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723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3-5-21 12:39: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12 编辑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内巡护。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更求曲朋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日常负责巡护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的一段昂赛大峡谷。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造就了昂赛大峡谷高寒针叶林、高寒草甸及高山裸岩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也使这里成为雪豹、金钱豹、藏棕熊、猞猁、白唇鹿等珍稀动物的乐园。


2005年以前,雪豹的踪迹在这里几乎消失。直到2012年,保护区工作人员才陆续拍到雪豹的画面。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区的雪豹多了起来。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改变了雪豹的命运,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守护者们的命运也在发生着改变。像更求曲朋这样生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牧民家庭便因此受益:从2018年起,青海省政府每年拿出3.7亿元,为每户牧民家庭提供一个生态管护员岗位,每月收入1800元;2019年,昂赛乡获得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启动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试点,部分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化身“接待员”,带领访客欣赏自然景观、观看野生动物、体验牧区生活……


“我喜欢这个工作,做这些事让我感觉为我的家乡做了贡献。”更求曲朋说,“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我们是一家子。雪豹好了,我也会更好,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会更好!”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内巡护。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内巡护途中驻足。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里巡护途中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里巡护途中拍照(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巡护途中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巡护途中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1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里巡护时查看岩羊留下的毛发。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12:4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22 编辑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1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里查看一只被猎杀不久的白唇鹿。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内巡护。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内巡护。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1日,更求曲朋(右)和才仁尼玛在昂赛大峡谷里观察远处的雪豹。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1日,更求曲朋在昂赛大峡谷里一边做饭,一边查看远处山上的情况。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2月21日在昂赛大峡谷拍摄的雪豹。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2月22日,更求曲朋和家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2月22日在昂赛大峡谷拍摄的金雕。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2月21日在昂赛大峡谷内拍摄的岩羊。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2月22日在昂赛大峡谷拍摄的白唇鹿。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图为2月22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的昂赛大峡谷拍摄的兀鹫。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5-22 10:5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1:57 编辑

守护白头叶猴19年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蒙育宁(右)和同事在岜盆自然保护区记录猴群生活情况(5月18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蒙育宁(前)和同事在岜盆自然保护区给白头叶猴送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蒙育宁(左)和同事在岜盆自然保护区给白头叶猴补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蒙育宁(右)和同事在岜盆自然保护区巡护(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蒙育宁在介绍扶绥县山圩镇白头叶猴保护小区建设情况(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在岜盆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头叶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在岜盆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头叶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生活的岜盆自然保护区(5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80后”蒙育宁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管理站负责人,从2004年调到岜盆自然保护区工作算起,蒙育宁守护白头叶猴已经19年。

  岜盆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蒙育宁和同事每天除了观测白头叶猴的活动规律、巡查是否有人乱砍滥伐或者盗猎外,还要承担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物种和收集其它植物资料等工作。

  岜盆自然保护区属于喀斯特岩溶山区,在降雨量较少的时候,白头叶猴就会遇到饮水困难。为此,蒙育宁和护林员一起在白头叶猴平时喝水的地方分别放置了水盆、水缸,遇到山上少雨的时候,大家就一起扛着几十公斤重的大水壶上山给猴子送水。

  近些年,岜盆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是白头叶猴繁衍最集中的区域。“保护好白头叶猴,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白头叶猴的队伍中来。”蒙育宁说。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5-22 11:1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1:57 编辑

守护红树林30年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莫积瑞老人在红树林间采集木榄花粉(5月2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莫积瑞老人护理红树林小苗(5月2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莫积瑞老人巡查红树林(5月2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莫积瑞老人培育红树林种子(5月2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莫积瑞老人介绍白鹭标本的制作过程(5月2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一角(5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莫积瑞拍摄的在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栖息的鸟(资料照片)。


  今年68岁的莫积瑞老人,1993年开始在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处保护员岗位任职。2015年,莫积瑞退休,因为经验丰富被返聘,继续从事红树林保护工作。

  30年来,老人在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护林、造林、护鸟、查病害……一直守护着这片红树林,并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莫积瑞说:“我从小就钟爱红树林,看到白鹭在空中飞翔,蟹鱼在滩涂忙碌,内心就莫名喜悦,余生不再有其他想法,就想静静地守护好这片‘海岸卫士’。”新华社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19:2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1:56 编辑

