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标题: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0:44
标题: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7 21:06 编辑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汤凯锋 唐林珍 汪思婷

   权威访谈

  “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关键是把省委深化实施‘1+1+9’工作部署落实到梅州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破难攻坚、真抓实干,推动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打造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日前,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梅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梅州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加快谋划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南方日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梅州将如何抓住机遇,谋划建设好先行区?


  马正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这是对梅州的最大支持、最大利好。先行区建设是梅州未来发展的“牛鼻子”,把这件事情办好,不仅能为梅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梅州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个难得历史机遇,按照中央部署、省委要求,面向湾区所需,立足梅州所能,围绕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规划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作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申报设立国家级平台,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用好“苏区+湾区”的叠加政策,扎实推进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实效,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全力培育壮大实体经济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提到“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梅州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推动实体经济振兴?


  马正勇:我们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今后五年两大工作重点之一来抓,摆在改革发展工作的首要位置,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集中到“打粮食”项目上,力争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提档进位。


  加快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关键在先进制造业。《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梅州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批准梅州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等,这是对我们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我们将积极参与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地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为此,我市制定《关于自然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障产业用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提高工业园区产出效益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我们将瞄准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努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建设5G、数据中心、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有利于梅州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我们坚持“用户思维”,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懂企业、懂市场、懂群众的廉洁高效阳光政府。


  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梅州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有哪些新思路和新举措?


  马正勇:我们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制定《梅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梅州市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梅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等乡村振兴“1+N”政策,聚焦重点、集中资源,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灌区现代化改造,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强产业就业帮扶,让脱贫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紧抓产业振兴,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柚果、南药等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中资源要素建强中心镇,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适应市场需求和农村人口就业形势变化,积极培育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四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圩镇和“三村三带”建设,推动“一片美”向“全域美”转变。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推进技术创新 强化人才支撑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指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梅州如何补齐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短板?


  马正勇:我们牢固树立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抓创新发展的意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人才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梅州高新区“以升促建”方案,争取今年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力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二是处理好引、育、留、用的关系,着力解决“人”的问题。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青梅计划、鸿雁计划、宗匠计划、金谷计划、桂竹计划”等五大人才发展计划,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尤其是结合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争取苏区人才工作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设立苏区人才奖励计划,实行“项目+团队”捆绑机制,深化人才流动、人才管理、人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探索。


  三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让更多人才在梅州创业就业。聚焦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三院一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校企共建、平台共筑、联盟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产业+人才”的良性循环。顺应经济形势变化,千方百计吸引发达地区流出的人才来梅州创业就业,带动更多资源助力梅州发展。


  ■路线图


  ●加快推进先行区规划建设,围绕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规划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作为狠抓发展的重中之重,聚焦融湾、平台、产业、政策、机制五大核心要素,从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人文交融、规则衔接、资源共享、市场融合、生态共建等方面打造先行区。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做细做实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方案,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地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汽车零部件、稀土、陶瓷材料、钙基和半导体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发展。


  ●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加快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跨县集群”。开展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集中资源要素建强中心镇,先行先试建设产业社区,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唐林珍 汪思婷 通讯员 辜昀玥


  统筹:王聪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0:49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11 编辑

链接阅读:
梅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

用力下足“绣花”功夫      用情创建文明之城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站在程江河堤眺望,天蓝地绿水美,宛若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何森垚 摄

       日前,2022年梅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咬定目标、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区委书记温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曾庆辉、区政协主席罗时亮参加会议,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小兰主持会议。

    会议总结了2021年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并对2022年工作作了部署。会上,扶大高管会、程江镇、新城办、区住建局等单位作了交流发言。

    温助民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目标任务的开局之年,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三年周期承前启后的第二年,时间关键、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掀起新一轮创建热潮,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温助民强调,一要认清形势、坚定决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激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自觉,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久久为功抓创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让市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档升级。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要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让文明蔚然成风。要有序推进槐岗片区、高铁片区规划建设,带动提升城市面貌,拓展城市空间。要继续打通一批“断头路”,扩宽一批“瓶颈路”,改造一批“老街路”,畅通城市内循环。要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发力狠抓交通、市场、管线、铁皮瓦、背街小巷、门前“三包”等六大专项整治。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担当作为,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1+N”工程建设,集中资源打造丙雁松等一批示范样板,建设好“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强化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客韵乡村。要充分利用梅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活化利用好名人故居、红色文化等资源,打响叶帅故里、红色苏区品牌。

    三要压实责任、强化保障,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保障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区领导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各自分管领域创建任务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对照任务分解表,加强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配合,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迈进。要聚焦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细节抓文明,让群众看到创建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要不断巩固壮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舆论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大意义、动态进展、正反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全力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引导群众建设文明、维护文明、传播文明,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政府独奏”向“全民合唱”转变。要全面加强督导检查,倒逼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成效到位,不断开创文明城市建设新局面,为梅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梅县应有贡献。

    梁德锦 唐林珍 黄韬炜

    冯森达 王雅

温助民率队调研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
做强产业支撑  做活生态文章

   日前,区委书记温助民率队到丙村镇、雁洋镇调研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明确发展定位,加强统筹谋划,做强产业支撑,做活生态文章,连线连片打造示范样板,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

