻
他说
希望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脸上笑起来
日子美起来
4
小伙用6万多根玉米制成“巨龙”
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河南新乡
一段小伙用6万多根玉米制作“巨龙”的视频
引发热议
视频显示
在景区摆放着一条十分壮观的“巨龙”
它长69米,高5.5米
看起来相当震撼
这是小伙耗时15天
找了十几个帮手
用6万多根玉米制成的
网友赞叹
丰收的喜悦如飞龙腾空

“丰”景美如画
你眼中的丰收是什么样呢?

   监 制:朱永磊 翟子赫
   策 划:李洁琼
   文 案、视频制作:冯文雅
   审 校:曹  滢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27 14:30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30 21:57 编辑

匠心编柳 妙手生花

匠心编柳 妙手生花(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博兴县柳编手艺人的作品。本报记者 李 蕊摄

  核心阅读

  毫不起眼的柳条,可以编出来什么?1万多把“鲁班锁”组成的巨型灯笼,上海世博会展馆外墙,造型可爱的手工艺品……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重视国家级非遗项目博兴柳编传承发展,将非遗传承融入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手艺人致力于创新编织技艺,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与人同高的灯笼,你见过吗?”未进家门,老贾先卖起关子。

  跟随老贾的步伐,一入庭院,便见一盏巨型灯笼悬于树旁,定睛一瞧,整个灯笼没用一颗钉子、一根绳子,却非常牢固。原来,灯笼是由柳条编织成的1万多把“鲁班锁”组合而成。

  老贾名叫贾流远,是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柳编匠人。博兴柳编技艺历史久远,据记载已有800多年历史,2011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博兴县一批手艺人潜心研究柳编技艺、创新产品样式。巧手之下,老手艺呈现新面孔,古老非遗“编”出新花样。

  柳编越做越新潮

  作为博兴县湾头村有名的“巧匠”,老贾虽年过七旬,手艺却不减,村里人常称赞:“老贾手艺是宝,柳编越做越新潮。”

  老贾在20多岁时,开始学做柳编,“当时家家户户做柳编,大多是簸箕等物件。”后来,柳编销量下滑,相关制品逐渐被替代,不少手艺人开始另谋出路,可老贾始终认为,手艺不能丢,天天琢磨怎么把老手艺做出新意来。

  灵感从哪儿来?一次外出旅游时,老贾发现不少古建筑都有一种榫卯相嵌、造型美观的“锁”。查阅资料后,他才知道那是鲁班锁。于是,他决定用“鲁班锁”编一盏灯笼。取6根柳条,每根长约3厘米、宽不足1厘米,在每根中间打孔开槽,一扣一合、一卯一榫,便做成了第一把“锁”。

  做“鲁班锁”是个技术活。材料要标准、做工须精细,每一把“锁”都需仔细打磨。用时3个多月,老贾终于做成了这盏灯笼。在简陋狭小的工作室里,老贾打磨出一件件工艺品:龙虎鸟兽,栩栩如生;亭台楼阁,气势恢宏;飞檐流角,轻盈灵秀……所拟之物,件件精致。

  这几年,不少人找到老贾,向他“取经”。老贾毫不吝啬,倾囊相授:“创作灵感源于积累:一在‘眼’,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二在‘脑’,须勤于思考,把美融入创作;三在‘手’,技艺要磨炼,精湛是成就美的关键。”

  跨界编织建筑美

  毫不起眼的柳条,竟能编出国家馆外墙?

  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外墙以藤条为支撑,中间用杞柳编织物填充。从远处望去,流线型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浪;从高处俯瞰,状若造型独特的“花篮”,令参观者惊叹不已。

  这个巨型“花篮”,正出自博兴县陈户镇崇德村村民孙建光之手。走进他的家中,桌上堆满钳子、锉刀等器具,还有一沓未画完的图纸。50余岁的孙建光,从小就跟着姐姐学柳编。后来,博兴县建起工艺美术一厂,成立柳编创新小组。“进了小组,我大开眼界,一个篮子竟有上百种样式。”他说,受此影响,每编织一件作品,他都会仔细琢磨:编法可否创新?工艺能否改进?

  2009年,孙建光接到编织藤条外墙的任务。“万千柳条,8524个藤条板,须严格卡尺、精确到毫米,且要经过防腐、干燥、塑形等10道工序。时间紧迫,既要美观,又要省时,传统编法行不通了,必须打开思路。”孙建光说。

  多番尝试下,孙建光摸索出交织编、顺编等新编法,并手把手教给100多名工人。他与工人一同吃住在编织车间,历经3个月时间、耗费120吨藤柳,终于如期完成任务。

  编织藤条外墙的过程中,孙建光解决了防腐、防火等多项工艺难题。“当‘藤柳外衣’亮相时,国外设计师竖起了大拇指。”孙建光说,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把柳编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

  上海世博会后,孙建光成了村里的名人,有人慕名而来,邀请他去“编织”新的建筑。“小屋用柳与竹结合编成,屋旁是苹果树,屋内有一张石桌,阳光穿透缝隙,洒落在地上……”孙建光在图纸上规划着他的新作。

  他享受“施工”的过程,经常思考能否打破常规。“柳编建筑,强调绿色环保、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不喷漆的前提下,怎样使外墙呈现出不同颜色?”他在一次次试验中,研究出了“蒸煮变色法”:通过改变柳条的蒸煮时间,柳条可被染为浅咖、深咖、黑等不同颜色。