新华全媒+丨守护云南梅树村“时光隧道”的老人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昆阳磷矿矿坑里搜寻化石(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5月10日拍摄的梅树村剖面一景,周边是张世山带领大家种的树林(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左一)在巡护梅树村剖面(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攝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右三)在梅树村剖面一处岩石断层前给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几个年轻人讲解(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左一)带领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年轻人巡护梅树村剖面(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梅树村地区是我国研究5亿多年前震旦系-寒武系地质发展史的重要地区之一,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简称云南梅树村剖面)地层里保存着丰富的古生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这些化石完整表现了生物从菌藻类到节肢动物的演化过程,在世界地质古生物研究界享有盛誉。从1939年发现至今,许多人为发掘、研究、保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默默奉献,其中,86岁的张世山老人更是与梅树村剖面结下了半生缘。

  张世山1937年10月出生在哈尔滨。1965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晋宁昆阳磷矿工作,从地质工作技术员逐渐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梅树村剖面位于昆阳磷矿采矿区内,日常由昆阳磷矿管理。从1978年开始,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始对梅树村剖面开展研究工作,作为专业地质工作者,张世山参与其中,负责岩石地层相关工作,并对梅树村古生物化石、古生物遗迹开展研究。

  长期以来,张世山在管理保护过程中采集到各类古生物遗体化石,他将有研究价值的化石逐一编号,详细记录采集信息,细心保管。他说:“这些古生物化石,是晋宁的宝贝,也是昆明的宝贝,更是云南的、中国的宝贝,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研究梅树村古生物化石,让更多人了解这里。”在张世山的号召和带领下,昆阳磷矿干部职工先后在化石保护区种下5000多棵树,植树不仅为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也为了标记范围,防止剖面被蚕食和破坏,最大的树如今直径已达30多厘米。

  2017年,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成立,对梅树村剖面的保护进入了新阶段。已是耄耋之年的张世山对剖面的保护和宣传也从未停止。晋宁梅树村作为重要的地理标尺位置,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的专业团体和人士前来考察、学习。张世山老人总是热心充当考察向导。通过剖面和一块块化石,张世山讲述着震旦系-寒武系时期的地质变化及生物进化历史。

  “我的名字里,有‘世’有‘山’,所以一辈子都要在山上,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梅树村剖面和这些古生物化石守护好,这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责任!”张世山说。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19:4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23 编辑

守护云南梅树村“时光隧道”的老人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用报纸包裹在昆阳磷矿矿坑内找到的一块化石(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巡护梅树村剖面途中使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观察软舌螺化石(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展示在梅树村剖面发现的一块化石,黑点为一种名为软舌螺的古生物(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张世山在昆阳磷矿矿坑里搜寻到的一块遗迹化石,凸起为某种古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梅树村剖面一处岩石断层前查看岩石(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巡护梅树村剖面途中休息(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昆明晋宁博物馆内讲述一块遗迹化石的发现经过(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昆明晋宁博物馆内查看一块由他提供的古生物化石(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在张世山收藏化石的标本馆内拍摄的一块三叶虫化石(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收藏化石的标本馆内翻阅古生物化石书籍(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张世山在收藏化石的标本馆内讲解古生物化石知识(5月10日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5月10日拍摄的梅树村剖面一景(5月10日摄 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梅树村地区是我国研究5亿多年前震旦系-寒武系地质发展史的重要地区之一,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简称云南梅树村剖面)地层里保存着丰富的古生物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这些化石完整表现了生物从菌藻类到节肢动物的演化过程,在世界地质古生物研究界享有盛誉。从1939年发现至今,许多人为发掘、研究、保护这里的古生物化石默默奉献,其中,86岁的张世山老人更是与梅树村剖面结下了半生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1:5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29 编辑

广西金秀:夫妇携手共护青山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广西金秀:夫妇携手共护青山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位于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势的复杂性与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大瑶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滩河保护站龙道山护林点,负责人黄通甫与黄日秀是保护区唯一一对夫妻护林员。他们守护的龙道山护林点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内海拔1200多米的大山上,电力不通、交通不便、通讯信号差,是大瑶山保护区条件最艰苦的的护林点之一,管护面积2.5万多亩。