    温助民一行先后来到梅县区丙雁大堤景观提升工程现场,丙村镇溪联村、旋风村和雁洋镇松坪村等地,每到一处,温助民都深入村街巷路、田间地头,与镇村干部密切交谈,详细了解万里碧道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情况,并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下一步发展规划作出安排部署。

    温助民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区上下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做法和新理念。

    温助民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始终坚持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要优化完善镇村规划,围绕“镇有亮点、村有特色”,坚持多镇多村联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1+N”工程建设。要围绕“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持续推进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打造“三江四线”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串珠成链打造丙雁松连片示范样板。要坚持统筹建管一体,抓好农房风貌管控,打造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客韵乡村。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加快推进东西部快线规划建设,真正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通百姓致富路、幸福路。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农村资源要素,着力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要积极引导乡土人才在乡村田野展现自身才能,同时做好帮规划、带发展的“动力机”,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多倾听群众的声音、多尊重群众的意愿,增强广大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更宽的路子、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兴村。

    梅县区领导张小兰、吕瑜泉、赖宇坚参加调研。

    刘莹莹 唐林珍 黄韬炜 冯森达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0:55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12 编辑

线上遇见“李”,真好
石坑奈李利用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助农户增收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夏雨微微润人间,奈李满满坠枝头。

    又到奈李成熟时,记者走进石坑镇岭村村,满园香气来,3000多亩圆润粉嫩的奈李挂满枝头。农户邓兰娇笑逐颜开,正有条不紊地打包奈李,随后发往全国各地。

    “我种有100多棵奈李树,今年年产量可达5000斤。现在有了电商,销售不愁。”邓兰娇说,岭村村发展规模种植奈李有50多年历史,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种植。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该村种植的奈李肉脆多汁、味甜微酸,广受消费者喜爱,小小的“红果果”成为当地致富的“金果果”。

    “今年的产量大约在150万斤,现在陆续采摘了,一部分卖给每天过来定点收购的商家,还有的就是通过电商销售。”岭村村党支部书记洪国森介绍,近几年石坑奈李搭上了电商“顺风车”,按照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构建线上线下协同销售体系,进一步拓宽域内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7月9日,以“奈李好时节,品味‘nice’生活”为主题的石坑奈李开园体验品牌发布会暨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对接仪式在岭村村举行。

    活动现场,种植农户代表与电商企业、微商代表签订石坑奈李购销协议。梅州市邮政分公司还与该村村委会签订快递直通车优惠助农协议,首批发往广州、深圳的石坑奈李专车正式发车。

    发布仪式后,游客嘉宾穿梭在奈李园内进行采摘体验,摘下一颗颗饱满多汁的奈李。“这里种植的奈李确实很‘nice’,果色红润、口感爽脆,我要采摘一些回去给家人尝尝。”现场体验采摘的冯大姐笑着说。

    “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深化线上线下交流合作,精准对接各类销售渠道,大力宣传和推介石坑镇特色农产品,共同推动石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品牌并提档升级,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石坑镇党委书记殷永华说。

    据了解,为了打响“石坑奈李”品牌,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苏区奈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果农科学种植,以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种植奈李,统一进行销售,提升奈李质量。

    近年来,石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优势,倾力扶持专业大户,全面推进茶叶、奈李、油茶、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开发推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夯实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基础,助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文:汪思婷

    图:何森垚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0:55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13 编辑

全区住建领域重点工作推进会召开
补齐建设短板   打造“三宜”城市

   日前,梅县区召开全区住建领域重点工作推进会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会,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动员推进各项住建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区委常委、副区长吕瑜泉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暨“门前三包”、缆线整治工作推进会精神,通报了梅县区住建领域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会议强调,各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站位,立足本职工作,统筹抓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人民群众关切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防汛和内涝治理、农房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要切实补齐建设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乡融合统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要强化工作督导,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污染处理工作落实到位;要稳步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精准规划、精准设计,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打造“三宜”城市,推动住建工作取得新成绩。

   林雪媚 黄韬炜


梅县区举办唐代梅县水车窑研究公益专题讲座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弘扬优秀客家文化

   为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弘扬优秀客家文化,日前,《千年瓷珍梅县水车窑双鱼壶的历史和艺术解读》公益专题讲座在梅县区举行。

    讲座由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教授刘向明主讲,他以《唐代梅县水车窑双鱼壶与鱼传尺素》为主题,引用大量详实的史料和事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对梅县水车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双鱼壶的艺术内涵等内容进行了解读。

    “梅县水车窑的地位非常重要,要把它的价值阐释出来,让大家爱好、了解、享受这个文物。我建议可以做一些文创,让大家更了解文物,让文化传承更有效。”刘向明说。

    “之前没有了解过关于双鱼壶的历史,现在知道家乡还有这样的文物,加深了我对客家文化的了解,之后我也会通过网上的资料或者参加讲座去了解更多客家文化。”嘉应学院学生郭宇朋说。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梅县区博物馆主办,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旨在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深入馆藏文物的研究,加深对客家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解读。接下来,梅县区博物馆还将与嘉应学院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弘扬优秀客家文化。

