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神奇生物在哪里?以大湾区的名字呼唤你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397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0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0-16 10:17 编辑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寄生植物上发现一种惊人的新型生命演化

   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它们不需要阳光,也不需要土壤,却能生存得好好的。它们就是寄生植物。最近,科学家们在一种名为Balanophora(中文名:蛇菰Shé gū)的寄生植物中发现了一种极端的基因缩小现象。这种亚热带植物在演化成一种精简的寄生植物的过程中,丢失了其基因的三分之一。这在寄生物中是一种极端的基因缩小程度。
神奇生物在哪里?以大湾区的名字呼唤你
   更为有趣的是,Balanophora植物发展出了一种能力,可以诱导宿主植物生长成寄生植物自身的肉体。这形成了混合宿主和寄生者组织的嵌合器官。如果你在森林的一角偶然遇到Balanophoraceae家族的植物,你可能会轻易地将它们误认为是围绕树根生长的真菌。他们像蘑菇一样的结构实际上是由微小花朵组成的花序。
神奇生物在哪里?以大湾区的名字呼唤你
   与其他一些通过扩展吸器到宿主组织以窃取营养的寄生植物不同,Balanophora诱导宿主植物的血管系统生长成一个块茎,形成一个独特的地下器官,混合了宿主-寄生者组织。这个嵌合块茎是Balanophora从宿主植物窃取营养的接口。

    这项研究揭示了Sapria和Balanophora在演化成全寄生状态时分别丢失了38%和28%的基因组,这是开花植物中的记录收缩。科学家们发现,尽管Balanophora和Sapria在外观和生活历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并且他们从不同的光合作用植物群体演化而来,但他们在全寄生谱系中的遗传演化存在着非常强烈的趋同性。


   研究还揭示了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在Balanophora和Sapria中几乎完全丧失,这与光合作用能力的丧失是一致的。但研究还发现了其他关键生物过程中涉及的基因丧失——根发育、氮吸收和开花发育调控。


  新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寄生植物如何通过改变其遗传密码、调整其基因组结构和组成来适应其生活方式提供了深入的洞见。这也为我们理解基因丢失对于生物演化、遗传密码如何演化、基因组结构如何影响生物功能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神奇生物在哪里?以大湾区的名字呼唤你
   总之,这项新发现为我们理解寄生植物演化、生物学和药用价值提供了深入理解,为未来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科学故事,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发现和研究,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名词诠释:

   

   蛇菰Shé gū(Balanophora):是蛇菰科蛇菰属的一种寄生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蛇菰的根系不发达,而是以吸器扭曲在蛇菰的茎通常为肉质,呈或集合成,花小而密集,排列圆锥形或形状的花序。蛇菰的果实为蒴果,内含种子。蛇菰在台湾、中国大陆、日本等地均有分布。在台湾,蛇菰主要分布于地区500-2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在中国大陆,蛇菰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和东北地区。日本,蛇菰主要分布于九州、四国和本州的山地森林中。蛇菰的根部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蛇菰的果实可作为观赏植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0:2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0-16 10:25 编辑

科学家发现5.35亿年前最早的翻吻肌肉化石
神奇生物在哪里?以大湾区的名字呼唤你
▲标本NIGP179459复原图。杨定华/绘

   小时候驱除体内蛔虫的宝塔糖曾风靡一时,多年前一部名为《铁线虫入侵》的科幻电影令人毛骨悚然……蛔虫、铁线虫、鳃曳虫等都是环神经动物,这类动物因为有可外翻的吻部,又名翻吻动物。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带领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对我国陕南地区约5.35亿年前的磷酸盐化特异保存化石开展研究,发现一种类似“五环”结构的标本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翻吻部位的肌肉组织,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翻吻肌肉化石。相关成果10月11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


   “软组织最难保存成为化石,我们先后处理了超过10吨灰岩,仅仅发现了3枚毫米大小的标本。”南古所研究员张华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感叹道,“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标本的获得。”


   “不缺好的解释,而缺好的标本”


   “环神经动物的命名源于这类动物的咽部前端、口的周围有一个环形的神经结,即环咽神经结,该神经结是这类动物的大脑,凭借这个共有特征,它们被统称为环神经动物。”张华侨告诉记者。