每年的冰冻雨雪天气周期长,泥石流、雷击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今年51岁的黄通甫驻守了20多年,徒步近10万公里。黄日秀随丈夫黄通甫到护林点生活,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护林员队伍,成了大瑶山保护区77名护林员中唯一的女护林员。


在他们的精心管护下,龙道山林区近20年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和盗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建设,被誉为“绿色卫士”。黄通甫夫妻俩连续多年被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评为“优秀护林员”。


高如金摄(人民图片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2:0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07 编辑

(新华全媒+)湿地管护站的“候鸟爸爸”

     蜿蜒曲折的辉河,静谧地流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滋润着两岸的草原和湿地,也哺育着长途迁徙的候鸟。这里是大鸨、丹顶鹤等候鸟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及迁徙过境的驿站之一。

   今年45岁的徐沃德乐胡,是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莫呼珠管护站的一名工作人员。15年来,他一直住在管护站里。除了日常巡护,徐沃德乐胡主要承担候鸟救助和照料工作。


   “鹤类主要吃鱼,鸭、雁类主要吃玉米和水草。”徐沃德乐胡说。每天他都需要准备新鲜的小鱼和水草,为管护站的候鸟喂食,并且定期清理候鸟笼中的杂物和水池。目前,管护站里有几十只不同种类的候鸟需要照顾。其中大部分候鸟是因为受伤等原因无法放飞野外,需要长期待在管护站里。


   工作这么多年,徐沃德乐胡救助、照料的候鸟200多只。今年5月初,管护站放飞了5只达标的候鸟。“候鸟放飞的时候我很难受,舍不得它们,但是能够让它们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还是特别高兴。”徐沃德乐胡说。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给救助的丹顶鹤喂食。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给救助的丹顶鹤喂食。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在清理水池。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给救助的丹顶鹤喂食。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0日,徐沃德乐胡骑摩托在管护站周围巡护。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在观察救助的丹顶鹤进食。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2: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24 编辑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0日,徐沃德乐胡用望远镜查看管护站周边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左)和同事一起为救助候鸟准备食物。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徐沃德乐胡给救助的丹顶鹤喂食。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1日,一只救助的丹顶鹤在徐沃德乐胡旁边鸣叫。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0日,徐沃德乐胡帮助一只救助的丹顶鹤张开翅膀。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5月11日拍摄的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莫呼珠管护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5月10日,徐沃德乐胡骑着摩托在管护站附近巡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2:3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5-31 12:43 编辑

一座山两代人 四十余载的“绿色守护”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一起在山林间查看树木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一起在山林间查看树木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在花木山林场瞭望塔瞭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一起在山林间查看树木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沿着山间小路前往瞭望台。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一起在山林间巡查。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在山林间巡查。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护林员王石贵在瞭望塔巡查(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护林员王石贵与妻子在花木山林场瞭望塔瞭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陆良县龙海乡林业站站长徐见林(前)背着树苗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在花木山林场植树。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3月12日,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的干部群众在花木山林场植树。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雪豹和我都是大地的孩子”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陆良八老”在花木山林场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王云芳、王家云、王家寿、王家德、王开河、王长启、王小苗和王德映(2012年3月29日,新华社记者秦晴摄);下图为:“陆良八老”之一的王长启(左七)和前来植树的干部群众合影留念(2023年3月12日,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今年65岁的王石贵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花木山林场的护林员,山顶的瞭望塔就是王石贵夫妇在山里的家。花木山林场距离陆良县城30余公里,海拔2300多米,总面积7400亩。王石贵夫妇的任务,就是对林场进行火情监测,守护这片林海。

   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乱石嶙峋的石漠化荒山。当时,为改造荒山,8位农民带头植树造林,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陆良八老”。2014年“陆良八老”被中宣部、全国老龄办评为“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在他们的带动下,参与植树的人越来越多,森林面积也越来越大。

   前人栽树,后人护林。护林员王石贵在这里坚守了24年。常年与青山为伴,王石贵夫妇和孩子们聚少离多。但只要想起花木山林场的创造者“陆良八老”,王石贵夫妇就深感鼓舞,觉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24年来,花木山林场从未出现过火情,这是王石贵夫妇最自豪的事。“我就想守好这里。这是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护好。”王石贵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