    “开展讲座是我们跟嘉应学院馆校共建的项目,接下来会与高校、学院开展更深、更广泛、更加接地气的讲座,推动文博、文物工作有新的发展。”梅县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建文说。

    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主任李清敏表示,研究要从实物出发,梅县区博物馆的馆藏提供了丰厚资源。“我们会派学生继续进行实践活动,包括整理博物馆的馆藏,深挖背后的故事,也会按照博物馆的需求开展讲座,让更多人知道馆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清敏说。

    叶艳 汪思婷

1.jpg (286.9 KB, 下载次数: )

1.jpg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0:58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15 编辑

长教村拟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日前,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公示第一批“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的30个村(社区)名单。其中,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榜上有名。

    据悉,雁洋镇长教村坐落于粤东北第一峰五指山南麓,省道S224线穿村而过,与紧邻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交相辉映,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也是广东省级生态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以青山绿水为本,大力发展茶叶、金柚和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荒山变茶田、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探索出产村联动、共建共享的“长教模式”。

    “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征集工作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组织开展。入选对象应具备适合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配套设施与服务能力,且已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研学旅行精品路线,或已完成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营)地建设。

    黄韬炜 冯森达 宋志锋 摄影报道

梅县企业掘金海外提速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成为梅州首家RCEP“经核准出口商”企业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黄韬炜 摄

    日前,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通过RCEP项下“经核准出口商”资格认定,这是梅州市首家RCEP项下“经核准出口商”企业。

    “经汕头海关认定成为RCEP项下‘经核准出口商’后,我们不用逐票向海关申领原产地证书,可以随时通过‘经核准出口商管理信息化系统’自主出具原产地声明,这不仅提高了通关速度,还大大降低公司的人力成本和出口成本。”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负责人江讯说。

    “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是RCEP协定实施亮点之一。据了解,成为“经核准出口商”需要具备“属于海关高级认证企业、掌握相关优惠贸易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建立完备的原产资格文件管理制度”三个条件。企业经海关认定为“经核准出口商”后,可以自行为货物出具原产地声明,作为进口成员国的享惠凭证,与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具有同等效力,这一新模式也是对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的政策红利叠加,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为积极引导梅州企业充分用好RCEP和现有自贸协定减税安排相关政策红利,梅州海关扎实开展RCEP政策红利释放行动,梳理分析关区高资信企业及其行业背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做好政策精准解读工作,推动企业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梅州海关共签发原产地证书900余份,签证金额1.6亿元,企业可获关税减免800多万元。

    何苑妮 李洪滨 吴泽平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1:16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19 编辑

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运营
汇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7月1日上午,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仪式暨各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授牌仪式在大埔县蜜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馆举行(李晓斌 供图)。


        梅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钟利文,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榆昌等共同为县级驿站揭牌,并为14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授牌,副县长罗春达主持揭牌仪式。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揭牌标志着大埔县在柔性引进人才、培育乡土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成功搭建了新平台。


钟利文充分肯定了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建设工作。他希望大埔县能以此次驿站揭牌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才驿站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食宿、项目考察、政策咨询等服务,创造有朝气、有温度的人才之家。


  据了解,大埔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在大埔县蜜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谋划建设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内设综合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信息发布室、人才智库室、项目洽谈室、人才培训室、学术交流室、技术研发室、实训基地等功能区。

   

  此外,全县14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本镇特色有机融合建设,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营。


   黎武强 黄培强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调研组来埔调研

深挖红色资源 激活乡村动能


    近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二级巡视员纪绍纯带队来大埔调研乡村振兴、烈士纪念设施、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

  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纪绍纯一行瞻仰了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并现场协调解决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红色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后,纪绍纯一行前往三河镇旧寨小学、三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看望省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听取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会。

  纪绍纯强调,要始终按照“服务不缺位、保障全覆盖、尊崇有氛围、引领建新功”的要求,扎实开展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帮扶援助、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扶持、保障措施等各项工作。要深化党员结对帮扶,努力提升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要加快三河镇“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工作,将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红色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工程与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工作相结合,做好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好三河坝红色资源优势,用好历史资源,走出特色之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要创新工作方法,紧扣2022年帮扶计划,明确思路,找准路径,多措并举,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伍卫华,副县长饶凌云等陪同调研。张淑香 马吉池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1:22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23 编辑

啃”下撂荒地 振兴进行时
大埔县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春耕期间,高陂镇坪溪村盘活撂荒地,闲置农田种上了水稻。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4月7日,大埔县光德镇仙草种植示范点正式开种,广药集团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为光德镇捐赠约50亩种植面积的仙草种苗。曾爱华 摄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今年春耕期间,大埔县高陂镇积极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引导群众应种尽种,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许启碧 摄

  “现在撂荒耕地有哪些问题?哪些撂荒耕地可以先行复耕复种?”


