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除具有其它摄影门类共同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主要是:
1.真实性
由于民俗摄影是历史的纪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就必须十分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摄影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但更强调真实性。因为摄影的纪实性并不能代替民俗摄影作品的真实性。纪实性与真实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纪实性是摄影具有的技术特征,每一张照片都具有纪实性。我们所强调的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则是指画面内容所反映的民俗事象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即民俗事象本质的真实,不是违背民俗真实和民俗规律的形象。现实中的民俗事象,并非从任何角度、任何瞬间拍摄都能表达出它所固有的本质意义。这就说明,用一幅或几幅照片就准确地反映一项民俗活动的真实本质,并非一件易事。首先要求摄影者对所拍内容要有事先的了解,并有一定的拍摄功底,注意观察选择那些能说明事物本质的画面拍摄;要求作品充分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环境的自然状态及人物自然的神态;还要注重体现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在摄影技法上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手法,格调要力求朴实。避免过分夸张、变形。在拍摄民俗活动时,尽量不要去干预和摆布被摄对象。
2.艺术性
民俗摄影是历史的纪录、人类的记忆,但这丝毫不意味民俗摄影只是民俗事象的简单纪录和现实的翻版。因为,民俗摄影是用摄影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民俗生活的,它是民俗生活和摄影艺术的载体,它所反映的是作者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分析、思考、选择所捕捉的典型民俗事象。所以要求被摄对象的外在形式与本质内涵有机统一,即作品在准确表现民俗事象本质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那种平平淡淡的民俗事象过程的简单纪录,远远达不到高度概括、深入刻划、富有艺术魅力的民俗摄影作品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具体讲,民俗摄影的艺术性就是要运用摄影形象思维和摄影造型法则来表现民俗事象,体现其本质的美。如构图、用光、色彩和运用各种造型手法,选择最佳的瞬间和角度等,都是体现民俗摄影艺术的重要手段。如果不重视摄影美的研究,就很难拍出好的民俗摄影作品,或许只能拍出普通的“民俗照片”。一个有成就的民俗摄影家,不但有多年的民俗生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能紧紧抓住民俗事象的本质内容和特点进行拍摄,从而创造出既有强烈民俗特征,又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之作。 一幅艺术很强的作品,反过来又会极大的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我们所强调的艺术性,是在严格遵从忠实纪录的原则上的艺术性,绝不可为过分追求艺术性而淡化或牺牲民俗作品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相反,在艺术性与真实性发生矛盾时,宁可淡化或牺牲艺术性,也要保护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因过分的艺术夸张和渲染而使民俗事象变形或失真。
3.学术性
民俗摄影,是一种学术性很强的摄影门类。这是区别其它摄影门类的又一重要标志。 首先,民俗摄影所拍摄的内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这本身就涉及到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性内容。 其次,真正有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学术性。有人说,一组好的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一篇学术论文,毫不为过。因为它能通过摄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动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意义。 再次,如果说摄影是一门技术,那么民俗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学问。民俗摄影中蕴含着渊博的民俗知识和艺术哲理,它不仅是摄影学的研究工程,也是民俗学的研究工程。如何去研究民俗历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内涵、特征等,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因此它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很强的民俗意识,才能把民俗摄影搞得更好、更深入、更有成就。一个真正的民俗摄影工作者,既是利用摄影来作学问的学者,又是一个有学问的摄影家。不懂得民俗理论知识的摄影家,不能算合格的民俗摄影家。这,不仅已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而且是民俗摄影的学术性这一特性的内在规定。
4.包容性
包容性,是民俗摄影的又一重要特征。 民俗摄影虽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摄影门类,但并非与其它摄影形式绝缘、相互排斥毫无联系。恰恰相反,民俗摄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其它摄影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纪实、新闻、艺术、人像等摄影形式的一些拍摄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摄影中有所体现和运用;而其它摄影形式又在广泛地采用着民俗摄影的题材、思路、形式及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