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多年的“省管县”财政改革开始提速。财政部昨日要求,近期部分农业大县将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到2012年底前,力争在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推行这一改革。
“省直管县”是近年行政体制改革中颇受关注的热点。财政部资料显示,从1992年起,全国13个省市已陆续开始试点。“省管县”也是国家“十一五”目标之一。随着2010年临近,财政部昨日发文为此项改革提速。
财政部说,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
也就是说,“省管县”将改变“省管市、市再管县”的三层结构,跳过市一级,建立省和县的直接财政关系。
这项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近期则先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财政部明确了此项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收支划分方面,将合理确定划分市、县财政各自的支出和收入范围。在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方面,将由省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市、县。
对于政府间资金往来,财政部要求建立“省与市、县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取消市与县之间日常的资金往来。省级财政直接确定各市、县的资金留解比例。
专家观点
解困基层财政 放权经济自主
专家称财政省管县将为行政省管县创造条件
昨日,有专家指出,“省管县财政改革”有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扁平化的框架下,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可以更加便捷和到位。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指出,在我国,县是承担公共服务的最大载体,但在目前“市管县”模式下,县的财权和其职责是不相匹配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按照省管县财政的框架,再加上现在很多地方推行的“乡财县管”的改革,以往五个层级的财政框架就会演变成中央、省、市县三个层级,三个层级配上中央和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会更有效地改变基层财政的负担,减少财政运行成本,促进政府职能合理化。
汪玉凯指出,“省管县”模式,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的自主权,避免内耗和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
“省管县一方面是财政上,另一方面是行政人事上”,汪玉凯说,“财政改革是第一步。为行政‘省管县’提供了条件,最终实现地级市不再管辖县”。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所研究员杨志勇则提醒说,由于要跳过市,一些市可能将富裕的县、县级市,重新划定为“区”,而不“上交”给省。
综合本报记者鲍颖 胡红伟 《经济信息联播》稿件
个案
浙江试点从下放审批权起
在“省管县”改革中,浙江模式是不少地方借鉴的蓝本。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介绍,作为最早试点“省管县”的省份之一,浙江的改革是从下放经济审批权开始。
卓勇良介绍,1992年浙江出台了扩大萧山、余杭等13个市县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政策,主要包括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权等4项,这些权利直接由市一级下放到县级。
1992年至今,浙江已连续四次出台政策,下放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市(县)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些权限几乎涵盖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的所有方面。
省直接管理县的财政体制,最直接的效果体现在还财于县和藏富于民。2008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比值为2.45∶1,远低于同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的3.31∶1。本报记者 鲍颖
财政省管县5方面
确定收支
市、县不得要求对方分担应属自身事权范围内的支出责任。合理划分省与市、县的收入范围。
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税收返还、所得税返还等由省直接核定并补助到市、县;专项拨款补助,由各市、县直接向省级财政等有关部门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市、县。
财政预决算
市、县各自编制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年终决算。
资金往来
建立省与市、县之间的财政资金直接往来关系。省级财政直接确定各市、县的资金留解比例。
财政结算
年终各类结算事项一律由省级财政与各市、县财政直接办理,市、县之间结算事项,必须通过省级财政办理。
文章来源:新京报 |