   实施过程中,各地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确保7月28日前完成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75%,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任务。”


    ……


    7月5日,大埔县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找准差距、把握重点、压实责任,持续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短短的会议,透露出的是大埔县对撂荒地耕地复耕复种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


    积极采取措施,大埔县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让撂荒地活起来,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截至7月6日,全县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5042.17亩,其中3亩以上复耕复种面积4796.7亩。省下发连片大于15亩图斑中,全县已完成复耕面积1624.94亩,其中已复种面积1343.96亩。


    当前,大埔县上下正树牢全县“一盘棋”的思想,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担起责任,干群锚定任务完成时限,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举全县之力狠抓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余灏 罗文燕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1:2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43 编辑

    凝聚共识

   敢于向问题叫板

   大暑将至农事忙。在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的关键时刻,大埔县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的目标清晰明确——稳粮食生产。

   稳的动力源于何处?在那一块块闲置的撂荒耕地。

   今年3月,大埔县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印发《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作为全县“啃”荒的行动指南。

   《方案》明确,全县上下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土地管理和农村耕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并落实大埔县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农民和企业进行复耕复种,遏制耕地撂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全县各部门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部分乡镇率先发力,主动克难攻坚,做到早动员、早谋划、早部署,工作进展明显较快一步。

   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走在前的湖寮镇,通过逐级传导压力,大力宣传引导,有效调动了镇村积极性,陆续对撂荒地进行机械化除杂、筑埂、翻地、平整、插秧等,逐步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镇里成立了由26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工作专班,实行分区包片责任制,专班成员每天到村开展业务指导。”湖寮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杨炼介绍,湖寮镇不断健全撂荒耕地复垦复耕措施,在资金安排、技术服务等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进行落实,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利用撂荒耕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目前,全县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5042.17亩,其中3亩以上复耕复种面积4796.7亩,湖寮镇、三河镇、洲瑞镇完成率分别位居前三。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是一场阶段总结会,更是一场承前启后的动员会,既能看到现有工作成效,更能看到问题所在。

  现场推进会指出,一些乡镇积极行动,但是仍有个别乡镇还停留在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行动方案的表面工作上,没有真正下大力气去抓,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的形式主义倾向,存在四个“不够”: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宣传不够到位、报送不够及时。

  围绕“7月28日前完成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75%,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的目标,现场推进会要求全县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全力以赴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弄清底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判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全力加快工作进度,提高综合效应。”大埔县县长凌晓文在会上强调说。

  接续推进

  勇于向困难较劲

  “如果本地群众能够承包田地是最好的,但也存在技术跟不上、规模化生产意识不强等难题。”广州市海珠区驻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继忠的话,道破了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困难重重”。

  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有何难?一是难在谁来种?二是难在怎么种?尽管这些问题并非大埔县独有现象,却是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不能避免的难题。

  今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驻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讲清政策点、挑明利益点、消除顾虑点、找准契合点”的办法,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当协调“服务员”,多次协调广州初心优品公司到镇村洽谈,实地察看。

  4月11日,广州初心优品公司最终与枫朗镇政府签订113.4亩垦造水田种植协议,解决了当地土地撂荒的问题。

  “我们工作队将继续发挥帮扶优势,不仅要让田地长出粮食,还要让周边的群众参与垦造耕地、水田种植,解决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奔着这个目标,帮扶工作队正在制定更为详细的帮扶计划,着力引进企业垦造耕地,进行水田种植,形成产业机制,进而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是一场不断破题的攻坚战,越接近成功,越需要坚持。

  现场推进会指出,各部门要将这项整治工作作为推进重点全力消存量,充分利用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整治面积较大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流转集约土地、引进种粮大户连片种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等方式,确保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逐块消灭。

  “在全面摸清了全镇撂荒耕地的位置、面积、现状、撂荒类型、有无水源和耕作道路、劳动力情况、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等,登记造册、挂图作战。”三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重点围绕水稻种植任务,紧盯3亩以上及道路两旁,按照先易后难、因地施策的原则,分批分类、多种模式推进复耕复种工作。

   对于复耕复种难度小的地块,积极引导村民自行复耕复种;

   对于耕作条件差、承包户无力复耕的地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镇统一聘请测绘、设计预算、监理和施工单位,分镇中心片、梓良片两个片区、多个班组,统一进行复耕,最后引导村民、种植大户或由托管服务公司复种;

   对连片面积较大、缺乏劳动力耕作的地块,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承包经营;

   对碎片化、无水源、路不通等耕种难度大和无村民、无大户、无企业承包的地块,统一由村组织包田责任人兜底复耕复种。

   ……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在三河镇有序开展。与此同时,三河镇采取多措施促进“产品”变“商品”。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以及提供技术指导、烘干、碾米、仓储、包装、销售、保险等全链条服务,解决种植风险以及产品质量和销售问题,确保种粮效益。

  现场推进会强调,各镇(场)要相互借鉴学习,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探索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向兄弟县(市、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好做法,扎实推进全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积蓄新能

   善于向实效发力

   “仙草种植按照租赁土地、购买苗种等各类要素进行核算,成本约为2000元/亩。仙草预计亩产1500斤,按照保底价4元/斤收购,种植户可获得收益约4000元/亩。”4月7日,大埔县光德镇仙草种植示范点正式开种,广药集团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为光德镇捐赠约50亩种植面积的仙草种苗。

