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6000多名大学生自今年寒假起,历时半年展开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就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状况展开调查。他们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回收在校大学生、毕业5年内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6510份有效问卷。据此完成了24万字的总调研报告和多篇专题论文,并受到有关部委的重视。
我听到这则消息,觉得最高兴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开始收集各种数据,学习诉说这个年代中属于年轻人自己的故事。2007年开始我在上海和广州等地采访调研,发现有许多刚毕业20来岁的年轻人都需要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维持正常生活开销,也有不少人为了守住一份收入,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真心喜爱的工作。这与他们自小受到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社会对他们的期待相距甚远,也与自己心中的理想相左,不少人感到压抑、沮丧和难以启齿。
面对年轻人这种处境,政府最惯用的做法是“受害者归咎”。舆论往往简单粗暴地贴上“啃老族”、“月光族”、“超前消费”、“贪图享乐”等一大堆标签,结论必然是政府各部门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年轻人不喜欢、也不认同这种版本的故事,却苦于找不到另外一套说法,帮助自己向全社会大胆、公平和准确地表达这个群体的遭遇,为自己的选择和利益诉求辩护,尤其针对体制和政策带来的困难。这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把他们从“有咎者”转变为“受苦者”乃至“受害者”。收集数据是第一步工作。6000多名大学生参与此次调研,我相信只要持续这种努力,这个群体能够给自己一个说法。
在这份调研报告的毕业大学生生存现状部分,有三个基本事实值得关注。第一,工资水平不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甚至还有3%的人收入不足1000元。第二,消费结构中住房开支最大,占总额的33%,这也构成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第三,在解决住房困难上,父母及家人是最有力的支持,32%的毕业生通过父母帮助购买了住房。尽管报告中并没有列明39%租房的毕业生如何支付租金,但我了解到许多外地家庭的父母为在大城市租房的子女支付生活成本,尤其今年租金明显上涨,也有相当一部分本地年轻人通过与父母同住节省大笔开支。
这三组数据勾勒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新鲜出炉的大学毕业生,刚工作的最初几年,收入偏低,跟不上大城市物价、租金和房价的上涨步伐,住房问题尤其是心头大石。除了自己勒紧裤带之外,他唯一可以求助的对象就只剩下自己的父母。逻辑之下必然会问,为什么“政府”不能想点办法,降低房价和租金,给家庭和年轻人减负呢?当然这个问题显得有点天真。因为地方政府通过高价密集卖地,实现财政创收、偿还债务危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政府自己就是房价高企的重要推手,租金自然也水涨船高。
顺着这个故事的思路,就算不能奢求政府直接割掉自己的脖子,也完全有理由要求政府停止居高临下的说教做派,更要求它为刚毕业的年轻人群体提供切实的住房福利,缓解生活压力。最近,各地政府正在尝试出台新的住房政策,比方说,松绑学位房入住时间的限制、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等。尽管不是针对刚毕业大学生群体的生存压力和住房困难,但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的作用。总而言之,希望每个年轻人都勇敢说出自己的困难,一起向政府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政府应该早日出台面向该群体,并且照顾到该群体特点的各种纾困措施,例如发放住房津贴、降低公租房年龄条件、在市区内寻找保障性住房房源、允许公积金支付房租跨地流动等等。
作者:钟晓慧(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