   环神经动物还有一个特征:整体两侧对称,但吻部辐射对称。已有的研究发现,两侧对称动物可分为蜕皮动物、冠轮动物和后口动物。蜕皮动物是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一支,包括泛节肢动物和环神经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蜕皮动物可能在埃迪卡拉纪就已经出现了,但蜕皮动物实体化石首次出现在约5.35亿年前的寒武纪幸运期早期,即寒武纪的第一个阶段。


   关于蜕皮动物,张华侨团队2022年在《自然》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的研究显示,皱囊虫是蜕皮动物,而不是已知最早的后口动物,最早的蜕皮动物化石出现在寒武纪幸运期,但大都是环神经动物,皱囊虫为已知最早的蜕皮动物增添了全新类型。


   当年,张华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皱囊虫在蜕皮动物内部系统中的位置尚未确定,它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祖先类型、泛节肢动物的祖先类型或蜕皮动物的祖先类型。


   当记者问及这次的研究能否进一步解释皱囊虫是环神经动物的祖先时,张华侨告知:“目前还不能确定。‘认亲’是早期生命研究中比较有意思的环节,但也是最难的环节。”


    “我们不缺好的解释,而缺好的标本。”张华侨说,“这次研究的标本和皱囊虫标本都来自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大河镇窝坝河村张家沟剖面。”


    10吨灰岩里的3枚标本


    “这次研究的标本一共有3枚,是我们团队在2021年秋天发现的。”张华侨告诉记者,“十几年来,我们先后处理了超过10吨灰岩样品,发现了大量的蜕皮动物化石标本,但是大多数只保存了与表皮相关的结构,肌肉化石标本只有这3枚。”


    化石稀缺性决定了张华侨团队的工作量非常大。他们在室内将岩石样品用稀释的醋酸溶解,再通过双目显微镜在不溶残渣中找到了这3枚化石标本。


    相比找化石,解释化石相对容易些。这3枚标本均为毫米大小,其中1枚编号为NIGP179459的化石保存非常完好,宽约3毫米、高约0.5毫米,整体呈现“五环”状结构,即从顶到底由5个直径逐渐增大的环组成。


    张华侨介绍,第1环和第2环是同圆心且共平面,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空隙。第2环到第5环紧密贴合,形成圆台状结构。第1环与第3环之间通过19条辐射状结构连接,第3环和第5环之间由36条纵向结构连接。


    研究表明,躯体末端(头或尾)具有辐射对称性的两侧对称动物只有环神经动物,而其他两侧对称动物末端的纵肌多为两侧对称排列。张华侨团队发现的标本与环神经动物大类中鳃曳动物翻吻内部的肌肉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张华侨解释道:“我们将鳃曳动物作为对比模型,在比较翻吻内部肌肉系统时发现,我们的标本第2环到第5环对应4条体壁环肌,36条纵向结构对应36条辐射对称的体壁纵肌,环肌和纵肌共同构成翻吻体壁的肌肉纤维网。”


   谈及环神经动物如何进行运动和摄食等生活时,张华侨介绍,通过标本研究可推测出类似鳃曳动物在生活时,翻吻内部的肌肉系统有可能控制翻吻的内翻,从而协助运动和摄食。但其具有的较短翻吻收缩肌说明翻吻可能只有有限的内翻能力,而现生的鳃曳动物具有较长的翻吻收缩肌,所以翻吻能完全内翻。


    此前未发现过肌肉化石


    “虽然寒武纪幸运期早期蜕皮动物实体化石已经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但是它们仅保存了与表皮相关的结构,关于内部软组织,如肌肉和神经组织,却未曾有过报道,这限制了学术界对该时期蜕皮动物内部软躯体的功能形态学和演化意义的认识。”张华侨说。


    此前的研究已经报道过一些环神经动物化石,但是只保存了表皮,属于外骨骼,是硬体组织。张华侨团队此次发现的化石来自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在埋藏过程中极易腐烂,所以保存肌肉组织对环境要求极高。


    “翻吻肌肉系统在晚一些时代的化石中曾被发现过,比如在澄江和布尔吉斯页岩中的宏体环神经动物化石,但压扁的碳质膜不能很好地保存肌肉系统的三维拓扑结构。”张华侨表示,“在寒武纪幸运期发现环神经动物翻吻肌肉系统,这是第一次报道。”


    张华侨说:“我们的研究不仅首次报道了已知最早的环神经动物的肌肉系统,并首次利用内部软躯体信息限定了该环神经动物的亲缘关系,揭示了早期动物肌肉系统的演化,彰显了肌肉系统的重要演化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