   仙草种植示范点有效流转撂荒土地,并探索“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模式,通过企业保底收购和技术指导,有效增强合作社和村民种植仙草积极性。

   “下一步,示范点还将饲养山林走地鸡、养殖山泉水黄骨鱼、种植有机蔬菜,利用饲养走地鸡产生的有机肥种植蔬菜,蔬菜的叶子和根茎又可以饲养走地鸡和黄骨鱼,最大化利用生态自然资源进行种养。”广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试点逐步扩大仙草和农副产品种养规模,起到由点带面的作用,使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益,有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为确保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顺利开展,大埔通过“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模式,引导群众转包、出租等方式,积极引进新的业主,实现土地合理有偿流转,进而解决撂荒地问题。

   “撂荒耕地大部分都在偏远地区,很多道路都是羊肠小道,也没有实现水泥硬底化的,这一段算是很不错了。”半个月前,梅州市新阶联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陆续开展,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志伟眼前约70亩的撂荒地,拥有了众多认领者。而他,成了这片撂荒地的“接单员”和“服务员”。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一亩地的成本需要多少?在泡茶闲聊之余,谢志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长期撂荒的耕地,通常需要进行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壤肥力,少则上千元。

   “目前大部分撂荒地都位于偏远地区,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为此,谢志伟特地采购数台挖掘机进行撂荒地的平整,以此来降低复耕复种成本。“肯定要从源头控制复耕复种的成本,不然企业复耕复种越多撂荒地,压力就越大。”

   新阶联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正好解决了谢志伟的烦恼。

   具体而言,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是以资源整合方式,通过会员集约认耕撂荒土地,交由农业龙头企业会员统一实施复垦耕种,以低于市场价回馈认耕会员优质有机丝苗米,达到集中连片解决镇村撂荒地复耕复种问题以及降低实施企业前期撂荒地开垦复耕成

   “这样一来,我们企业就成了‘接单员’,负责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前期工作,统一实施复垦耕种。”谢志伟认为,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的开展,带来稳定的订单,给予企业“啃”荒的信心。

   在提升产业链条、产业效益上下功夫,下大力气解决“标准、品牌、平台、政策”等问题,大埔县还不断提升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发挥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智慧优势,形成“产地+市场”“技术+平台”“惠农+产业”的乡村产业链条。

   现场推进会提出,全县要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收益、村集体经济发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三赢”目标。

   ■记者观察

   坚持“三化”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基础,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须激活撂荒耕地这一“沉睡的资源”。

   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大埔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倒排时间、迎难而上,抓紧抓实抓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7月28日前完成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75%,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任务。

   任务在肩,重在落实,需要全县干群努力克服困难,突出工作重点,将撂荒地复耕复种责任到人、地块到人、任务到人,倒排工期抓进度、抓成效。

   一是集约化。撂荒耕地之所以出现“无人种,不愿种,种不好”的情况,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中,需要边摸排边整改,开展分类整治,实施“小田变大田”破埂行动,通过打平田埂,将小而散的田地整合在一起,构建田成方、路相连的复耕复种新蓝图。

   二是专业化。依托农机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流转等形式,实现规模利用,变农户分散种植为经营主体带动集中连片种植,对成片较大规模的撂荒地,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用好社会力量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专业经营水平。

   三是产业化。撂荒地复耕复种,出路在于将农产品变成响当当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需要不断从选种、育苗、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生产、产品分级分类到包装运输等方面发力,提供产、收、销一体化服务,打通产地和市场的壁垒,真正让撂荒耕地多生金。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1:42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44 编辑

热心参与扶贫济困,让家乡见绿又生金
深山“愚公”带领村民吃上生态饭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瑞山景区内有云酒店、瑞香、琴廊、圆梦园舞台、圆梦桥、节气廊湖、万海亩花海、诗经园、叠水瀑布、孔园、福园、爬步道等景点。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的广东瑞山生态旅游区风光无限。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的广东瑞山生态旅游区风光无限。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瑞山基地教育基地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和学习、创新。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通过开发养等产业、导引道路康康运动在“家研究”。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更好地利用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的环境。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1:44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6:46 编辑

  2000万元,这是梅州市瑞山天泉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俊发在今年梅州市“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里认捐的款项。去年,该企业获得了梅州扶贫济困奖金奖。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之前在外面干出了一番事业,现在回到家乡创业,离不开家乡人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厚爱。”蔡俊发说,多年来,他始终把扶贫济困当作企业应尽义务而努力,为家乡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蔡俊发看来,扶贫济困只是回报家乡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一直记着童年时的梦想,要把家乡的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带领更多群众在家乡安居乐业,增收致富。


  夏季的一场骤雨过后,大埔县洲瑞镇的广东瑞山生态旅游区云雾缭绕,云海在山谷间起伏涌动,群山若隐若现,仿若一幅山水墨画。这是蔡俊发从2010年开始,用12年时间打造的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此他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放弃不少经济回报可观的项目,还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周围人眼中,蔡俊发是个“傻瓜”、一个固执的“愚公”。但他却认为,这是值得他倾注一切去呵护、守候的地方。“为了瑞山的绿水青山,我愿意一辈子在这里做一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