  柳编与建筑跨界巧妙融合,孙建光“盖”起了民宿小屋、节庆“拱门”、景区“雕塑”。“要不断改进技艺、突破创新,让建筑彰显文化内涵,让柳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孙建光说。

  柳编赋彩新生活

  脚踩小板凳,膝盖略抬高,两腿夹牢手中编织物,若织毛衣一般,柳条在王贵芝的指尖翻飞。纵横有法,经纬分明,每打一条横线,她都要使劲勒紧,密密实实,不留一丝缝隙。手指游走间,一只青蛙柳编手工艺品就诞生了。

  80后王贵芝,曾在县城开过影楼。“结婚后,瞧见婆婆做柳编,我就在旁边学,耳濡目染下,我爱上了柳编。”王贵芝说,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转行做柳编。借电商“东风”,她销售起柳编、草编等手工艺品,并把摄影技术“嫁接”到柳编中。

  推开工作室的门,仿佛进入一间影棚:桌上摆有一台电脑、一台单反相机,一旁还置有柔光灯、反光板,墙边整齐地放着两张白色背景布。王贵芝说:“作品要编得精致,还要拍得漂亮,这样才能更好呈现柳编的美。”

  她将线上店铺中的产品销量、客户反馈等信息逐一汇总,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柳编产品。“设计一款新品,我会先通过软件来看哪种编法更美观,如果达到理想效果,再动手编织。”王贵芝说。

  除了摄影师、设计师,王贵芝还是一名老师。近年来,博兴县投资建设了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与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设计开发草柳编特色产品。该产业园还被列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当地柳编匠人化身课堂老师,让学生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

  接受采访时,王贵芝正忙着“备课”。“设计制作课堂作品,简单易学、美观实用,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非遗、学习非遗。”王贵芝说。

  本报记者 李 蕊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9-30 22:02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30 22:04 编辑

匠心独韵 手艺传承——探访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10-2 12:02
重庆怀旧街区吸引市民打卡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9月8日,位于重庆洪崖洞的怀旧街区吸引市民前往打卡。该街区内设有旧式筒子楼、老式公用电话亭、老式理发店等场景,真实还原了80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图为街区内的老式公用电话亭吸引参观者眼球。周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街区内的老式街景吸引市民拍照留念。 周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市民在老物件打造的旧式筒子楼内打卡。 周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市民在老物件打造的旧式理发店内打卡。 周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街区内的老式照相馆吸引市民打卡。 周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街区内的老式街景吸引市民拍照留念。 周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街区内的老式照片吸引参观者驻足。 周毅 摄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10-2 12:52
千件中西百年美妆藏品亮相长沙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9月15日,在长沙展出的“回望花样年华,致敬成就之趣”水羊堂粉黛创世美妆典藏展吸引市民参观,此次展览展出了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中西美妆珍贵藏品,用8个展区的1000余件藏品展示美妆用品百年间的大众化进程,揭开百余年不断演变的东西方美妆史。图为20世纪初生产的法国喷粉香水瓶。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2003年生产的金色马车香氛膏。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20世纪20年代的古董嵌宝石粉盒手袋。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玲琅满目的美妆盒吸引市民参观。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20世纪初生产的美妆收纳箱。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市民参观各式香氛膏。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清代中期的锡鎏金粉盒。 杨华峰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图为2003年生产的旗鱼香氛膏。 杨华峰 摄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10-3 08:35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5 19:08 编辑

广西百色:用木叶吹出动听山歌 展现“布林调”非遗魅力


       央广网百色10月2日消息(记者黄月芬)“美丽的布林欢迎您,热烈欢迎您……”近日,记者走进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布林村,远远就看到当地村民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站在巷子两旁,领唱的村民手一扬,众人嘹亮的歌声便响彻村落。

   据悉,布林村距百色城区35公里,是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右江区最大的壮族山歌流派“布林调”的发祥地。每当有重要客人来到,村子里的村民就会唱起迎客歌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此外,遇到丰收、婚嫁节庆等时刻,当地人都用“布林调”来表达喜悦之情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布林调”最大的特色便是木叶伴奏。这里的木叶指的是龙眼树叶,双手捏住木叶,然后放在嘴里抿起来,木叶无需任何加工即可吹奏出悦耳的声音,动听的歌声加上简单的伴奏构成了独具魅力的“布林调”。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村民们在巷子口唱响迎客歌表达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央广网记者 黄月芬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村民们展示“布林调”的传统曲目(央广网发 郑金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村民吹木叶伴奏(央广网发 郑金梅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热情的村民唱着山歌向客人敬酒(央广网发 郑金梅 摄)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10-5 19:1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5 19:17 编辑

探访云南景迈山中的“千年布朗古寨”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9月21日,一名游客在翁基佛寺参观。2022年,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已被批准为正式申遗项目,翁基古寨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 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翁基古寨一名布朗族村民前往茶山采茶。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游客在拍摄泡在瓶子中售卖的中药“螃蟹脚”。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村民在销售自产的野生蜂蜜及茶叶。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村民在村中的临时市场上挑选服装。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探索中国西南的母系村落
一名布朗族老人站在露台上看过往游客。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欢迎光临 梅州时空 (http://bbs.mzsk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