“以前瑞山一块平地都没有,通往景区的道路弯弯曲曲,来的人都晕车。”回想起刚来时的场景,蔡俊发也觉得不可思议。


  现如今,从游览琴湖,再到漫步圆梦桥、如意道、养心谷,穿越林间小道,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高山美景、天然氧吧。旅游区集山水、人文、现代为一体的独特魅力总能让游客抛开烦恼,沉浸其中。今年,经广东省林业局复核,大埔县瑞山森林康养基地被正式认定为首批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


  依托瑞山良好的生态环境,该景区形成了以生态养生度假、森林康养、休闲养生为核心,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研学教育、户外拓展为特色,以“瑞山天泉”高端饮用水、中草药种植与产品研发为产业支撑的产业布局。


  在景区内的瑞山天泉生产车间,传送带来回穿梭,一个个水瓶列队而入,一瓶瓶饮用水又列队而出,再由工作人员将产品装车送达各地。“企业计划总投资1亿元,一期投资5000万元,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厂房5000平方米,引进12000瓶/时全自动灌装生产线、1200瓶/时全自动灌装生产线及1000桶/时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主要生产380ml、1L、15L优质天然山泉水。”蔡俊发说,一年累计可以完成20万吨左右成品水的生产。


  “自从有了景区之后,道路重新修缮了,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周边城市的市民会过来游玩。同时也让我们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瑞山天泉水厂厂长杨双楼说,现在在家乡就业,方便照顾家庭,待遇还不错,生活越来越舒适。


  瑞山景区的开发,获益最多的当属洲瑞及附近镇的村民。“现在在景区就业的有160多人,其中八成是当地村民,很多年轻人回来了,家乡有了不一样的气息。”蔡俊发说。据悉,瑞山景区不仅带来了便利的就业,周边村庄还办起了农家乐,经营客家美食、特产。瑞山农家米走俏,闲置的民居也打造成为热门民宿。一条文旅融合、造福一方的产业链条逐渐形成。


  “借力大埔‘世界长寿乡’品牌,我们要把瑞山景区打造成文旅康养胜地,接下来企业还在谋划发展豆制品、梅菜扣肉、八宝饭等客家风味的预制菜产业。”蔡俊发说,产品均采用当地村民的食材,这样能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种养产业,增加收入。


  文: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图(除署名外):瑞山景区提供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1 12:1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1 17:09 编辑

点石成金 工匠之乡打造建筑业“航母”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五华县足球文化公园体育场馆(第一、二期)荣获“鲁班奖”。(林翔 摄)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2021第四届广东(五华)“南粤工匠”高峰论坛举行,院士专家献策五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吴腾江 摄)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五华水寨大桥被誉为“工匠之乡”的橱窗。(张炳锋 摄)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五华长乐公园精致石雕作品展现了当地优秀的工匠文化。
(张炳锋 摄)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将五华石匠参与过的地标性石雕逐一标记,北京天安门广场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昌起义纪念碑、越秀山五羊石雕、珠海渔女……可以发现,五华石匠上北京、赴省城,在全国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秉承五华石匠精神的现代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业已成为五华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全县施工总产值81.46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

   小石头撬动百亿产业,这背后是五华把“硬打硬、实打实”的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县域发展大局,把建筑行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当前,五华又探索机械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新路,从打铁铺到机械制造企业,再到五华智慧机械产业园的谋划打造,将成为五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百年至今,工匠之乡如何再次腾飞,距离打造建筑业“百亿航母”还有多远,机械制造业又能否再续当年铁匠之乡的传奇?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五华全力创建“建筑之乡”打造百亿元以上产值建筑业
锚定高质量发展 筑造行业新格局

梅州日报 2022年1月6日

   近日,2021第四届广东(五华)“南粤工匠”高峰论坛在五华县城举行。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参与研讨,共同献策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五华全力创建“建筑之乡”、打造百亿元以上产值建筑业鼓与呼。

   近年来,五华县委、县政府努力打造“工匠之乡·宜居五华”,积极创建“建筑之乡”,把建筑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力做大做强建筑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久前召开的五华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该县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建筑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工匠文化底蕴深

   建筑行业历史长

   五华素有“工匠之乡”的美誉,建筑业历史悠久,工匠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五华建筑工艺至今已有460多年历史。《五华县志》记载:“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此后,一批批五华能工巧匠穿州过府、走南闯北,用智慧和汗水浇筑出了一项项优质工程,在各地留下了大量的石建精品。北京天安门广场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海珠广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雕像、越秀山五羊石雕、珠海海滨的渔女……这些大家熟悉的石雕精品,都是五华石雕工艺的代表作品。五华石匠还走出国门,参与了支援越南兴建全长80余米的哥龙河拱式石桥等国家多项援外工程,为中外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五华,随处可见当地石匠的匠心力作。在县城,饱经岁月风雨的水寨大桥横跨滔滔琴江,石体桥身满是斑驳的痕迹,流露出沧桑感。据介绍,这座大桥长236.2米、宽6.6米,建造过程中没有用一枚钉子、一根钢筋和半点混凝土,其建造技术难度丝毫不亚于赵州桥,整体都是由五华石匠独立完成,被誉为“工匠之乡”的橱窗。在长乐公园,石雕作品《匠魂》《家》《耕乐》《励志》,则展现了五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五华生生不息的工匠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五华工匠’逐渐声名远扬。五华的建筑业也因石而起,顺石而生。”五华县建筑行业协会秘书长钟高波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更多敢想敢干、敢于“硬打硬”的五华工匠走出家门、走向全国各地,承接房屋、市政园林、桥梁、交通、水利水电及其它建筑工程,打造了“五华工匠”的金字招牌。

   如今,建筑业已成为五华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得益于深厚的工匠文化历史底蕴和坚实的产业实力基础,该县于2019年锚定创建“建筑之乡”的目标,以更高标准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支持力度大

   稳扎稳打强基础

   2019年,五华县创建“建筑之乡”工作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华县以此为契机,出台了“1+3+4”(即一个行动方案、三个奖励办法、四个配套子方案)系列政策文件。同年12月,五华成立了梅州市首个建筑业协会;次年12月,五华建成了县级建筑企业总部大厦,推动广东国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华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晋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建筑企业总部回迁、资质增项晋级、创新创优。

   “为保障‘建筑之乡’创建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五华高规格成立了创建‘建筑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分管领导任执行副组长。”五华县住建局执法股股长张广文说,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激励政策出台、行业协会成立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创建“建筑之乡”两年多来,五华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逐年增长的数据也证明了该县建筑业的实力与潜力:2018年全县施工总产值达61亿元,2019年达69.6亿元,2020年达到81.46亿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2021年全县施工总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由广东五华一建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项目——五华县足球文化公园体育场馆(第一、二期)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五华“工匠之乡”再添“金字招牌”。据悉,这是五华本土企业在本地摘取的首个“鲁班奖”,更显分量和价值。

   建筑业为五华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建筑业在产值和税收两个方面,连创新高,成为“财政的长流水、税收的聚宝盆、百姓的铁饭碗”。数据统计,目前该县共有建筑企业48家,其中一级资质8家(占全市总数32%,全市排名第一);全县建筑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获得省级以上质量科技创新奖项、证书近40项……五华创建“建筑之乡”的基础越来越实。

   “在五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五华建筑业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对标创建‘建筑之乡’,五华仍有一定差距,还有一段路要走。”在2021第四届广东(五华)“南粤工匠”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毫不回避谈问题、直抒己见提建议,认为五华建筑企业仍需在提质创新、效益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更加主动迈出“山门”,立足珠三角,面向全国占有市场、抢抓“蛋糕”,寻找更多突破点、增长点。

   蓝图徐展抓落实

   起而行之谱新篇

   “研究吃透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继续完善建筑产业体系,鼓励建筑企业总部回迁、资质增项晋级、向外拓展业务,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25年,力争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建筑业贡献税收增长率达到10%以上……”在建筑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五华县第十四次党代会聚焦问题和短板,为五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锚定前行方向。

   去年下半年,我省印发了《广东省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六部分18项具体政策措施,构建了广东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五华将以《若干措施》作为引领建筑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实际,不断细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扶持措施。”五华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通过多举措并行,加快优化建筑业全链条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全力把建筑业打造成百亿元以上产值的支柱产业。

   接下来,五华将积极鼓励建筑企业大力发展勘察、设计、造价预结算等资质业务,引导五华建筑企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并大力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一方面,五华县大力支持鼓励本地建筑企业树牢长远的发展意识,坚持重心在外、发展在外的发展意识,大力扩展县外市场,在拼搏历练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提高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五华县制订更有吸引力的相关优惠政策,继续大力引进外地建筑企业总部进驻五华,推动县内建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内外拓展并举。

   “下来,县建筑行业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建筑行业相关经济数据分析研判,积极向建筑企业推介县内外市政房屋建筑工程招投标信息,鼓励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提档升级。”五华县建筑行业协会会长、广东五华一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炽宏说。

  ●本报记者 赖 锋

  特约记者 张炳锋

      来源: 梅州日报 2022年1月6日      


作者: 无星无杠    时间: 2022-7-12 14:4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12 14:47 编辑

梅县区全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明创建不止步 众志成城城更美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扶贵东路改造提升后,全面解决了路面破损、排水渠失修、停车难等问题。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程江镇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投入使用。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志愿者在亲水公园捡拾垃圾,成为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正勇:奋力推动
经过改造的宏业A4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本版撰文 吴丽伶 肖梦婷 冯森达 王 雅

本版摄影 吴腾江 吴丽伶

      7月5日,2022年梅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在梅县区文化中心礼堂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并对2022年工作进行再加压再部署,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咬定目标、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是永恒的追求。近年来,梅县区坚决守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外增“颜值”、内练“气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群众。

   文明塑形扮靓城市

   走在梅县区扶贵东路,记者看到,崭新的沥青路面平坦、整洁,新划的道路标线清晰、显眼。“此前种植的绿化榕树根系发达,导致路面不少地方开裂、坑洼不平,还堵塞了部分水沟,比较常出现积水的情况,大家经过时脏水飞溅,十分糟心。”在扶贵东路做生意的刘女士说,经过改造后,现在道路美观整洁了,出行也方便了。

   梅县区新城办去年动工改造扶贵东路,包括铺设沥青路面、划分停车线和人行道、提升改造绿化带和路灯、整治通信线路、清理地下排污管道、新建盲道和学生等候区等。项目完工后,有效解决了路面破损、排水渠失修、“停车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周边人居环境,周边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随之提升。

   除了提升城市道路的“颜值”,梅县区加快建设“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的美丽城市,近年来完成梅花山公园改造提升和23个小公园、小广场“增花添绿”工程,建成沿江最美跑道、程江城市碧道、亲水公园二期项目,目前正加快建设宪梓公园,打造更多“城市绿肺”。“水天一色的景观真美,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带着孩子来看看,顺便锻炼身体。”在亲水公园散步的李女士说。

   市容环境卫生事关城市形象。近年来,梅县区实行18小时清扫保洁制,每天派出6辆扫路车、洒水车对城区主次干道进行清扫、洒水降尘作业三次以上,每周组织人力对主次干道垃圾容器进行轮流清洗;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城区所辖的16座公厕管理,实行“专人专管”制度;大力整治城区“六乱”,让城市“面子”更干净、“颜值”更靓丽。

   与此同时,梅县区去年还打造了新城办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和程江镇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等智慧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使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强化。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下足“绣花”功夫,结合“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两美行动”,聚力实施“六大工程”,狠抓“六大专项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扮靓城市颜值、涵养城市气质。

   文明润城改善民生

   墙体粉刷、路面整修、违章拆除、路灯更亮、设施完善……新城办西桥社区宏业A4小区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现在环境变得好多了,我们住得也更加舒心了。”提起改造后的小区,宏业A4小区业委会主任廖碧霞赞不绝口,称这次改造改到了住户的心坎上,不少过去已搬走的住户都回迁了,小区入住率也从60%多增加到了90%。

   宏业A4小区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现有21栋楼227户住户,常住人口约1000人,改造前长期处于失管状态,环境脏乱、供排水系统老化、秩序混乱,是一个矛盾频发的“问题小区”。“经过改造,老旧小区用水难、停车难、卫生差、设施旧等一个个困扰住户的问题逐项得到解决,住户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主观能动性也日益增强,业主们还自发筹资近10万元清理下水道和安装视频监控。”西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温清华说。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让市民“可看”,更要让市民“可感”。梅县区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该区形成了新城办建委宿舍、扶大高管会恒发新村、程江镇文化城小区等20个老旧小区、程江镇龙子岗城中村改造、桃源小镇和新城宫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一批示范点位。今年,该区正全面推进惠及202栋3082户群众的48个老旧小区改造,让市民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梅县区结合城市提质扩容、美丽圩镇建设和乡村振兴,不断加大投入,滚动实施“十个一批”城建民生项目,谋划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城市“微改造、大提质”,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空间。“17家农贸市场改造工程预计7月底可全部完成,将全面提升农贸市场环境水平,让群众买菜更舒心。”梅县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撑起城市“面子”,关键在于筑牢民生“里子”。接下来,梅县区将结合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提高城乡形象,切实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叶帅故里·大美梅县”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文明铸魂培育新风

   餐厅饭店内,“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小区里,垃圾分类持续推进,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大街小巷,交通秩序井然,“礼让斑马线”成为市民自觉行为……如今在梅县区,文明元素无处不在,文明景象赏心悦目。大批志愿者也让文明更深入、更全面地融入到梅县区的发展脉络中,成为城市最引以为傲的亮丽底色。

   在梅县区亲水公园,不时会有志愿者前来清理垃圾,公园环境常年保持美丽洁净。“我做志愿者十几年了,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能够帮助别人,对我而言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志愿者熊艳萍说,恰逢暑假,她特地带孩子参与巡河护河志愿活动,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增强环保意识。

   在梅县区华侨城广场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有不少学生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做好现场秩序维护、表格填写、接种知识讲解等工作。“我一直比较关注志愿服务,从初中开始便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个人志愿服务时长已达300小时。”欧阳颖玉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看到青年志愿者招募令,她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走上疫情防控一线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文明阵地,一群志愿者就是一片文明海洋。近年来,梅县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经历了从零星分散到成规模有组织的历史性变化,目前全区培育了503个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实名注册志愿者5.5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万场次、志愿服务时长215万小时。同时,该区广泛发动机关单位党员、志愿者开展“双到”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近一年来组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700多场次,受益居民达5万多人。

   此外,梅县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和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网络等文明引导行动,选树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接下来,梅县区将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合力,持续发力,按照精神文明创建“1+9+N”行动方案,大力开展弘扬好家教好家风、网络文明促进等九大行动,重点做好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七个专项工作,让市民更幸福、城市更文明。

   来源: 梅州日报






欢迎光临 梅州时空 (http://bbs.mzsk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